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逐渐还原国民党抗战功绩 有助建立两岸互信

社会感言


  两岸在抗战史实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如今有望沟通、正视
  本报记者/吴灿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 周年纪念日,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双方在抗战话题上又增添了共同语言。近日,描述国民党军奋力抗日的电影《喋血孤城》正在大陆热映,两岸抗战文物展也在重庆开幕。过去岛内有部分声音认为,大陆忽略了国民党军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如今台湾舆论认识到,大陆正在逐渐还原国民党军的功绩,这有助于建立两岸军事互信。与此同时,岛内也开始反省长期以来对抗日历史的刻意淡忘。
  两岸抗战影片聚首日
  9月2日,由两岸首度联合举办的“抗电影展”在台北揭幕,5 部参展影片中描写“常德会战”的大陆新片《喋血孤城》最受瞩目。台湾媒体报道称, “该片是中国大陆影史上罕见的正面反映国民党抗战的史诗电影”。此外,参展的影片还包括台湾导演李行的《吾土吾民》、丁善玺的《八百壮士》和《英烈千秋》,以及大陆导演翟俊杰1986 年拍摄的《血战台儿庄》。
  《喋血孤城》是大陆青年导演沈东的作品,今年8 月在大陆上映。在“抗日电影展”上,沈东表示之前对常德会战的历史不是太熟悉,但深入了解后便禁不住被深深吸引住了。沈东坦言:“我这个人内心的燃点比较低,但一看数据就被震憾了,一下就被吸引了。一帮热血男儿在国家危难之际,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自己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仍然慷慨赴死。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让这段历史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抗日电影展”的讨论会上,台湾导演李行认为,《喋血孤城》既然是描述国民党军队在常德的浴血奋战,台当局应该协助该片在岛内上映。《血战台儿庄》的导演翟俊杰则希望通过抗战电影拉近两岸距离,并呼吁将来两岸合作拍摄影视剧要提高质量。
  与此同时,《重庆岁月── 海峡两岸抗战文物展》也于9 月5 日开幕。台湾相关学术单位为本次展览提供珍贵历史照片33 幅、珍贵抗战文物资料55 件,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
  岛内反省遗忘抗战
  长期以来,两岸在抗战史实的认知上一直存在差异,但随着《喋血孤城》的上映,以及广西南宁“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的兴建,岛内舆论渐渐发现,这 “似乎意味着大陆看待抗日战争思维正在发生转变”。
  8 月中旬,台当局前“陆委会主委”张京育、前“外长”程建人、前“总政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周蓉生等人,应“中华文化联谊会”之邀前往昆仑关战役旧址,凭吊阵亡的国民党将士。新建的“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墓园中仍保存着蒋介石、李宗仁等人颁授的挽联石刻,博物馆前的 “魂兮归来”墓碑上记载着国民党阵亡的约3400 名将士的姓氏。
  台湾媒体报道称,1939 年年底的“昆仑关战役”中,日军在钦州湾突袭登陆攻占南宁,妄图切断大后方唯一畅通的国际交通线。国民党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由杜聿明指挥与日军激战,最后夺回昆仑关。国民党军歼灭日军精锐的21 旅团,击毙少将中村正雄,
  但自身也伤亡惨重。博物馆中展示了当年国民党军使用的装备。台军前“总政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周蓉生站在一辆坦克前情绪久久难以平静,他说:“刚入伍就曾在队史馆看过昆仑关战役的介绍,能实地参观,对战役有更多的认识,令人激动!”
  面对大陆高调纪念抗战,岛内开始出现反省的声音。岛内有媒体不禁质问:“在台湾有多少人还记得9 月3 日是对日抗战胜利65 周年纪念日?”台“国防部”在所谓的“本土化”之后,早已将抗日名将的传记或档案束之高阁。民进党在位8 年间,对抗战历史更是缺乏兴趣。在台湾的高中教科书中,抗战史仅存一两页的残缺篇章。
  岛内舆论认为,两岸目前在经贸文化交流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后应该在抗战历史探讨上展开更多对话。相较欧美记录二次世界大战史实的汗牛充栋,两岸应该合作,对这段一甲子前的惨烈战争做出更多论述。
  新闻延伸
  国民党需修改历史观
  在讨论两岸联手书写抗战历史的同时,岛内舆论提醒国民党方面也要修改自己的部分历史观。如国民党长期以来对中国***在敌后游击战中所起的作用少有公允的评价;对于蒋介石政府在战前片面强调“攘外必先安内”、压制抗日救国运动、对日不断妥协的历史也不愿面对。同时,国民党对于抗战中期以后,重庆国民政府日趋腐败,又出于垄断权力考虑不断压制“异党”,民心逐失进而影响战场胜败与民心向背的史实,也向来极少反省。
  台湾《中国时报》认为,让两岸民众在历史认识上逐渐产生共识,是拆除两岸藩篱的重要工程之一。这些都是马英九当局应当做而未做的,值得检讨。(来源:世界新闻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