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珍世书法 , 揭秘柳宗元书法空缺!

苏黄米蔡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然而他们的书法造诣也是相当令人惊叹!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据介绍,“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字文字,唐初出土,名声不著,韩愈作《石鼓歌》以彰显,推为国宝。


                                                         元鲜于枢所书《石鼓歌》

石鼓歌》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古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大厦深檐与覆盖,经历久远期无陀。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韩愈《长安道诗帖》

韩愈《余杭北关鬴》


韩愈《揪树帖》


韩愈《盆池诗帖》


  一直以来学界对柳宗元的研究大多侧重在文学和思想体系方面,对于其书法的研究几乎空缺。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遮蔽了其书法上的贡献。仅存的《龙城石刻》又一直存在争议。


康里巎巎《柳宗元梓人传》 作于至顺二年(1331) 纸本 27.8X281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

  康里巎巎,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书名世。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其学书极其用功,传云可以“日写三万字”三倍于松雪道人之“日书万字”,的确令人惊叹!


梓人传 柳子厚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

  从刘禹锡的诗文中可以了解,柳氏是一位擅长隶草的书法家,其师承张芝、钟繇、索靖、张旭等,刘禹锡讲的是事实吗?我们认为刘氏所言是有根据的。


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


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

其一,刘禹锡是柳氏密友,柳宗元的去世后,其著作最初就是刘禹锡编成《柳河东集》三十卷。他们经常往来唱和,柳氏就曾经送刘禹锡叠石砚,而且他们还拜皇甫阅为书法老师,共同学习书法。刘禹锡《谢柳子厚寄叠石砚》云:“常时同砚席,寄此感离群。因此刘禹锡最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柳氏书法,刘氏所言不会是妄论。


「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


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

其二,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说:“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吾不幸蚤得二病。”柳宗元自己认为自己都得了“好辞工书”的病癖。而且是早就得到了的.可见柳宗元也承认自己是从小喜欢书法的。后来柳宗元在给刘禹锡的诗歌《叠后》里也说:“劝君火急添功用,趁取当时二妙声。”“二妙”指的就是隶草书家卫瑾、索靖,这两人同在尚书台任职,又都精于草书。同出于张芝草法。时人称为“一台二妙”。从柳宗元自己的言论看。他擅长书法,而且钟情于隶草一路的书风。从师承关系上除了刘禹锡所说的外。还自认了卫瓘。

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

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
 其三,元代郑子经《衍极·至朴篇·书法传流》云:“皇甫阅传柳宗元、刘禹锡、杨归厚。”柳宗元的书法老师是皇甫阅。那么皇甫阅到底擅长什么书体呢?现在虽然看不到他的书法作品。但根据记载,皇甫阅师承张旭。梁志斌《草书指要》在介绍张旭时说:“他才情豪放,卓然不群;精通楷法,草书最著名。张旭草书被称为“隶草”。皇甫阅既然以张为师,其擅长的书体很有可能也就是隶草.所以前人的这些记述看,柳氏擅长的书体也应是隶草。

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

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 其四,根据记载柳宗元的姐姐擅长隶书,而柳宗元的童年是在长安家中母亲姐姐的身边度过的。因此从家庭影响看.柳宗元应该会受到家庭的影响而学习隶书。又据王蘧常《沈寐叟先师书法论提要》云:“《杂家言》云:‘橘逸势传笔法于柳宗元,唐人呼为橘秀才。”’日本延历二十三年七月,空海与最澄以及留学生橘逸势奉敕渡海赴唐八月从福州长溪县登陆,十二月到达长安。而804年柳宗元也正好在长安.橘逸势向柳宗元学习请教书法应该是可信的。对橘逸势书法的评价,据《文德实录》载:“犹妙隶书,宫门榜题,手迹见在。”既然橘逸势的老师是柳宗元,橘逸势又擅长隶书,柳宗元擅长隶书就不足为怪了。

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余谓梓人之道

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其五,唐代赵磷的《因话录》卷三云:“元和中,柳柳州书,后生多师效,就中尤长于章草,为时所宝。湖湘以南,童稚悉学其书.颇有能者。长庆已来,柳尚书公权,有以博闻强识工书。不离近侍。柳氏言书者,近世有此二人。”赵磷是唐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关中贵族柳氏的外孙,家世显赫,多识朝廷典故,故《因话录》所记皆唐代事迹多为第一手材料。因此他说柳宗元善隶草是可信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后人写柳氏传论大都沿用此说.认为柳氏擅长章草。

康里巎为信卿侍郎书时至顺二年冬月之廿八日也

 根据上述考证,我们认为柳氏是唐末隶草名家.当为属实。而在上述辨析中可见柳宗元草隶师承渊源是张芝、钟繇、索靖、卫瓘、张旭、皇甫阅诸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代文宗”的书法水平怎么样?

欧阳修跋《集古录》

《集古录跋尾》,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凡58行,每行字数不一,共792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中国金石学先驱著作。原文稿仅存四纸。是卷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用尖笔干墨作方阔之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行书《自书诗文稿卷》


欧阳修《灼艾帖》


欧阳修《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

  这件尺牍又称《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这件作品,除了东坡先生所指出的:“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外,还可以见到横细直粗,以及撇笔枯长等笔画线条特点。全作的用笔精谨,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份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是他书法的最大特色。
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脩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苏洵《陈元实夜来帖》约1047(庆历七年)纸本,34.5x50.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书法传世珍品


《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 横 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春中帖》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获见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邂逅帖》,又称《江上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东武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覆盆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帖后有董其昌跋:“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

 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此帖与《岁新展庆帖》合成一帖,并称坡公杰作。《人来得书帖》凝重,笔法流畅,为书牍杰作。

《人来得书帖》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

《天际乌云帖》,苏轼书蔡襄诗,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约在熙宁十年(一O七七)至元祐丁卯(一O八九)这十余年中所书,时苏东坡四十二至五十二岁间。应该说,这是苏氏书法艺术比较成熟时期的作品。


《天际乌云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洞庭春色赋,苏轼撰并书。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后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后来又散人民间。1982年由吉林省博物馆收藏。此为苏轼晚年所作,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七赞誉为“当是眉山最上乘”。由此帖可见苏武的又一种行书风格。


洞庭春色赋 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中山松醪赋 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苏澈,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号颖滨遗老。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为文注重养气,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
 
 苏辙的书法不多见,此跋也疑为后人所伪托,从此跋可以看得出受到其兄苏轼和黄鲁直的影响,下笔沉着,使转起伏,但较之苏轼,笔墨的功力、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苏辙《跋怀素自叙帖》

苏辙《春寒帖》约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纸本,25.2x2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致定国承议使君尺牍《宴居帖》 行书 释文: 辙启 雪甚可喜 宴居应有独酌之乐 区区书不能尽 辙顿首 定国承议使君 廿三日

苏辙《见访帖》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25.2×2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晴暖帖》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晚来帖》约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24.9x1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安石,字介甫、半山,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苏东坡称其书“无法之法,然不可学”。米芾说他学杨凝式,黄山谷说“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纸本 29.9×119cm 上海博物馆藏

  《行书楞严经旨要卷》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卷文字。自署"余归锺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作者时年六十五岁。卷后有南宋牟献之,元王蒙,明项元汴、周诗题跋。曾经元陈惟寅,明项元汴、曹溶鉴藏。


王安石《过从帖》 纸本行书 26×3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王安石的书法,也如对待他的变法一样,时人与后人有许多评论。

    苏东坡认为他的书法得无法之法,但是不可以学,其原因就是他没有法。这应该是一个很精深的见解,内涵的确十分丰富,但哲理味浓了些,显得语焉不详。

    黄庭坚认为他的字学的是东晋的王濛,书法奇古,像晋宋间人的笔墨,又说他的书法多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神采飞扬,好比高人胜士,虽然敝衣败履,但走在大车驷马之间,而目光炯炯,总与平常人不同。

    米芾则说王安石的书法学的是五代时的杨凝式,而且颇为自负地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更另有一番见解,他说王安石的书法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人称之为横风疾雨,


王安石《杂诗卷》

  对于王安石的书法渊源,还有另一些说法,归纳起来,约有下列几点:
 
 一是王安石的书法由笔底自然生发,多率意而作;

   二是像晋宋间人的笔墨,风度俊逸,飘飘不凡,格调很高;

   三是在书法渊源上众说纷纭,难究其根。读一读《王文公集》,我们会对以上三点有更深切的感受。“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强勉方通神”,这是他艺术观的最直接的表露,他是多么否定强勉,否定七拼八凑而强调着天然浑成!“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看来他是不能参加围棋比赛的,因为他根本不把输赢放在心里,其个性又是何等潇洒!



  曾巩,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局事帖》

    2009年11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曾巩书札《局事多暇帖》(又称《局事帖》),在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以1.08亿元创下全球中国书法作品成交价记录。中国高端古代艺术品,尤其是名人书画绝品,看来真的是进入了“亿元”时代。

    该帖水墨纸本,长38.2厘米、宽29厘米,为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收藏,从不示人。据说,保利拍卖公司下了很大功夫,尤氏夫妇才忍痛割爱。据考证,该帖为曾巩熙宁十年(1077年)前留下的墨迹,其书法笔划清劲,字体修长,是曾巩传世的唯一墨宝。窃以为,论艺术水平,该帖不入一流。毕竟,曾巩以文而不以书名世。

曾巩《十八应真图卷》局部

  此帖全文: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海诲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汨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难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宜。巩再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印文:曾巩再拜。此帖为曾巩在通判越时任上所书信牍,时间应在熙宁十年(1077年)之前,曾巩约50余岁,该书法结字修长,笔划清劲,为曾巩存世罕见的墨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