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古镇
个人日记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我在瑶里游玩时,没有想到以下文字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拍照时(是用手机拍的)只是选一些看去顺眼的画面拍摄,局部取景。整体而言,瑶里非常杂乱,特别是一些现代建筑不伦不类,夹杂在古建筑中,有碍瞻观,污染视觉。
近几十年,中国的原生态乡村正在快速消亡。只是一些偏僻、相对封闭落后的乡村,恰恰较好地保存或幸存了一些古建筑。我早在二十几年前就和一些官员说过,原始落后是一种资源。但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没有人理解我的意思——在某些方面,不发展是最好的发展,比如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但对于急于求变的地方官员来说,拆老房子、造新房子、盖高楼、建大马路才是发展。所以,中国的乡村面貌大变,变得全国一个样,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在赣皖交界的瑶里就是这样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古镇。
瑶里原名窑里,是烧窑产瓷器的地方,现属景德镇市下辖的浮梁县(在古代,景德镇只是一个小镇,属于浮梁县管辖)。说到浮梁,我就想起白居易写的《琵琶行》,说琵琶女“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浮梁是琵琶女的老公做生意的地方,当时应该是个商贸集镇。说不定,那个轻离别的商人也到过瑶里。因此,瑶里在古代也有过辉煌的一页。正因为瑶里有这样的历史渊源,所以现在的政府又想急于开发瑶里搞旅游了。
在我看来,对于古镇和古村落,最要紧的是保护,而不是开发。保护好了,自然就有文章好做了。遗憾的是,如今的开发,其实就是破坏。现在的瑶里 ,已经让当地政府和利益集团相联手(说联手是好听的,其实就是勾结,湘西的凤凰古城就是典型一例)搞开发了。村口造了很多假古董新建筑,沿街都是新盖的商业店铺待售,把古村和周边几个自然景点打包捆绑成一个旅游产品在向游客卖票了。老天爷留下的自然景观和老祖宗留下的人文景观,都成了政府和利益集团赚钱的工具和道具。这也是现阶段中国各地普遍让人恶心的做法。我去过五大洲,国外的那些旅游小镇,哪有卖门票的?人家就是靠游客的吃住行购来赚钱,靠特色和服务来吸引人气。
不发牢骚了,毛主席有诗句:“牢骚太盛须断肠”。我听毛主席的话。
不过话又说回来,瑶里那个仿古的旅游中心餐厅做出的当地土菜确实好吃,特别是那红烧溪鱼,一绝。特向大家推荐。
秋叶梧桐下的浣妇
陈毅元帅没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留在江西、皖南一带打游击,当年曾在瑶里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条弄堂石板路,一定留下过他的足迹。
晒梅干菜。尽管是在异乡,可是我闻到了故乡的味道。我的家乡也是这样做梅干菜的。这才是真实的乡村生活。
据说当年电影《闪闪的红星》就在这里拍的。红军回来的时候,潘冬子和红军经过这座桥。
除了“大夫第”三字依旧,当年的荣光哪去啦?人事有更替,往来成古今,任何人都是时空的过客。
黑瓦、灰墙都老去,只有青天、阳光还是昨天、前天的。
这溪流中的石坝叫堰,我的家乡也有。其作用是让水流放缓,保留一定的水位,便于百姓用水,缺口可以分流,发大水时,也不影响行洪。古人是非常善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
这样的老房子我看着亲切,让我有一种温润的回忆,让我想起我的老家。
我不知道这搁在墙头的竹竿是干什么用的?瓜棚?还是晾晒东西?
近几十年,中国的原生态乡村正在快速消亡。只是一些偏僻、相对封闭落后的乡村,恰恰较好地保存或幸存了一些古建筑。我早在二十几年前就和一些官员说过,原始落后是一种资源。但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没有人理解我的意思——在某些方面,不发展是最好的发展,比如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但对于急于求变的地方官员来说,拆老房子、造新房子、盖高楼、建大马路才是发展。所以,中国的乡村面貌大变,变得全国一个样,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在赣皖交界的瑶里就是这样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古镇。
瑶里原名窑里,是烧窑产瓷器的地方,现属景德镇市下辖的浮梁县(在古代,景德镇只是一个小镇,属于浮梁县管辖)。说到浮梁,我就想起白居易写的《琵琶行》,说琵琶女“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浮梁是琵琶女的老公做生意的地方,当时应该是个商贸集镇。说不定,那个轻离别的商人也到过瑶里。因此,瑶里在古代也有过辉煌的一页。正因为瑶里有这样的历史渊源,所以现在的政府又想急于开发瑶里搞旅游了。
在我看来,对于古镇和古村落,最要紧的是保护,而不是开发。保护好了,自然就有文章好做了。遗憾的是,如今的开发,其实就是破坏。现在的瑶里 ,已经让当地政府和利益集团相联手(说联手是好听的,其实就是勾结,湘西的凤凰古城就是典型一例)搞开发了。村口造了很多假古董新建筑,沿街都是新盖的商业店铺待售,把古村和周边几个自然景点打包捆绑成一个旅游产品在向游客卖票了。老天爷留下的自然景观和老祖宗留下的人文景观,都成了政府和利益集团赚钱的工具和道具。这也是现阶段中国各地普遍让人恶心的做法。我去过五大洲,国外的那些旅游小镇,哪有卖门票的?人家就是靠游客的吃住行购来赚钱,靠特色和服务来吸引人气。
不发牢骚了,毛主席有诗句:“牢骚太盛须断肠”。我听毛主席的话。
不过话又说回来,瑶里那个仿古的旅游中心餐厅做出的当地土菜确实好吃,特别是那红烧溪鱼,一绝。特向大家推荐。
秋叶梧桐下的浣妇
陈毅元帅没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留在江西、皖南一带打游击,当年曾在瑶里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条弄堂石板路,一定留下过他的足迹。
晒梅干菜。尽管是在异乡,可是我闻到了故乡的味道。我的家乡也是这样做梅干菜的。这才是真实的乡村生活。
据说当年电影《闪闪的红星》就在这里拍的。红军回来的时候,潘冬子和红军经过这座桥。
除了“大夫第”三字依旧,当年的荣光哪去啦?人事有更替,往来成古今,任何人都是时空的过客。
黑瓦、灰墙都老去,只有青天、阳光还是昨天、前天的。
这溪流中的石坝叫堰,我的家乡也有。其作用是让水流放缓,保留一定的水位,便于百姓用水,缺口可以分流,发大水时,也不影响行洪。古人是非常善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
这样的老房子我看着亲切,让我有一种温润的回忆,让我想起我的老家。
我不知道这搁在墙头的竹竿是干什么用的?瓜棚?还是晾晒东西?
文章评论
东篱秋色
[ft=,4,][/ft]说得极是。而今中国的乡村面貌大变,变得全国一个样,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凡政府动脑筋修葺的地方,必定与利益挂上钩,借开发来捞取一笔。好多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就这样毁在这帮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者的手中,无疑是一大悲哀。[ft=,4,][/ft]
云淡风轻
也不要等瑶里变得不伦不类时再去看,就在这里看看秋叶,闻闻梅干菜,走走红军桥,听听红军石巷里的足音……看图臆想胜过实地观看的遗憾。
问斜阳
文笔太好,不敢妄加评说。
梧桐细雨
什么在先生手里都可以这么美!你不但发现美还创造美![em]e113[/em]
惊鸿照影
应该把那些大煞风景的商业败笔也弄几张上来,才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冲击,激起人对宝贵的自然资源遭到现代野蛮破坏的惋惜,假设要是再把照片放三中全会会议期间全体过目,不知会是怎样~
叶子
只来看看你镜头下的美,放松一下紧张忙碌的神经,其他的不想了
紫烟轻扬
落后是资源,必须有特色。开发应有,得需行家规划。谢谢左手美化俺江西!
虞
一切都如昨日般的场景那样熟悉,只是,有人说当今乃是盛世,掌柜的,你怎麽看?
惠
特别喜欢第一张的阳光,还有那些清清浅浅的河水。
云想花儿
走的地方多了,越能明白先生所说的“恶心的做法”。在人家那里,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没有里一层外一层的收费关卡,没有喧嚣扰攘的叫卖。
声声曼
我可以在这里歪一下楼吗?[em]e110[/em] 我想说的是那个琵琶女,其实,从我读这首诗开始,我就一直想不明白,既然嫁作“商人妇”,怎么陆地上连个宅子都没有?哪有老公出门做生意,让老婆在江上的船中漂着的?后来,我很不厚道地想:难道是养的外室?也不对啊,外室不买宅子,至少也得买间房子养起来啊。还有,为人妻的人了,哪有随便一个不认识的男人招呼一声就跑过去又是弹曲又是掉泪的?这个琵琶女的身份啊........实在有点有待考证.....
浅语
清醒又坚持的人如先生有,但清醒不坚持的占绝大多数。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生财有道发展第一就是大范围的跟风了吧。至于后果,就不知道还能不能摸着石头清理了。 先生拍那条桥的角度真漂亮。树木繁密,细长的桥身,悠闲路人,动静结合。[em]e160[/em]
吴越
黑瓦、灰墙、老房子,悠悠的小桥,清冽的溪水,湛蓝的天空,他们很和谐的在一起,古老朴实自然。
秋天的百合
看着似曾相识的景致,回想起来原来真的去过。
中华红
片子拍的很美,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