火热的乡村麦场
老村记忆
乡下的五月,似乎都是从每个早晨开始的。每个早晨都是从燕语呢喃中,或者“算黄算割”的鸣叫中开始的。
我家居住在沟边土崖下的窑洞里,几乎左邻右舍都有燕子筑巢育雏。一看见老燕子叼着虫子急忙忙飞进来,幼雏们就抢着张开黄灿灿的大嘴,嗷嗷待哺。所以,它们的欢叫声,总是把我从每天的晨梦中吵醒。睁开眼一看,大人们早都下地收麦子去了。只有明丽的阳光,透过窑院树叶的罅隙,从天窗里射进来,晃动着,摇曳着,照到土炕上,照到我们的屁股上。一走出梧桐院落,就看见有一种鸟,在村庄上空飞来飞去,亲切而响亮地叫着,“算黄算割”、“算黄算割”……它的叫声或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仿佛在念念不忘地提醒人们,麦子一定要黄一坨割一坨,千万不能误了农时,等全黄了再去收。那样的话,就忙不过来,来不及了,只能眼睁睁看着麦子落在地上了。
在村口窑脑脑的平坦处,有生产队里的饲养室,饲养室的旁边是宽阔的大场。站在高坎上眺望,青光光的天空下,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麦垄,一台接着一台,一片连着一片,一望无际。茫茫田野里,一重重金色的麦浪,起伏荡漾,沸腾着,翻卷着,向着沟边,向着塬边,向着天边,滚滚滔滔而去,像一片大潮排山倒海,像一匹壮锦豁然绽开,像万顷朝霞坠落凡间,实在壮观极了。阳光拂拂,麦香飘飘,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社员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火光天,挥汗如雨,一个跟着一个,一个赶着一个,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着,一捆一捆地捆着。运麦子的皮轱辘马车和硬轱辘牛车,都装得谷堆了,像驮着一座小山,忽悠忽悠,缓缓地从田间走来……
这时候,白光白光的麦场上,一群孩子们围着刚从地里拉回来的麦秸捆,欢天喜地玩着。男孩子最淘气,有的在麦秸捆上像驴打滚,有的在麦秸捆上栽跟头,有的在麦秸捆间捉迷藏,有的在麦秸捆里逮蚂蚱,有的在麦秸捆里找绿色的麦穗……邻居的永民哥,心灵手巧,不知什么时候,竟然用一根根麦秆编成了玲精致珑的蚂蚱笼子,托在手上不停地炫耀,简直像《大闹天宫》中的托塔李天王,神气极了。小伙伴们团团围住他,一下子羡慕得要命。用不了多久,小伙伴们人人手上都有了蚂蚱笼子,笼子里还装进了翠绿或者土灰色的蚂蚱。如果是个尾巴上带刀的,还可以不时吱吱吱地叫唤呢。女孩子们要安生得多,主要是抽麦秆,掐来一撮又一撮,塞进水瓶里泡湿了,编织着一指宽的麦秆辫子,然后再一圈一圈用针线缝起来,就做成了白雪雪的草帽。
刚收回来的麦秸捆,必须先一捆一捆摞起来。不过,摞麦秸捆好像是个技术活儿,需要的是好把式。否则,辛辛苦苦地摞着摞着,就有可能溜了倒了,甚至哗啦啦塌了,前功尽弃,还得重来。有时,就是勉强摞起来了,可能会因摞心垫得不均匀、不实在,或者摞顶收偏了,遇到下雨就成了水包子,麦穗会霉变发芽。所以,心明眼亮的老队长,总是把这项活儿派给六十多岁的大伯,让他领着一个年轻壮汉来做。在麦摞上面,大伯一捆一捆地垒,壮汉在下面不停地用杈往上挑,往上撂。每每这时,一个人忙不过来。大伯便招呼我们这些孩子,往麦摞子跟前拉麦秸捆。他的话,一呼百应,伙伴们立即就像花果山上那群顽皮的猴子,一下子呼啦啦围过去,争先恐后,七手八脚,连拉带拽,忙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就这样,一座又一座金色玲珑塔,便在麦场边上,巍巍乎矗立起来了。
麦子收完了,才能开始集中碾打。一大早,老队长便站在窑脑脑上大声呐喊起来:“摊场了——!摊场了——!”大人们陆陆续续来到了麦场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都动手,偌大的麦秸垛眨眼间就被刨开了,拽的拽,抱的抱,解捆的解捆,抖散的抖散。真所谓,人多手稠,干活不愁。早饭时,几个麦垛就没有了,无数个麦捆被用手解开了,用杈抖散了,密密匝匝,厚厚实实地摊满了两个大场。抬头望,天空瓦蓝瓦蓝的,万里无云;太阳像一面硕大的火镜,投下灼亮灼亮的光芒,热烘烘地炙烤着山川大地。大场里,麦秸被晒得丝丝作响。在麦场边的梧桐树荫里,在绿茸茸的草地上,人们或坐或躺,有的抽着旱烟,有的谝着闲传,有的眯着眼睛,有的打着呼噜。孩子们则躺在凉丝丝的草地上打着滚儿,看着蚂蚁上树,或者采来瓜花,小心翼翼地喂着笼子里的蚂蚱。约摸过上一个多时辰,老队长又喊起来:“翻场了!”人们又爬起来,赶紧走进麦场,一个跟着一个,转着圆圈儿,一杈一杈,把厚厚的麦秸翻了过来。
真是好天气,毒花花的阳光继续暴晒着。过了中午十二点,碾场就开始了。饲养室里的成年骡子、马、驴、牛,一个个都被牵出来。我们跟在大人后边打下手,像模像样地帮着拿套绳,给骡马牛驴系肚带,戴笼嘴。要从厚实的麦秸堆里碾轧出一条辙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根据以往经验,人们首选打头阵的是一贯独套的大黄牛,它膘肥体壮,老实驯良,不用扬鞭,就独自默默地埋头拖着重轭,竭尽全力往前走了。蹑踪其后的是,气焰嚣张的黑儿马。平日里,它连踢带咬,野性十足,桀骜不驯,难以驾驭。估计是人们有意调教它,就让它也独自拉上了一副圆滚滚的石碌碡。的确,它很不老实,很不顺事,忽然一吃重,便前蹄腾空,后蹄肆意尥蹶子。可是,和平哥手里的皮鞭也很厉害的。无奈何,它只能高昂着头颅,喷着响鼻,咴咴嘶鸣,斜着身子,拖着沉沉的碌碡,呼噜噜,呼噜噜地,飞跑起来。跑着跑着,步子就不由得放慢了,浑身明晃晃,大汗淋漓。这时,其他合套的几副碌碡也紧跟了上去。过了不久,场内的大人们就把赶牲口碾场的活儿,让给了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孩子们。于是,我们就在场内,拽着长绳,扬着鞭子,高喉咙大嗓门,吆喝着那些家伙,拉着碌碡,一圈一圈转起来。有时候,谁也想不到,天空中忽然就风起云涌,电闪雷鸣,酝酿起一场大雨来。我们心急了,就把牲口们赶得跑起来。几个年龄大的老人也赶紧拿着扫帚跑进来,在骨碌碌的碌碡上,不停地扫起来。据说,这是大忙天急避雨的一种“海上法”。后来,不到两三年,队里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回来。此后,大忙天碾场的活路,就被手扶拖拉机完全替代了。
起场的时候,麦场里往往烟山土雾。即使这样,我们也是全程参与的。小伙伴们从大人手里抢扫帚,抢木锨,抢木杈,抢推板,抢推麦草的木骨碌尖杈车。人心齐,泰山移。很快,麦草垛就在场边摞起来,剩下麦粒、麦糠、碎草和细土的混合物,也在大场中心堆起来。夕阳落窝的时候,场边杨树上的叶子哗啦啦作响,三四个扬场把式来到了大场里。迎着凉簌簌的晚风,他们一锨一锨、一杈一杈,把麦子高高地抛向空中。随着麦粒唰唰唰地落下,细土就在空中袅袅地飘散了,麦糠、碎草就被一股脑儿吹出去,悠悠忽忽地飘下来。月光下,远远看去,就像天空下起了绵绵密密的大雪,地上越积越厚。迟早扬完了,粮食收拾干净了,把式们就会在扁平的粮堆上,盖上几个大印,才放心地回家。
谁到知道,晒麦子必须选择最好的天气。没有天气预报,老队长就看云识天气。一大早,他嘴里就念叨着这样的老渣子:云往北,晒干麦;云往南,水上船。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好不容易,两大场麦子终于晒开了。第三天上午,老队长就早早地安排几个社员套起了马车,赶到了大场边的杨树下。大人们簸的簸,筛的筛,装的装,抬的抬,背的背,把一麻袋又一麻袋的新麦装上了车,直到再也装不下了。午饭前后,鞭子一响,马车就被赶走了,径直向远远的槐山粮站奔去。
龙口夺食,颗粒归仓,是三夏大忙最重要的事情。生产队就像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为了鼓舞士气,调动人们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曾经想尽千方百计,鼓励、犒劳大伙。夏收时,割一亩麦子,给五毛钱;拾一斤麦子,给三分钱。在碾打的间隙里,曾安排专人,杀过几只绵羊,做过香喷喷的羊肉泡;烙过黄灿灿的油饼,一大盆一大盆,端到大场里,让大伙美美地往饱里吃。
傍晚时分,我看见了大场里人影憧憧,听到了木锨铲麦子的脆响,听到了乡亲们的欢声笑语,更闻到了一阵阵扑面而来的麦香。这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火热而忙碌的五月终于就要过去了。
文章评论
墨语
远去的岁月……甜蜜的回忆……永远的烙印……
月光颂曲【拒闲聊、加群】
回想那时候也蛮快乐的生活!
紫苏
文笔细腻动人!
梦里依稀
火辣辣的麦场暖融融的心,喜欢那时纯净明媚的集体生活
蓝眼睛
细腻得文笔,好像又回到了从前,虽然我们那时不是集体收割,但这一幕幕也是我儿时的记忆。那时人们纯朴,善良,勤劳。
草原黑泥羊
朴实的生活 动人的情景在精美的文字中再现 [em]e163[/em][em]e179[/em][em]e176[/em]
无悔人生
童年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亲切!
蒺藜秧子
看了老弟的美文,仿佛又回到了欢乐的童年,真好!
菜农
晒场、翻场、打场、扬场各个环节都写得细腻而生动,有亲临麦场之感。[em]e179[/em]
心和顺
此处本是黄金地,麦浪滚滚待收割。机器隆隆吞又吐,颗粒归仓不蹉跎。
美丽心情
似乎终于明白,所有的心曲原来都只是唱给能懂的人听!
雨中轻舞
和我小时候的场景是一样样滴,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和对熟悉的那块土地的亲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