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子那些歌
个人日记
著名作家袁鹰在一篇回忆延安时代的散文中写道:“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这话很有见地。回想我的幼稚童年,热血青年,直到不惑中年,人生的不同阶段,许多经历都和歌声相伴。歌声是载体,把记忆和足迹深深印在脑海里,那么生动,那么清晰,那么鲜活,就像发生在昨天。
最早的和歌声相关的记忆应该从学龄前就有了,那时候家境贫困,上不起托儿所,成天和小伙伴在外面疯。我家附近有一个托儿所,有一次我玩耍路过那里,隔着水泥栏栅的缝隙往里看,有红色的滑梯、粉色的转椅,碧i绿的草地上,孩子们围成一圈,唱着“丢手绢,丢手绢......,”那是我听到的记忆最深的歌声吧。以后,我经常去那里听小朋友唱歌,羡慕之余还学会了几首。
1964年,我上小学了,妈妈领着我和许多小朋友排队等目测,轮到我了,负责的赵老师笑容和蔼的问我:“小朋友,板凳几条腿?,我说:“4条腿”小鸡几条腿?最后问我:“你会唱歌吗?”我说会啊,“你给我唱一首吧”,我鼓起勇气学着幼儿园那些小朋友的腔调唱起了《两只老虎》,赵老师笑着说:“唱的挺好,这孩子挺虎实,是个淘小子吧!”我就算顺利通过了。
那时候小学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搞活动唱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我们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野营拉练我们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去南湖野游划船我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想起了那些歌声,那些活动的场面就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上中学的时候,正赶上“史无前例”的浪潮席卷全国,那时候,我们带着红袖标,怀揣红宝书,唱着《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还有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可唱的歌曲太少,以至于那些歌曲和唱段至今还是耳能详熟,倒背如流。
1975年,我们相应老人家的号召:去“广阔天地”插队,19岁的青年正是情窦初开,风华正茂的年龄,邓丽君的情歌在我们中间开始传唱,《美酒加咖啡》,《小村之恋》,这些所谓的是资产阶级“靡靡之音”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还有前苏联的一些歌曲:《小路》,《红梅花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伴着我们度过了多少寂寞的夜晚,那些日子里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这些歌曲占据了我们业余生活的大部分。
我们在寂静的夜里对着月亮悄悄的唱,我们在田间小路上深情地唱,长久压抑的浪漫情怀就像禾苗逢甘露,爱情的种子在歌声中开始了萌芽,郁郁葱葱生长起来,我们向往那浪漫的情怀,我们需要那温馨的感受,那些美好的歌声无疑是我们在艰难困苦中填补饥饿的精神食粮。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这一年我招工回城,一些过去的老歌逐渐解禁,迅速传播,我们像沙漠的行者看见了久违的绿洲,像饥渴的人发现了汩汩流淌的山泉。我和同事们想方设法去听音乐会,蒋大为、郭颂的演唱会我们都看过。《乌苏里船歌》,《卖货郎》,《伐木工人之歌》,那场面,那歌声至今还记忆犹新。还有那些电影歌曲也迅速流传,《小花》,《乡恋》,《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至今还是余音绕耳,回味无穷。
现在想听歌,想唱歌太方便了,电视里,电脑里,歌厅里随处可见可唱可学。特别是《歌声飘过30年》里那些老歌我百听不厌,百看不烦,现在,单位搞活动,朋友们去KTV,这些美好的歌声任然在伴随着我,在即将步入夕阳余晖的时候,后面的日子有歌声我不寂寞,后面的生活有歌声我有快乐。忘不了那些日子那些歌,有歌的日子就快乐!
现在我已经是夕阳西下的年龄了,歌声给了我难忘的回忆,歌声让我看到走过的足迹更清晰,多少年来,我从歌声中体会生活的美好,我从歌声中懂得生活的哲理,我从歌声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我从歌声中获取前行的信心。
朋友,心烦了吗?那你就听一曲歌,朋友,你想快乐吗?那你就大声唱一曲自己喜欢的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