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恐惧(一)
思辨
恐惧有很多种,但有两种事物最容易给人带来恐惧感:希望和对痛苦的想象。二者都是源自于我们对于将来的预设。因此预言家、神棍、算命先生,这些人依靠着人类的恐惧而活着,所以永远有市场。我们现在预言金融和股票的经济学家,为将来的政局提出设想的学者,为社会提供美好蓝图的政治家,其实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宗教给人带来的精神安慰,就是提供一种可以把握的未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宗教,都有天堂和地狱的分别,行善则上天堂,行恶则下地狱,而行善恶的自由,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这正是将人类潜意识中的恐惧外形化、象征化了。此外,宗教还创造了一系列可以抚平恐惧的精神符号:上帝、真主、千手千眼的观音等等,让我们寄托自己内心的惶恐不安。宗教的时代结束后,上帝与神受到科学、理性的冲击,其化解恐惧的作用力大大削弱了,于是人类又发明了其它一些东西,作为宗教的替代品,例如民族主义、法西斯、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等。人们信奉这些思潮,是因为它们许诺能解决社会现存的不公正,带来更加安稳的生活和更光明的未来。
恐惧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时它促使人们警觉、质疑、团结乃至奋斗;但更多的时候,它抑制了人们追求自由的意志。有希望而害怕无法获得,这经常使得人不敢对未来心存希望。因为希望越大,失望也就也越大。恐惧还会给人带来愤怒和仇恨,因此凡是宗教信徒或者某种思想的狂热追捧者,都很容易产生极端的行为。人为了逃避恐惧会做出很多愚蠢的事情,因为痛苦并不是最可怕的,等待痛苦的降临要比痛苦本身更难以令人忍受。许多的人正是为了逃避这种等待痛苦的焦虑,亲手制造出比他所期待的痛苦重大得多的灾难。事实上,人类的承受能力往往超乎自己的想象,灾难当真临头的时候,他会变得比以往刚强得多,但这种力量,平时是连自己也发觉不出来的,没有这强力的支撑,却去纵情想象灾难的后果,灾难就会显得特别可怕。那些饱经沧桑的人,那些自身遭受许多挫折坎坷的人,往往比旁人更加淡定,这是因为一切坏的命运他都已尝试过,便不会再有那种对于灾难的恐惧和幻想了。人能够承受真实发生的灾难,除去其自身潜力之外,另一重原因则是:在艰难的时刻,人必须集中全力去做许多具体的事情来应对现状,所以也就没有心力再去发挥想象放大内心的恐惧了。
凡是天性敏感或思维活跃的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节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反应都会格外强烈,因而也就更容易受到恐惧的困扰。渡边淳一写过一本叫《钝感力》的畅销书,奉劝人们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他认为迟钝其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才能,它使得人们能够更轻易地摆脱对环境和将来的恐惧,无视别人的眼光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压力,让人变得更自信。渡边还声称:钝感力正是让恋爱关系长久维系最重要的能力,例如在恋爱过程中能够不惧挫败,死缠烂打的人,往往会获胜。在婚姻生活中,不把琐事和矛盾放在心上的人,也比耿耿于怀的人更容易拥有和谐的家庭。
其实不用渡边提醒,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本能地去钝化自己,以此来逃避恐惧的困扰。前面提到的那种淡泊无为的人就是如此,他们对一切欲望保持距离,不是因为不渴望,恰恰相反,是因为过于渴求而害怕自己承受不了失望,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心理暗示,来强调自己是谦冲超然之人,以此来钝化内心的欲望。天才往往十分脆弱,难以和世俗共处,便是缘于他的感受能力过于强大,乃至于无法自我钝化。每个人对于生活的洞察力都是不同的,其敏锐点也就各有差异,这一点既有可能成为他最强的长处,也可能成为他最大的软肋。所以面对恐惧的关键并不在于钝感力,而在于对恐惧的收束力。真正杰出的人,恐怕不是各方面都钝化了的人,而是那些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天赋,将之纳为己用的人。他将自己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集中到了一门单独的事业上,这样一来,他对别的领域和生活琐碎的注意力就被大大地转移了,他全身心投入到行动与创造之中,遗忘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存在,也就遗忘了惧怕。他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获得突破,这会给他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反过来抵消了他对其它方面的恐惧。反之如果一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天赋,就只能让它掉过头来毁掉自己。有一部分天赋敏锐的人化解恐惧的做法,并不是将它当成情绪干扰而有意忽略之,反而认为他应该对危险更加警觉,把想象的网往四面八方无节制地延伸开去,以便更清楚地捕捉威胁的到来,因此他就走向了钝化的反面,迫使自己更加敏感,产生更多的幻想,看出更多的风险,他以为这样能使自己更安全,但恰恰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一种总是去洞察危险的强迫症,于是恐惧越来越多,越来越沉重,直到超出他精神的承受极限,他就被彻底地压垮了。
人类的恐惧很多时候是源自于对自身存在与命运无从把捉,无法自主。对于这类问题,有的人凭着倔强和聪慧穷根问底,最后便成了学者或思想家(其实他们也并未得到一个终极的答案,只不过是懂得了为什么有些事必然是无答案的),但大部分的人,不会选择这样的道路。对于无从把握的将来,无法理解的人与事,唯有以容忍相待。里尔克曾告诫一位青年诗人说:“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本身’,像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人对于暂时无法理解或超出自身智能之外的人或事,需要持有敬畏的态度,那就是承认自己对此一无所知,并忍受因此而来带的不确定感。所以孔子也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相比之下,轻率地找一个借口去解释无法回答问题,去给未知的命运贴个标签,这要容易得多,例如:“反正好的东西我永远都得不到。”信仰宗教的人对于未知的命运与生的恐惧有更强的抵抗力,这是因为他们为一切无法理解的事物和安排找到了一个总的解释,那就是神。例如福音书里有个故事,说耶稣下令让无花果干枯,门徒们看到这神迹,觉得不可思议,便稀奇地问:“无花果树怎么立刻干枯了呢?”耶稣就回答:“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宗教要人有非理性的信仰,无条件地相信和服从神的旨意。哲学上经常使用“他者”这个概念,来喻指一切真理和思想无法同一化、形式化的事物,换而言之,也就是那些拒绝接受任何解释和衡量的事物。神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他者”。只要把这个他者人性化,宗教化,他者就被转化成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神,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使得他者被同一化了,这就能大大减少未知事物给自己所带来的焦虑。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严禁给最高之神塑像,神是不允许有具体形状的,这正是因为神的本质是一个“他者”。近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对生存处境与荒诞的思考,也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文章评论
孤独存默
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几乎无懈可击。不过还是觉得哪里有些不对——,艺术创造中,恐惧又会起到什么作用?这里会不会有例外?瞎想一气,没来得及消化你的文字,见谅!
蔡丽辉
虽然宗教有可能是不理性的,但是这个非理性是因为我们人认知本身局限带来的。比如:基督教中的童女怀孕,肋骨造夏娃。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是可行的,细胞是可复制的。只是我们人是无法完全参透神的意思。另外,你是否有真正理性的去探索和思考神的真实存在性后,再去下一个结论呢?希望我们有机会一起探讨。
蔡丽辉
好的,我看看!也推荐你看部电影"The Bible"
角瑞
[em]e175[/em][em]e160[/em]
蓝星草
我觉得,淡泊名利的人也不是人人都害怕得不到欲望而保持距离吧。
醒后
有没可能是因为无知呢?就如同黑暗中感官失去带来的恐惧。
倪一真
悟前无神,悟后有神,觉悟需要的是智慧,知识反而会成为觉悟的障碍
兰若
失眠是恐惧失眠的结果。当我担心睡不好的时候,我常常就会睡不好。我也对强权、不对等的关系心怀恐惧。谢谢琢月的文章[em]e160[/em]很受益。
司马心
“因为痛苦并不是最可怕的,等待痛苦的降临要比痛苦本身更难以令人忍受。”我对这句话存很大的质疑。 我过几天要动一个大手术,时间一天,手术费需付5万,公家不报销,要自费,所谓用机器人手术。我在等待疼痛的降临。我以为忍受手术后的痛苦,一定胜过等待痛苦地降临。虽然我现在也有些精神空虚,也有些惶恐,但在真的疼痛降临之前,这几天,我还觉得真幸福,这几天没有什么痛苦。痛苦不在前,而在后。为了活命,手术必须做,内心是坚定的。我以为,死不可怕,比死可怕的是异常痛苦地活着。两种死,我选一颗子弹,坚决拒绝千刀万剐。所以我理解三毛、海明威他们的举动。[ft=#444444,3,宋体][/ft]
张初尘『天朝第一女书生』
微察能力真好,知识转换特别敏捷,好精细。外科医生那么客观。
Westwind
我认为淡泊无为是一种理性:第一,实实在在的说,人们需要的比想要的少。第二,解脱物欲,亲近自然,毕竟容易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快乐。跟通常认为必须做点什么才能获得快乐相反,有时,不做什么的效果更好。第三,从辩证的思想出发,过分强烈的成就动机经常导致事与愿违。
左城
受教!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说理透彻。我对恐惧的理解,还有二种,一是对得与失,一是对成与败的过多期盼。这二者可能也是造成恐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