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的《道德经》(二)
杂文杂谈
《道经》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保持满盈,不如适时停止。锤造得尖锐锋利,不能长久保全。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得住;富贵而骄奢,就给自己招来灾祸。功业有成,便即身退,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本章告诫人们凡事要避免圆满和外露,应该适可而止,这样才可以也才符合天道。
《道经)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固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屈仅能保全,屈就仅能伸直,低洼仅能充盈,敝旧仅能更新,少取仅能实得,贪多仅会迷惑。因此,有道的人坚守大道,做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所以昭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长久。只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同他争。古人所说:委屈便会全身“,难道是空话吗?它确实是能够让他保全的。
本章辩证思想鲜明,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首先立足于“曲”“枉”“洼”“敝”“少”,最终达到“全”“直”“盈”“新”“得”“不惑”的目的。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和”不自矜“,才是做到了守身自爱。只有自己不争,才没有人与你争。这种以退为进的思想与老子的”无为“而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道经》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跟的人难以久立;跨越急行的人不能远行;自我显示的人不会明智;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有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长久。从道德的观点来看,可以说:“(这些行为)像剩饭和赘瘤一样,谁都厌恶它。”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本章与二十二章正反对照,互相补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样阐述对人事的辩证观点,强调不争和退让,主导思想还是以退为进,以“无为”而为。
《道经》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没有缺点漏洞;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筹码算器;善于关门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善于救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不用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本章主讲“无为而治”用了五个生动的比喻,说明:凡事都要随顺自然,恰到好处,事成却不留人为的痕迹。老子希望在“圣人”治下都能顺乎自然情理,各安其所,各尽其用。
《道经》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善于认识别人是有智慧,能够认识自己才称高明。战胜别人叫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坚强。知道满足就是富有,顽强坚持才算有志。不丧失根基就是长久,身死而道的精神不亡才算长寿。
本章讲的是精神修养,不是“知人”的巧智,不是“胜人”的强力,而是“自知”之“明”,“自胜”之“强”,知足不争,行“道”不怠,生死不移。反映的是内省、自守和无畏的原则。
《道经》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功业成就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却不自以为是主宰,可以称作“小”;万物都要归附却不自封为主宰,可称作“大”。正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本章歌颂“道”广大无边,无所不至,万物靠它生长,受它养育,可又不居功,不主宰,无欲求,正因为它无为,无欲,无争,不自称大,所以它才最伟大。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保持满盈,不如适时停止。锤造得尖锐锋利,不能长久保全。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得住;富贵而骄奢,就给自己招来灾祸。功业有成,便即身退,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本章告诫人们凡事要避免圆满和外露,应该适可而止,这样才可以也才符合天道。
《道经)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固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屈仅能保全,屈就仅能伸直,低洼仅能充盈,敝旧仅能更新,少取仅能实得,贪多仅会迷惑。因此,有道的人坚守大道,做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所以昭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长久。只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同他争。古人所说:委屈便会全身“,难道是空话吗?它确实是能够让他保全的。
本章辩证思想鲜明,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首先立足于“曲”“枉”“洼”“敝”“少”,最终达到“全”“直”“盈”“新”“得”“不惑”的目的。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和”不自矜“,才是做到了守身自爱。只有自己不争,才没有人与你争。这种以退为进的思想与老子的”无为“而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道经》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跟的人难以久立;跨越急行的人不能远行;自我显示的人不会明智;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有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长久。从道德的观点来看,可以说:“(这些行为)像剩饭和赘瘤一样,谁都厌恶它。”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本章与二十二章正反对照,互相补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样阐述对人事的辩证观点,强调不争和退让,主导思想还是以退为进,以“无为”而为。
《道经》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没有缺点漏洞;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筹码算器;善于关门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善于救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不用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本章主讲“无为而治”用了五个生动的比喻,说明:凡事都要随顺自然,恰到好处,事成却不留人为的痕迹。老子希望在“圣人”治下都能顺乎自然情理,各安其所,各尽其用。
《道经》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善于认识别人是有智慧,能够认识自己才称高明。战胜别人叫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坚强。知道满足就是富有,顽强坚持才算有志。不丧失根基就是长久,身死而道的精神不亡才算长寿。
本章讲的是精神修养,不是“知人”的巧智,不是“胜人”的强力,而是“自知”之“明”,“自胜”之“强”,知足不争,行“道”不怠,生死不移。反映的是内省、自守和无畏的原则。
《道经》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功业成就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却不自以为是主宰,可以称作“小”;万物都要归附却不自封为主宰,可称作“大”。正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本章歌颂“道”广大无边,无所不至,万物靠它生长,受它养育,可又不居功,不主宰,无欲求,正因为它无为,无欲,无争,不自称大,所以它才最伟大。
文章评论
好人&心语
[em]e179[/em]
兰色妖姬
[em]e160[/em] 读了,眼睛看得有点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