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
作曲:杨善乐
小提琴曲《夏夜》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杨善乐1952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时创作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专为小提琴创作的民族化独奏曲,《夏夜》被音乐界理论人士评价为真正的「富于民族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也可以说是一首真正中国人、中国味的小提琴独奏曲。
著名作曲家杨善乐先生,知道的人可能不很多,他是我国小提琴独奏曲的创始人之一,还是罗马尼亚国歌《觉醒吧,罗马尼亚》的作曲者。他1927年生于洞庭湖滨的安乡县大鲸港,从小受湖水、垂柳、艳阳、睡莲、月影的熏陶,酷爱音乐,厚重的湘北民歌小调和地方音乐感染了他,从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1948年,杨善乐离开家乡考入湖南音乐专科学校。1950年,由著名音乐家向隅、周小燕推荐,以专业成绩湖南省第一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理论作曲系。在这所著名的音乐学府里,在这个孕育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曲系,他先后师从贺绿汀、丁善德、邓尔敬、钱仁康、桑桐等诸多音乐大师系统学习音乐作曲理论。
1952年,杨善乐离开家乡已经5年了。久别故里,思乡情切。思念家乡,想念妻儿之心越来越强烈。时日愈久,这种思念愈加强烈。童年的美好时光,故乡的水乡旷野、湖光月影、睡莲垂柳、小桥流水,湘北花鼓戏悠扬的大筒声……时时回荡在他的心头。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相互交织在一起,使作曲家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创作冲动。于是,他吸收故乡湖南安乡的花鼓曲调,配上伴奏乐器大筒音乐,谱写出了我国第一首民族化小提琴曲——《夏夜》。乐曲通过描写夏天宁静优美的水乡夜色,抒发怀念故里之情。乐曲中段以较活跃的节奏展开对比,描绘出一幅夏日傍晚人们在大树底下乘凉讲故事、孩子们追逐嬉戏的欢乐景象。
在1952年上海音乐学院师生新作品试奏音乐会上,夏敬熙首演《夏夜》成功;195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播,该曲迅速在国内外广泛流传。1953年,《夏夜》被选为全国各音乐院校小提琴音乐民族化教材;1956年,《夏夜》被定为全国小提琴业余考级曲目。俞丽拿、盛中国、陈力新、薛伟等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纷纷把《夏夜》作为保留节目演奏。该曲与马思聪的《思乡曲》、何占豪与陈钢的《梁祝》等一起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经典小提琴曲。
小提琴独奏曲《夏夜》根植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中,积极在汉族民歌和地方戏曲中汲取养料。主题旋律带有民谣风味,亲切动人。小提琴吸收了二胡的滑音、装饰音、打音等演奏技法,并将湘北民间乐器大筒的演奏特征移植到小提琴上。乐曲大量采用了富有民族音乐韵味的装饰音和民间器乐曲的旋律发展手法,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中调性、调式的转换手法与民族化的和声处理,对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我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中,《夏夜》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对后来我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上海音乐学院著名音乐理论家谭若冰教授曾说:「在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进程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产生,是《夏夜》的继续与发展。」
小提琴独奏曲《夏夜》赏析
小提琴独奏曲《夏夜》,从它正式演奏以来,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乐曲以“地花鼓”音乐为素材,突出了水乡音乐的特色。地花鼓是一种民间歌舞,主要在在湖北和湖南一些地方流传, 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仅限于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狮子”“龙灯”“彩莲船”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这种文化习俗后来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民间操办红白喜事也要打花鼓子了。
小提琴独奏曲《夏夜》1953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作品试奏音乐会上首演。后来此曲经多次演奏介绍,流传到台湾、香港地区和苏联、英、美及东欧、东南亚各国。如今小提琴独奏曲《夏夜》经过改编,有了多种乐器配奏的曲谱,如古筝和小提琴配奏,钢琴和小提琴配奏。
现在,《夏夜》作为小提琴6级考试的曲目之一,为广大音乐爱好者了解和学习它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也说明小提琴曲《夏夜》在旋律、内涵、意境、风格、民族特色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小提琴独奏曲《夏夜》的旋律和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让所有听过这首乐曲的听众都难以忘怀。
乐曲除引子外,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抒情的乐段,第二部分为一个快板,第三部分为主题再现。 一、三部分在节奏、情绪上与中部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乐曲以一小段平静的引子开始,表现出白昼的逝去,夏夜的逐渐降临。酷热的太阳慢慢落到了山的背面 , 白日的喧闹声逐渐停息,大地归于宁静。一副新的景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第一段,悠扬舒缓的乐曲表现了夏夜刚刚降临时的美好景象。白昼的酷热慢慢退去,清凉柔和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山林和原野都陶醉在微微的凉爽之中,各种树木和各类草本植物在清凉的微风中摇曳着他们的躯体,惬意而又舒适。
月亮升起来了,圆圆的,象一张银白色的飞盘镶嵌在深蓝色的夜空中,皎洁而又明亮。
这里是大森林的边缘。此时,夜晚的森林没有风,没有任何声音。月光照着静静的大森林,森林边缘的地上留下树林的阴影。树木茂密的枝叶相互交叉,好象不让人看见森林的深处。月亮好象有意和茂密的森林作对,月光透过枝叶间的小小缝隙洒在森林的地上。给森林罩上了朦胧的光影。月光给大森林增添了神密的气氛。
第二段,欢快的带有跳跃性的乐曲和第一段悠扬、舒缓乐曲形成一种对照。在这静谧而凉爽的夜晚,各种会鸣叫的昆虫们此时亮开了他们的歌喉,表达他们内心的追求,也许这是它们在交流对话,彼此述说着自己的心声。你会听到,这里有各种蟋蟀,有各类昆虫,如蝈蝈、纺织娘,还有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小小昆虫,他们就隐藏在山林中或原野上,或许对于它们来说原本就没有隐藏的意思,他们本来就生活在这片领地。也许有些昆虫白天也曾经亮起歌喉,只因它们的声音太弱,白日的暄闹掩盖了他们弱小的声音,此时是它们亮嗓的时候了。它们好象在竞赛,看谁的歌声更响亮。好一派昆虫合鸣的世界。
转过一个山口,有潺潺的流水声,一条溪流从山上往山下流去。溪水在月光的映照下闪着光,好象一条银白色的闪光的缎带,从天上飘然而下。山溪里有些大小不等的石头,好象故意挡住奔流的溪水。溪水在月光下看清了挡路的石头,一蹦一跳地越过石头,往山下奔去。蹦跳的溪水在石头上溅起无数的水珠,在水珠腾起的一瞬间,月光融进了水珠,腾起的水珠晶莹透亮,象一颗颗闪光的珍珠。
山脚下有一个湖,溪水流进了这个湖里。溪水流进湖中,湖水向四面荡起涟漪,到远处又归于平静。偌大的平静的湖面象一面镜子,映照出又大又圆的月亮和山的影子。风来了,微风拂过水面,水中又大又圆的月亮和黑黑的山影碎了,湖水荡起了细细的波纹,波纹在月光下象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什么声音这么美妙动听?湖那边的草坪上,一些年轻人在轻歌曼舞。看他们的舞蹈,一会儿欢快热烈,一会儿柔曼阿娜,舞蹈表现了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追求,表现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轻柔优美的舞姿给这宁静的月明之夜增添了诗情画意。此时,湖边的青蛙也加入了他们欢快的行列,为他们的舞蹈奏起欢快的乐曲,好一派夏夜的热闹景象。
第三段, 经过一个逐渐缓慢的乐句,乐曲回到了开始的乐段。但在意境表现上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再一次表现了夏夜的宁静和美好。
夜已经很深了,四周是那样的宁静,那样的安祥,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天上人间,浩瀚的夜空和广阔的原野融为一体,苍茫而又深远。
清凉的夜风送来一阵阵悠扬、委婉的小提琴声。
月光下出现一幢漂亮的小屋,小屋的窗户没有透出灯光。月光穿过窗口照在窗前一个穿白色衣裙的姑娘身上,她的身材娇小,姿态优美。
悠扬的琴声从窗口飘出来,在夜空中飘荡,动人心弦,令人心醉。
姑娘也沉浸在自己拉出的小提琴乐曲声中,琴声飞出窗口在宁静的夜晚飘得很远很远 ……
东篱点评:
《夏夜》在中国音乐史上分量很重,小提琴演奏民族曲目第一曲!贴上本帖希望能给菊园增加些财富。《夏夜》和菊园的《全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贴为姊妹贴。《夏夜》东篱搜集到了6个版本,头一曲是薛伟演奏版,有古筝伴奏,现代气息浓的版本。第二曲是俞丽拿演奏版本,弦乐队伴奏,比较来说俞老师演奏的比较深情,女性化十足。第三曲是南中国两大小提琴演奏巨擎之一的韦玮演奏的,钢琴伴奏,是感情丰富的一曲,最好听!第四曲是是俄罗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Marianna Terteryan和华裔钢琴家Kuang Rui于2004录制的,名人名琴演奏,听起来也不错。第五曲是西崎崇子演奏的,依然是她的浪漫风格,比较好听。第六曲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团长陈立新演奏的,钢琴伴奏,很深沉,耐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