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菩提树》读后记
个人日记
微信群的朋友发了一条信息:下列几条如果你能达到,你就是幸福的人。仔细看了一下内容,好像自己还都具备,自问幸福吗?好像没有明显的感觉,直到读完了张贤亮的《我的菩提树》,汹涌的波澜将灵魂最深处的信念荡涤出来:平凡的日子,好好过吧!
《我的菩提树》是一本让我流着泪,笑着读完的一本书。张贤亮在书里记载了自己曾经生活的一段历史,作者是用小说的体裁出现,以深刻、诙谐近乎黑色幽默的语言,对自己当年的一本简单日记进行了诠释,讲述了1960年作者被送到大西北劳动改造的故事。用漫画手法描绘了作者经受到的各种磨难。诚如作者开篇所言,他认为自己应该代表死者向人们展示历史的真相。
整本书几乎所有的叙述都围绕一个主题:怎么才能活着。为了活着用心爱的高级钢笔换一个饼,用棉裤换了几麻袋西瓜,为了劳动偷点懒用肉麻的文字给文盲领导唱赞歌,拍领导马屁。偷着吃集体食堂的野菜,偷吃地里的萝卜,玉米。最有趣的一段描写是,作者跟另一个同伴,正饿得眼冒金星,在草从深处遇到一头无人照看的奶牛,激动啊,扑上去了,奶汁马上就到嘴里了,咕噜咕噜的咽着口水,牛怎么就跑了呢?因为奶牛的这一恶劣行径,致使作者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只要看到雌性鼓胀的奶子,就会引发强烈的食欲。作者用自己的棉裤换了几麻袋西瓜,怕人分瓜,吃一会,歇一会。一天一夜全吃光了,在回劳改队的路上不得不像小狗一样,走一段留一滩痕迹。本来悲哀凄凉的故事让作者写的如做一场游戏,诙谐有趣。
人在最艰苦的时候,会丢掉人格、尊严、精神世界,活着只有一个目的:生存,而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吃饱。我从未体验过极度饥饿的滋味,但我在书中看过经历过饥饿的人的模样:胸前根根肋骨被包在一件皮囊之中,与下面包裹着肠胃的圆圆的肚子很不相称,腿和手臂的骨头和筋在暗淡的皮肤里显得分外的突出,只有眼睛,发出一种不相称的亮光。死亡已经变得不是很可怕,因为死亡就是终结,也是解脱。但是人们无法忍受的是在饥饿中死亡,因此就有了小说中的那个丈夫在吃饱了妻子不远千里带来的食物后自杀身亡,目的是为了做个饱死鬼去见阎王。死亡已经退让给饥饿,而一切也退让给了吃饱肚子。饥饿可以使人变得麻木,这比任何精神打击都要有效的多。
在书里我读出了很多陌生的词语,比如“死相”、“剩饭”、“照相”、“吃青”、……。每一个陌生的词语里都寓意着那个时期独特的故事。“死相”,是犯人是因为长期挨饿,濒临死亡的一种面向,是作者从身边一个一个死去的同伴身上观察出来的经验。“剩饭”,是犯人在出现死相时同时出现的一种不吃饭也没有饥饿感的现象。为了能活下去,讨好快死的同伴,吃到人家的剩饭。演绎了许多悲哀凄凉的故事。“照相”,就是“示众”的通俗说法。脖子上挂着各种能羞辱犯人的物品,用动态或者静态的方法进行,人格已经谈不上尊严。“吃青”是犯人在劳动时顺便偷吃田地里的农作物。让人震撼的是从前期偷吃农作物,到后期实在没有什么可吃,于是田鼠、青蛙、癞蛤蟆、蜥蜴、青草,直至一种看上去像面粉一样颜色的黄泥。饥饿的程度可想而知。
张贤亮说:“我的这本日记保留下来了,这是天意!”就每个个体而言,读了这本书,你会感觉那些所谓的不愉悦、不幸福,其实就是无病呻吟。就我们这个民族而言,记住这段历史,分析出现这段历史的原因,或许才会避免我们重蹈覆辙,使我们的民族繁荣强大!
文章评论
雨夜
我们的上一辈体会更深!兰姐最近好些了没?
沙粒子
[em]e179[/em][em]e179[/em]
欲语还羞
[em]e179[/em][em]e179[/em][em]e181[/em]
瓶灵*
这让想减肥的人还忍心读不?[em]e113[/em]
风和日丽
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刻骨铭心,深思历史,才能使民族和国家不再重蹈覆辙,繁荣强大[em]e179[/em][em]e185[/em]
阳光
历经了苦难的人,才会有如此豁达的人生态度!珍惜现在所有的,幸福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