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匆匆走湘西——黔城
个人日记
湘西小镇黔城有点历史了。
远的不扯,唐朝时它就是一座县城,叫龙标县。著名诗人王昌龄曾在此当过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掌治安捕盗之事)。我喜欢他的边塞诗,极富男儿血性。王昌龄能文能武,无论出征边关还是镇守一方,始终身怀诗意。在龙标县为官,能让后人必然要提及他的,就是留下一座楼,一首诗。楼是芙蓉楼,在舞(三点水加舞,这是个生造字,让人联想到在水边跳舞,或起舞的水)水之滨;诗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猜想,当时大概治安状况良好,公务也不繁忙,所以他有心思在风景如画的江边盖座楼,呼朋唤友,吟诗喝酒。假如那时有微信,王县尉在朋友圈里一发,什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鉄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一定获得一片点赞。中国历史上文人为官有一好处就是能给后人留点文化,比如白居易、苏东坡在杭州当市长,留下西湖中的白堤与苏堤,还有不少写西湖的诗篇流传千古。王昌龄也如此,留给黔城的这一楼一诗,就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像现在的官员,狗屁也不是,却自以为是,就是敢大拆乱建。(扯远了)
这次我参观了芙蓉楼,是清代重修的,小有遗憾的是天下雨,懒得拍照,没法以照片说事了。
话再扯回来。解放后(这是个特定政治术语,专指1949年的政权更替。我想这词总有一天会被弃用的)黔城曾是怀化行政公署所在地,后来地委、行署搬到榆树湾去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榆树湾本是个“三根扁担横着过不了的街,三个人吵架全城听得见的小城”,如今已经变成现代化的怀化市了)。从此,黔城开始没落萧条。为此,黔城人民很不高兴,据说还闹过几回。然而,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水是轮流转的,正因为地区机关的迁走,黔城被遗落了,才留下一座独具人文历史魅力的古城,不然,如今一定是钢筋水泥大马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了。正因为它的不发展,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时间刻度上,所以才有今天的旅游资源可开发。相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黔城又会迎来新的机遇的。我还是坚持自己十多年前就说过的老话:不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
行色匆匆,我在黔城的小街幽巷走了个把小时,浮光掠影,意犹未尽,却萌生一些想法,也喜欢上这座古城,待来日再去黔城,住下来,用自己的眼光和心思再去看感受其中的魅力吧。
黔城古城楼。黔城古城城门敞开,不用门票——这才是一种开放的理念,不像同是湘西古城凤凰,进城收费,拦路打劫,让人恶心。所以要去趁早去,说不定哪天当地政府和哪家利益集团搂抱在一起就要收钱了,那就变成凤凰古城那种杀鸡取卵式的旅游开发了。古城的开发不搞点商业化不行,但搞过头了就变味。
老街古巷,岁月悠悠,道不尽人间沧桑。
雨巷。虽然没有诗人戴望舒《雨巷》里那个打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但可以尽量发挥你的想象,老街古巷里迎面蹒跚走来一位柱着拐杖的老妪,也是有点苍凉的诗意的,总比那种“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凶蛮女人让人感觉舒坦。
这雨巷中没有那油纸伞,但红灯笼不少。如今各地的旅游景点都挂些红灯笼,似乎不挂红灯笼就不是景点了。凡事一过就滥,一滥就俗。自从张艺谋搞了个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的涵义就变味了。这其实是一种伪民俗,没必要到处挂的,搞得像个万恶的旧社会里的妓院似的。
文革遗迹。这些都应该当成文物加以保护了。黔城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清朝的,民国的,及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历史遗迹保留很完整,这在全国少见。按如今有些人的时尚,要想拍个微电影,玩个时空穿越什么的,这儿正好。
这些老街虽有些杂乱,但街面整洁,真实保持了原生态的当地居民生活,不像凤凰古城、丽江古城、水乡周庄和乌镇等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小镇,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已经彻底改变了,尤其是乌镇,简直就是一个旅游景点道具,是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和东阳横店用来拍电视电影的道具景点没有差别(又扯远了)。
我喜欢这里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宁静而自在,该干嘛还是干嘛。每天做自己的小买卖,做自己的饭菜。图中那个烧柴火的大锅灶如今也不多见了。这才是让人感到有真正人间烟火味的想看却难得看到的好地方。
被岁月打磨得光溜溜的石板街。换成水泥路或柏油路试试?
古城四月烟雨天,谁家墙头花正艳?别处红杏出墙,这里是蔷薇出墙。
远的不扯,唐朝时它就是一座县城,叫龙标县。著名诗人王昌龄曾在此当过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掌治安捕盗之事)。我喜欢他的边塞诗,极富男儿血性。王昌龄能文能武,无论出征边关还是镇守一方,始终身怀诗意。在龙标县为官,能让后人必然要提及他的,就是留下一座楼,一首诗。楼是芙蓉楼,在舞(三点水加舞,这是个生造字,让人联想到在水边跳舞,或起舞的水)水之滨;诗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猜想,当时大概治安状况良好,公务也不繁忙,所以他有心思在风景如画的江边盖座楼,呼朋唤友,吟诗喝酒。假如那时有微信,王县尉在朋友圈里一发,什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鉄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一定获得一片点赞。中国历史上文人为官有一好处就是能给后人留点文化,比如白居易、苏东坡在杭州当市长,留下西湖中的白堤与苏堤,还有不少写西湖的诗篇流传千古。王昌龄也如此,留给黔城的这一楼一诗,就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像现在的官员,狗屁也不是,却自以为是,就是敢大拆乱建。(扯远了)
这次我参观了芙蓉楼,是清代重修的,小有遗憾的是天下雨,懒得拍照,没法以照片说事了。
话再扯回来。解放后(这是个特定政治术语,专指1949年的政权更替。我想这词总有一天会被弃用的)黔城曾是怀化行政公署所在地,后来地委、行署搬到榆树湾去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榆树湾本是个“三根扁担横着过不了的街,三个人吵架全城听得见的小城”,如今已经变成现代化的怀化市了)。从此,黔城开始没落萧条。为此,黔城人民很不高兴,据说还闹过几回。然而,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水是轮流转的,正因为地区机关的迁走,黔城被遗落了,才留下一座独具人文历史魅力的古城,不然,如今一定是钢筋水泥大马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了。正因为它的不发展,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时间刻度上,所以才有今天的旅游资源可开发。相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黔城又会迎来新的机遇的。我还是坚持自己十多年前就说过的老话:不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
行色匆匆,我在黔城的小街幽巷走了个把小时,浮光掠影,意犹未尽,却萌生一些想法,也喜欢上这座古城,待来日再去黔城,住下来,用自己的眼光和心思再去看感受其中的魅力吧。
黔城古城楼。黔城古城城门敞开,不用门票——这才是一种开放的理念,不像同是湘西古城凤凰,进城收费,拦路打劫,让人恶心。所以要去趁早去,说不定哪天当地政府和哪家利益集团搂抱在一起就要收钱了,那就变成凤凰古城那种杀鸡取卵式的旅游开发了。古城的开发不搞点商业化不行,但搞过头了就变味。
老街古巷,岁月悠悠,道不尽人间沧桑。
雨巷。虽然没有诗人戴望舒《雨巷》里那个打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但可以尽量发挥你的想象,老街古巷里迎面蹒跚走来一位柱着拐杖的老妪,也是有点苍凉的诗意的,总比那种“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凶蛮女人让人感觉舒坦。
这雨巷中没有那油纸伞,但红灯笼不少。如今各地的旅游景点都挂些红灯笼,似乎不挂红灯笼就不是景点了。凡事一过就滥,一滥就俗。自从张艺谋搞了个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灯笼的涵义就变味了。这其实是一种伪民俗,没必要到处挂的,搞得像个万恶的旧社会里的妓院似的。
文革遗迹。这些都应该当成文物加以保护了。黔城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清朝的,民国的,及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历史遗迹保留很完整,这在全国少见。按如今有些人的时尚,要想拍个微电影,玩个时空穿越什么的,这儿正好。
这些老街虽有些杂乱,但街面整洁,真实保持了原生态的当地居民生活,不像凤凰古城、丽江古城、水乡周庄和乌镇等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小镇,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已经彻底改变了,尤其是乌镇,简直就是一个旅游景点道具,是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和东阳横店用来拍电视电影的道具景点没有差别(又扯远了)。
我喜欢这里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宁静而自在,该干嘛还是干嘛。每天做自己的小买卖,做自己的饭菜。图中那个烧柴火的大锅灶如今也不多见了。这才是让人感到有真正人间烟火味的想看却难得看到的好地方。
被岁月打磨得光溜溜的石板街。换成水泥路或柏油路试试?
古城四月烟雨天,谁家墙头花正艳?别处红杏出墙,这里是蔷薇出墙。
房屋虽破,但小院干净,还用春联、花草来装点生活。这也是这里百姓生活的一种精神。
文章评论
紫烟轻扬
抓紧时间赶紧再去,且住且闲逛。他们的消失可能在几天之内呢。如今不能建楼堂馆所了,旅游还是可以做的嘛。咱们这小地方好几处抓个影子就张罗着打造旅游业呢。
沉香问水
那些老巷与旧墙,承载着历史的风云,也见证着百姓的安平。最后那副蓠院,繁花披拂,就是饮水人家的喜庆底子。世道再难,只要年年花开,总是有滋有味地数着节气过下去。
梦里麦香
爱一座楼,因为一个人,一粥一饭家长里短绵延不绝才是古
云淡风轻
回头再来看
我是朱颜改
据说1、每次朝代更迭都叫解放或者类似的词语;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3、古代公务员福利挺好;4、活了1000年的城池有着年轮的痕迹;5、估计是投资开发的价值还不够大。
麦 穗﹡
边看边感触……
若风
雨天的小巷,石板路透着光,诉说着人世沧桑。那爬出墙头的蔷薇,就是那里不紧不慢的精气神。
文之梅
原生态的东西容易走进人的心里,那些被商业化的景点像过度修饰的女子,失了风韵。
声声曼
喜欢小雨后的石板路,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苍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