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徽州文化》解說詞(上)

个人日记

 图片


第一集:寻梦徽州
 

乡愁就像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上世纪60年代初,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叨念着自己的家乡徽州,在那本《胡适口述自传》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故乡和家庭,接下来的第一句就是:我是安徽徽州人。在书中,胡适描述了很多关于家乡的故事,对于徽州的山山水水,这位儒雅的徽州人,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徽州,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从历史行政区划上来看,他长期领有:歙、休宁、黟、祁门、绩溪以及婺源六县。安徽省名就是清初有安庆、徽州两府名各取首字合成。现在作为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徽州已不存在了,但作为一个文化的概念,他不仅包含着过去的六府一县,而且还应该包含徽州文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些地方。北宋年间,极富有艺术气质的宋徽宗赵佶 将歙州改为徽州,他希望这一块地方可以享受太平安宁,甚至能体现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
    
徽州北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还有称为五大道家名山之一的齐云山,群山环绕中,秀美的新安江穿流而下,峰峦叠翠、村落绵延,如诗如画。
    
由于数百年较少战火和兵燹,这里遗留着相当完好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景观,青山绿水之中点缀着粉墙、黛瓦、马头墙,更显清幽静谧。
    
早在南宋淳熙年代,《新安志》上就对徽州有山限壌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正是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徽州不受干扰地形成了自己富有个性的文化。这个看起来比较封闭的地方,曾经相当开放,因为河流,徽州人很便捷地走出了大山,他们远贾异乡,奋战商场,在很长时间里创造了经济上的繁荣,也造就了徽州历史上奇特的徽商现象,因为徽商经济的发展,徽州变成了财富的聚集地。
    
在明清时代,徽州曾有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说法。正因为相对发达的经济背景,徽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状态,形成了自己在建筑、文化、艺术、哲学、数学、医药等方面的辉煌,从而拥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称。曾有人在看过徽州地图以后,形象的比喻说:徽州看起来就像一把巨大的伞,黄山是伞轴,徽州文化则是伞骨,而徽州美丽的风光以及散落在自然之中的文化现象则是伞面。
    
【(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张脉贤):当时我提出一个众星捧月,就是许多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烘托黄山这个月亮,这才是一个美妙的天体,这就是我们的精华旅游产品。而这个旅游产品的旅游结构方法上,是这么个产品结构,而要把他结构好,怎么结构呢?那就是把黄山当作伞尖,以黄山为中心,然后伞把它拉开,四边这么多人文景观,以黄山为伞尖,疏通渠道,形成网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当年的胡适博士,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片曾经沉寂的土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突然间变得炙手可热。研究徽州文化的徽学一下子成为于敦煌学、藏学相提并论的地域文化研究的三大显学之一。每天有无数游客以及文人学者涌向徽州,为这里钟灵毓秀的山川河流所陶醉,叹服这里博大精深文化,迷恋当地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寻找徽州的真正内核,寻找她的精神和历史内涵,寻找她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张脉贤):徽州文化引起了这么广泛的兴趣,是因为徽州文化它本身的丰富性、生动行、全面性,还有它的传承性,在一定程度上讲,有一定的经典性的内容,所以这样子呢,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徽州文化在徽州这地方形成,又随州徽州人走向全国各地,徽州人的特点是面向全国的,而且是走向世界的,所以徽州文化吸取了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积累了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又不断地吸取各方面有积极性有影响的文化,而形成了一种中华文化中具有综合性的文化。在一定时期里面来讲,他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先进的思想,所以更加引起了各方面研讨的兴趣。当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徽州这个地方有大量的古建筑存在,就在徽州这个地区古代留下的建筑:古桥、古塔、古牌坊、古民居等等,这些建筑将近两万多处,这个两万多处建筑都是非常鲜明的、具体的、可见的徽州文化的教材。】
    
这里有着优美无比的自然风貌,有着风格独特的民居村落,有着影响中国思想界上千年的程朱理学,有着在近现代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江戴朴学,有着曾经称雄中国经济界五百年的徽商,有着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文房四宝、徽派盆景……
    
可以说:徽州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个保存完好的近古历史博物馆,它闪烁着文明的光晕,体现着岁月的痕迹,蕴含着曾经的田园理想。
    
对于很多人来说,徽州的一切就像是一个梦,只有在梦里,才会见到那么美丽的山水,见到那么灿烂的文化。
    
徽州文化又好像是一面有着岁月的铜镜,虽然布满绿色斑点、破败衰落,但在这些历史的痕迹中,人们能发现一种独特的美丽。

 

第二集:神奇山水简介

 

徽州是异常奇特的,也是鬼斧神工的,那种美丽,宁静,神秘,自然和天籁,的确是这个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在这片土地上有神奇秀美的黄山,有重峦叠翠的齐云山,有烟雨迷朦的新安江水,还有翡翠一般的太平湖。
  
 雄伟的黄山是群山之首,有人把黄山的精华归结于:奇峰,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这里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棵棵奇松破石而出,这里的奇峰怪石比比皆是,横空飘落,匪夷所思。云来时,波涛滚滚,弥漫无际,群峰忽隐忽现。至于温泉已不仅是温泉,黄山的名泉、名溪、名瀑都是奇观。
  
 山中一夜雨,遍地是飞泉
  
 曾有人这么评价说很多山都是在外面看起来美,进山之后觉得不过如此,而黄山却不是这样的。黄山是山外看着美,进得山后,会越发觉得美。黄山的美不是禁止的,而是运动的,不是单一的,而是瞬息万变的
  
 春夏秋冬, 黄山是不一样的;晴雨日月,黄山仍是不一样的。纵使一千次来黄山,也会有一千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发现。初春,黄山云里花开,香漫幽谷;盛夏,黄山层峦叠翠,飞瀑鸣泉;金秋,黄山枫林似火,山花烂漫;严冬,黄山银装素裹,玉砌冰峰。
  
 唐朝诗人李白在游览这片壮丽山川之后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笝金芙蓉的诗章。把黄山描绘得象金色莲花般的美妙。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中国,在游览了黄山之后,他深深的感叹到: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黄山建设委员会负责人许世英先生进一把把徐霞客的意思阐述得更加明确: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对于很多人来说,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奇迹,到过黄山,发现黄山是许多奇迹;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谜,到过黄山,觉得黄山是永远的谜。黄山是徽州群山的一个极致。徽州其实每一座山又都有独特的风景,独特的美丽,比如奇崛的齐云山,神秘的清凉峰,寂寞的牯牛降,峻峭的小九华,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山峦,也都有着不同反响的秀美之处。

 徽州的水是有灵性的,在这片土地上有静谧美丽的太平湖,更有承载了徽州人文内容的新安江,新安江是徽州人的母亲河,也是徽州文明的月亮河。徽州地处深山,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正是由于新安江,才使得新安江四通八达,新安江把大量的徽州产品运出,又把大量的钱财以及山外的东西运回徽州。清丽的新安江水如绸如镜更如诗,她即湍急,也静谧,碧波荡漾,细浪如纱。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新安江一见钟情:清溪青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而歙县籍诗人汪洪度的一首诗记载了送别亲人的一番感触:渔火半明媚灭,海月上山背,家乡送别人,已隔青峰外。
  
 新安江在人们的颂咏中默默的流淌着,在她的两边有着无数村庄,也有着无数小码头。正是由于新安江串起了整个徽州,给徽州带来了繁荣、希望,和不断更新的内容。徽州人从河边的小码头走出去,那往往是黎明或者傍晚,天穹之上一弯冷月,水面上雾霭朦胧,小舟缓缓撑离岸边,游子含泪惜别,走向山外的世界。
  
 徽州四季分明,气候适中,非常适合万物生长,竹、木、茶、麻、漆、果、桑各种农林作物一应俱全,古徽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与山水相依的丰厚绿色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山区经济,才培育起淳朴厚重的山区地域文化。
  
 也许有人会问:要是徽州没有蛛网密布的水系,将会如何,徽州的历史会改变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假如没有水的流动,徽州必将是一个封闭的没有生机的世界,而最大的影响将是心理上的,徽州人将失去温柔、失去细腻、失去智慧和诗情。
  
 有人说: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到他成长的地方看看那里的山水。我们也只有了解徽州的山水,才会明白徽州的历史,明白徽州的文化。徽州所有的一切可以说都是这片绮丽的山水所赋予的。 

 

第三集:民居建筑

 

    曾有人比喻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固体的文化。的确是这样,走进徽州,给人印象至深的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下徽州的建筑。从高空俯瞰就会发现,在青山绿水花丛中,总有黑白相间的老房子蹲伏在那里。以黑白为底色的古建筑,在青山绿水的背影下就像是一副副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长卷。青山逶迤,绿水蜿蜒,树影婆娑的水口,峥嵘矗立的牌坊,粉墙黛瓦的民居,伟岸宏大的祠宇,桥吐新月,塔摩苍穹。徽州就像一副宁静自得的桃花源画卷,也像是一座露天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徽州的古建筑代表着历史,她饱经沧桑,又平静自得,有时候她甚至像是老人,或者就是历史本身。
  
  从某种程度上说,老房子是有生命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着梦想和性格,更有着属于各自的神秘,徽州老房子给人总的印象是封闭的,虽然它在表面上看起来是那样明快淡雅,徽州民居的外墙都是用砖砌成,表面涂抹白石灰,室内的间壁大都以木板构成,整个房屋是框架结构,很坚硬也很牢固。徽州的老房子从不给人以华丽之感,它一概以用小青瓦而几乎从不用琉璃瓦,门楼和屋内的石、砖、木绝少用五色勾画,隔扇、梁栋等也不施髹漆。徽州就是这样的崇尚本色,大气而朴实,不动声色坚持着自己的审美观念。
  
  从整体风格上,徽民居显得殷实和精巧,有点儒雅,更有点莫测高深。除了粉墙黛瓦外,在当地被称作“五岳朝天”的高低错落的五叠墙或马头墙,也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徽州民居的独特韵律,这样的感觉就像由萧或者是由古筝奏出的曲子,余韵悠远。
  
  老房子屋角上的饰物也很多,总是有一些带点抽象意义的画,代表着吉祥和丰收,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的共同愿望,虽然每个村落基本上是同祖同宗,但在建房时依然不与邻共墙,这就形成了狭窄的小巷,仅容一人通行的一人巷也到处可见。曲曲弯弯的小巷,纵横交错,相互连通,把徽州的村落编织成形形色色的迷宫。
  
  民居的内部与“五岳朝天”并称的是“四岁规堂”,这也是徽州民居的主要特征。徽州民居往往在进门之后便是天井,天井居中组成了整个房屋的结构。天井不仅仅有着肥水不留外人田的意味,更多的还是一种上古之风,也可能来源于中原一带原始人类的穴居方式。
  
  徽民居的特点当然是徽州人意识和思想的体现,从建筑学的一般角度来说,通常把徽州的古民居分为七个部分:庭院,大门,门厅,天井,厅堂、厢房,格门、格窗,屋顶、火巷。这样形式上的分类可以让人们一目了然。
  
  “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这算是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井”指的的是天井,而“雕花”则是指的徽州民居无所不在的“三雕艺术”了。跨进居室目之所见,那华板、柱棋、莲花门、天井四周、上方檐条、沿口、下方石墙裙、屏门隔扇等等,都是一些精美无比的砖、木、石雕构件。
  
  徽州古建筑中剔透玲珑的砖、木、石三雕可以称作民居中的精华,甚至可以说是民居中的眼睛。三雕的内涵包括: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楹联以及戏文故事等等,还有一些几何形图案。有写实记像的,也有写意变性抽象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包。这些三雕艺术是当地人生活的写实,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体现了强烈的艺术创造力。
  
  徽州人不爱露富,不张扬,从民居中也可以看出,徽民居从外面看平淡无奇,但却极重视内部建设,那些精美艺术的石雕、木雕和砖雕都是建在屋内,愿意“锁在深闺人不识”,独自欣赏,独自品玩。这当中除了具有一种审美意识之外,应该还有着一种狭隘的提防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徽州民居的厅堂庄重而严谨,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曾有人说:中国人的厅堂就是西方人的教堂。这是指的它所承载的文化和教育意义,徽州民居简洁的陈设,书卷气十足的布置,宁静而不失庄严的氛围,包括各种各样的对联,都在传达着徽州人的理想和愿望,表达着人们对于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四集:村落风水

 

清代尚书、徽州人曹文埴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家乡: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诗情画意中,道出了古徽州村落的优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徽州村落美景长卷图。
    
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调,构成了古徽州村落的鲜明特色。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徽州古村落,一个首要的支撑点就是风水。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更注重从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意义,在村落的选址上,格外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甚至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徽州人都异常谨慎,此所谓无村不卜。这样刻意的结果,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使得徽州建筑有着很强的概念性。
    
这里是黟县屏山村,在这个村落中的数百间民居中,只有一幢房子朝着正南,其它的则稍有偏向,有的干脆就是朝北!这种情况在徽州古民居中比比皆是。古代把南称为至尊,皇宫庙宇都座北朝南,民居朝南有欺君之意。从风水理论看,住宅选址要求巽山乾向,根据《周易》八卦推算,巽为东南,乾为西北,住房以座西北朝东南为好,风水理论甚至认为,南方主火,火克金没有财运,就谐音来说出门南(难)不可取
    
对于风水的笃信与不同的理解,常常左右着徽州民居以及村落所具有的风格和特点。由于出外经商的人很多,徽州民居中有不少反映了商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很多民居的大门像是一个字,暗藏着浓厚的敛财心理;而徽州民居中的卧房,光线暗淡,不重视采光,幽暗迷离,除了防盗,还有所谓暗室生财的迷信。
    
这是黟县宏村,这个古老的村落在整体结构上构思巧妙,可以说是徽州村落建设的典范。它依山傍水而建,最令人惊叹的重要环节,是抓住了水口,截流河水,让山涧之水顺坡而下,然后沿着每家房屋修建水渠,清澈见底的山水可以从每家的门口经过,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而且有利于民宅的防火。宏村在整个结构上有点像,它有着牛胃”“牛腹”“牛肚,这里指的是蓄水的池塘;还有牛肠,那指的是涓涓流向住户的水道。这样的建筑意识,除了是对农业社会图腾的崇敬之外,还有着一种仿生的建筑方式:村落的布置巧妙地借鉴了牛的生理结构。浑然天成,精妙无比!这样重视风水的村落当然不止宏村一家:黟县西递村的严谨、歙县唐模村的浪漫、洪村的精巧都可以说是徽州古村落在建筑上的代表和典范。
    
徽州人爱山爱水,视绿水青山为生命。他们说新安江是自己的母亲河,太平湖是黄山的情侣湖。进村的水流称为龙脉,格外珍惜。休宁县的陈霞村,是一座绿水环绕的古堡,青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祖上就贴过维护河水洁净的告示,乡规民约保护了龙脉,才有了人们在家门口的水圳里淘米洗菜涮手巾的民俗风景。黟县卢村还有一户人家,客堂里有一口水井,井口只有碗大,打上来的水清亮甘甜,仿佛是一杯冷饮。
    
枕山、环水、面屏,是徽州古村落的整体要求,徽州古村落在总体上更强调人居与自然的紧密结合。除此之外,在村落与乡野之中,与民居相映成辉的还有高高矗起的祠堂、伟岸恢宏的庙宇、飞檐翘壁的楼阁、参天屹立的宝塔、肃穆庄严的牌坊以及飞跨两岸的桥梁等,甚至有着浪漫宁静的廊桥!它们都是村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极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与道路、河流、田地、山川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徽州整体上的优美风貌。
    
徽州古村落就是这样与山水自然亲切拥抱,宛如城郭,宛如园林,体现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曾有人考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徽州的自然和村落面貌为蓝本的,并且在现在的黟县,还发现了陶氏的宗谱,并居住着陶氏的后人。在陶老先生的那篇著名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景观在徽州随处可见,我们完全可以断言,就景色与民俗而言,徽州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极为相似,徽州就是一个放大了的桃花源 

 

第五集:田园梦想

 

走进徽州,如同走进一幅幅中国画。青山绿水间,群鸭戏水,渔舟唱晚,土坡田野上,桑林滴翠,牧人归迟,炊烟袅袅处,隐现着小桥流水人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耕陇亩。这是徽州人的一种长期田园生活方式,但徽州人并不完全满足于如梦田园。祖上有训,株守不可取也,要走出去,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走出去的目标是什么?有人把人仕作为首选,庶民之业,唯仕为尊
    
【(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 张脉贤说):三间草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徽州人)都有这种积极的思想,就是一边在劳动,只要创造一点条件,只要有考试的机会,那就要去考,考官。所以,考官在徽州来讲,是一种普遍性的,具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共同性的这个要求。考不了官就要入贾,有人甚至把入贾当作第一等生业,恬静的乡村生活是好梦,坐贾行商同样是好梦。圆一切梦都必须知书达理。】
    
这是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西递村,西递的兴旺是数十代人艰苦创业才圆的梦,当年靠经营典当铺和钱庄,而成为江南六大富豪之一的胡贯三,和另外一些胡姓人物,如南飞的燕子回归后,在这个当时非常优美但又非常闭塞的地方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这块地方建设得舒适、气派、堂皇,圆了一个从商敛财,归隐行善的美梦,他这样做是荣归故里,追求风光,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喜欢乡村生活,因而极其隆重的打造着自己的家园,从民居的对联上,便能看出他们寻梦的指导思想。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西递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和风雨的侵蚀,虽然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经毁坏,但目前西递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在青山绿水中,显得十分安静而悠闲。有人说,中国人在文化思想上是亦儒亦道。这是说的,中国人一方面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又是说,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喜欢逍遥,喜欢田园风光。从徽商的人生走向来看,这种说法相当有道理,徽商精心构筑自己的家园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钱财难寻去处,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父母尽孝,对长辈重礼节,这是完美人生孝弟家风不可或缺的,自然也是田园梦想所不可少的内容。
  
 这个小村庄名叫唐模,它是一个沿溪水而建的,非常美丽的村落,唐模的整体布局匠心独运,在村口,有一座八角亭,作为唐模村的水口,八角亭之后,是一座表彰该村进士许承宣、许承家的同胞翰林坊。再往里走不远,则有一片人工湖泊,这就是在徽州相当有名的檀干园了。
    
据说清代初期,唐模有一姓许的外出经商,在江南各地经营几十家当铺,但他的老母一直在家乡,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孝顺的儿子,便想将天下绝美的西湖搬到唐模,供老母游玩。于是便斥巨资挖塘成湖,垒坝成堤,叠石栽花,并模仿着西湖,修白堤、玉带桥、湖心亭和三潭印月等名胜。
    
小西湖”终于建成了,伫立堤畔塘隈,便可见湖中荷叶亭亭玉立,小桥曲径通幽,亭榭池沼,药栏花径。老母因为有美景相伴,自然心旷神怡。
    
唐模村在结构上异常精巧,这显然是徽商们为了田园梦想而精心打造的,在当时那个农村社会里,从伦理上和心理上,人们都会表现出对土地的根本性依恋,只不过徽州人有足够的财富成为这种理想的身体力行者。
    
休宁县秀阳乡溪头村的三槐堂是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今天看来,已经破败不堪,可当初,却是仿着皇宫里的金銮殿兴建的。据当地人介绍,当时工程未了,便有人告状,说此处有人犯上,胆敢私自建金銮殿,房子的主人赶紧在大殿左右,隔出了两间房子,说是厕所,金銮殿也就从此便名叫茅厕厅,个中原因,意味深长。从慈母尽孝,对皇帝尽忠,三槐堂的主子花了大把银子树起了99根柱子,尴尬地圆着忠孝两全的梦。
  
 曾经有人批评徽商有浓厚的腐朽性,因为他们没有将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只是用于修宅买地,建造家园,这实际上是对徽商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其实,要指望一种经济现象,超越社会背景是不适合的,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徽商在赚得一笔钱后,选择隐逸是可以理解的。而家乡徽州,无疑是与山水对话的最佳所在。
    
徽州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做着田园美梦。梦,并不是永恒的,当历史走向工业革命的轨道上时,天翻地覆,徽州的梦破碎了。
  
 然而今天,当我们走近徽州时,一种印象怎么也抹不掉,那就是,徽州的美,是永恒的。 

 

第六集:儒学沃土

 

在徽州,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闻名遐迩的建筑。据考证,明清时代,徽州一共有数千座牌坊,直到现在,仍存有104座,牌坊的意义有点类似西方的纪念碑,它用来旌表那些用传统价值观所判定的优秀人物。透过一座座貌似凯旋门的牌坊,能够透视徽州人的内心世界,洞彻他们的精神目标,从又一个侧面,清楚地认识徽州文化。
    
在东距歙县县城12华里的堂樾村的大道上,屹立着明清时代的七座牌坊。他们都属于居住于堂樾村的鲍氏,三座建于明代,四座建于清代,无非表彰父慈、子孝、妻节,其中有两座是为女人而立的节字坊。歙县妇女节烈之风特甚,据《民国歙志》记载,明清两代仅堂樾鲍氏家族就有节妇烈女59人,在堂樾村,甚至建有一座国内绝无仅有的规模比男祠还要宏伟的女祠,女祠取名清懿堂,取品行清白,懿德美好的意思。祠堂中,将堂樾鲍氏节妇烈女按世系顺序排列,让族中女性四时祭祀并奉为楷模。
    
徽州,不仅是财富的聚焦地,而且有坚定信奉儒学准则、身体力行的群体,因为徽州正是程朱理学的故土。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他生长在福建武夷山区,5岁时跟随父亲回到徽州,一直到14岁才重回武夷山。
    
这是歙县的紫阳书院,当年,朱熹的父亲就在这里读书。婺源县的文公山,原名叫九老芙蓉尖,在山林深处,至今仍完好的保存着朱熹第四世祖朱维甫妻程氏之墓,墓碑上的字是朱熹题写的,南宋淳熙三年,时年47岁的朱熹,率族人登山扫墓,亲手栽下象征24孝的24棵杉树苗,呈阴阳八卦形,借此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大孝之心。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尚存16棵,这16棵参天大树,如今已被誉为江南杉王群。朱熹的祖墓有好几处,而惟独此处的这些参天大树,是朱熹留下的有生命的遗物。
    
朱熹在琢磨和探索自然的规律之后,真诚而旗帜鲜明的将一些社会的伦理,定义为天道天理,人们应该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在更大程度上与徽州的民风是极其合拍的,也符合徽州人的人生标准和心态。朱熹曾两度回徽州省亲,在徽州讲学,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走红了600多年,对徽州文化以及社会习气产生了很大影响。徽州人喜欢读书,徽商贾而好儒讲诚信的风气,都可以说是来自朱熹理学的重大影响,但是,这种道德标准的过分使用,必然造成了人心和情感的萎缩和坚硬,在徽州,对于义理的近乎变态的迷信,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残酷的非人道标准,这样的结果,使大批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献身。当一种思想变为一种绝对的标准,用来强制执行时,实际上,已经意味着真理已经踅身而走了。
    
这是位于屯溪隆阜的戴震故居,在喧嚣的城市边上,它显得冷清静谧,不带尘烟。(戴震纪念馆馆长 李明说)戴震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考据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的一生,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
    
戴震,字东原,徽州休宁人,自幼生长在家乡,作为中国近古的一个大思想家,他的一生很是落魄,直到51岁时,经《四库全书》总纂纪昀的推荐,入《四库全书》馆为专职纂修。53岁那年,又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务,不久,因积劳成疾,戴震死在任上,灵柩由夫人率子运回家乡,葬于屯溪城郊8公里处的休宁县商山乡孝敬村山头。在墓碑上横镌隆阜戴氏,中主刻皇清特赐进士出身 文林郎 林院庶吉士 考东原府君 妣朱氏孺人合墓,碑文是戴震的弟子,段玉裁的女婿,清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所题书。墓地周围,山清水秀,阡陌连绵,墓后层峦叠嶂,苍松滴翠。如今,为了方便游人参观,当地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出工出钱,修了一条通往墓地的山路。
  
 作为徽州骄子的朱熹和戴震,各自的时代里代表着时代思想的高峰。(李明说)在天理和人欲这一方面,朱熹呢,他是主张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天理和人欲呢,也就是社会道德伦理和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戴震主张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社会道德伦理不能分开。
  
 他们之间的思想交锋,与其看作是一种思想的分歧,还不如看作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而且他们的思想还有大同之处,都是希望人们有来自义利与理欲恰如其分的幸福。从朱熹到戴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历史的趋势,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第七集:家族背影

 

这是一套似乎很普通的家谱,它的生长之地是旌德县的江村,1917年,清未翰林江志伊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始编修,直到1926年才得以完成。这套《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清晰翔实,从地理、人物、世系、志传、墓志表等多方面记载了江姓的延脉。上个世纪20年代,巴拿马万国谱牒大会上,《江氏宗谱》曾经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现象,和爱新觉罗家谱、曲阜孔姓家谱一道被会议代表研究,江村人江亢虎博士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有谱在手,江氏家族的支脉分叶可谓一目了然:吾江氏系出颛帝玄孙伯益子玄仲,受封于江,今信阳东南有安阳故城,即其地也。公元前623年,江国为楚国所灭,族人以江为姓,举族迁居济阳,又自济阳而临淄,自临淄而河南考城,自考城而汝宁江家宅自江家宅而处州,而山阴,而宣城,而金鳌里,而歙州,而婺源,而浮梁,而贵溪等处,其居族迁移不一也。
    
曾经有人认为,中国人的家族制度,在某种精神意义上相当于宗教,的确是这样。一个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就象是一棵蓬勃生长的树,先是发芽,然后是分杈,再分杈。树枝与树枝之间,叶子与叶子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徽州,几乎每一个姓氏都拥有清楚的脉络。徽州当地,历来就有徽州八大姓新安十五姓的说法。所谓八大姓,是指的程、汪、吴、黄、胡、王、李、方诸大姓,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和孙诸姓,则称为新安十五姓。这些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都有一部甚至数部家谱。每个徽州人,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几乎都能对自己的来历如数家珍。
  
 这个村庄叫呈坎,位于歙县的西南部,这是徽州罗姓的栖集地,它同样也拥有着罗姓的家谱。当年,全体罗姓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把自己的家族分为好几支,即一甲、二甲、三甲……,每一甲设置一个祠堂,即一甲祠、二甲祠……,每个祠堂设立一个族长,由各甲人员推选而成。族长对全甲人员的教育、伦理、生产、生活之事负责。在此之上又设立一个部族长,对各祠堂之间的所有事情进行协调和总管。
  
 祠堂,可以说是徽州宗法制度的集中体现。祠堂是祭祀的圣坛,又是维系宗族团聚的纽带,是正俗教化,宣传农业社会道德观人生观的地方,也是规矩行为、激励后进的场所。 
 
  同期声(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 张脉贤):祠堂应该是五大作用,我们徽州的祠堂,当然全国的祠堂也应该是。一个作用是祭祖,当然祭祖,不忘记祖先,现在我们还要祭黄帝陵;第二个,誉祖,这个是一致的,你们自己过上幸福生活了,不要忘记祖宗作出的贡献,现在我们致富也要思源,是吧;还有,励学,这个很多人不太熟悉,他(族长)把各家的子弟叫到祠堂来考试,考得不好,打你父亲的板子,子不教,父之过。使得我们这个家族都有一种好学上进的气氛,这也是好事;还有(一个作用)是议事,它也是一个议事厅;还有(一个作用)是执法,这个执法,过去老百姓自我执法,自我怎么执法呢?你这个子孙不孝,赌博,拉到祠堂打他屁股:为什么赌博?象这种群众自我管理的方法,我们现在很可以学习的,把乡规民约,村规村约搞起来之后,我们政府这个基础就好了,管理基础就好了,是吧,我们这个德治基础也好了,法治基础也好了。要使大家都知道,哪些是违法的,哪些是不违法的。把乡民公约搞好,把基层搞好不就起来了吗?那么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引到现在来讲,就是加强我们基层的建设,来更好地推动我们国家的稳定,是很起作用的。
   
 这座庞大的胡氏宗祠相当有名,它座落在位于绩溪县瀛州乡的一片开阔地上。环山抱水,座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它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大修,主持修缮的,就是当时的兵部尚书胡宗宪。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这样的宗祠足以显出家族的辉煌,也足以让子孙们产生一种荣耀感。跟所有家族祠堂一样,胡氏宗祠也有着天井,喻意还是四水归堂。但天井在祠堂里,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是象征着人丁兴旺,家族源远流长,如天水一样长流不息。
  
 曾有人认为,汉民族经历了很多次外族的入侵之后,不仅没有分裂崩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从文化上化解了这种入侵,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拥有一种严谨而周密的宗法制度。不管这种理论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种宗法制度所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那是外部暴力和打击很难割裂的!
  
 在徽州,可以说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祠堂,有祠堂的地方就有族谱。有人说,徽州,是中国近古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