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与罗时慧:天作之“荷” 情定一生
以爱的名义
他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与齐白石并称为“南北二石”。他独创的散峰笔法被绘画界称之为“抱石法”,为中国画画法的典范。同样,他和妻子的爱情故事也充满了曲折和浪漫,他们以师生相识,一幅画定情,冲破重重阻力成就姻缘,共同生活了三十余载的幸福人生。
1929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江西南昌城萧家巷的一个大户人家里,传出了一阵激烈的争吵声,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和父亲争执。
女儿希望父亲同意自己与一个中学教员的婚事,疼爱女儿的父亲则坚决反对,认为穷教员与女儿门不当户不对,希望女儿能嫁一个有钱人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大胆任性的女儿却坚持己见,为此父女俩僵持不下。
这位年轻的女子名叫罗时慧,她想要嫁的那位男子是她学校的艺术课老师,这位老师就是日后成为中国一代国画大师,被称为“开我国绘画新纪元”的傅抱石。
罗时慧与父亲的争吵越来越激烈,尽管父亲罗鸿宾也欣赏傅抱石的学识和为人,但出于对女儿将来生活的考虑,还是坚决反对罗时慧与傅抱石结合。
尽管父亲极力反对,始终不能动摇罗时慧坚定的内心。她认定了傅抱石就是她今生要嫁的人,他的相貌,他的才华,他的风度,他的学识,都在深深吸引着她。
这一天的争吵最终无果而散,父亲拂袖离去,无奈的罗时慧只得去找傅抱石商量对策。
傅抱石原名傅瑞麟,1904年10月5日出生在江西南昌东湖边一条僻陋的街巷里,傅家原籍江西新余县北岗乡章塘村,父亲傅聚和在年轻时便离开新余来到南昌,在南昌城里开了一家修伞铺,家境惨淡,可以说十分贫寒。
全家在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情况下,傅抱石根本没有条件上学,他只能到一个工厂里(陶瓷厂)做学徒。在那种环境下他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因为那个陶瓷上面是有一些艺术装饰的。
通过勤奋学习,在1921年傅抱石17岁时,考入了江西省的最高学府——省立第一师范,并且开始迷恋上金石书画,他仿刻赵之谦的印章足可以假乱真。
他曾对同事张文俊讲,他原来名字不叫傅抱石的,因为要刻图章,“抱尽天下的石头来刻图章”,才将名字改成“抱石”。
他家附近的一个裱画店有一些名人字画,对傅抱石影响很大,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去那里专心临摹,绘画技巧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成熟的,算是自学成才吧。
凭着天生的聪慧和刻苦努力,傅抱石成了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1928年,傅抱石被江西省立第一中学聘请为初中部和高中部艺术科的教员,教授中国画、画论、篆刻,及中国美术史。
在当时,国内尚无一本完整系统的国画史著作,面对这种情况,傅抱石在自己七年前撰写的《国画源流述概》的基础上编写了一部长达六万字的学术专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比较完整的一本绘画发展历史,这本书到现在来看来还有很大的作用,所以研究中国绘画史的人,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也是这本书,标志着傅抱石进入中国的美术研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编写《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的同时,傅抱石又撰写了《摹印学》,致使南昌文教界乃至整个书画界对其刮目相看,此时的傅抱石只有二十五岁,他在绘画上开始建立一套完整的新理论和新技法。
他的创新,一开始遭到了传统人士的强烈反对。
但傅抱石认为中国绘画必须革新,只有这样才有新的生命力,自学成才的傅抱石因为这一勇气加上他的才气,得到了徐悲鸿的赏识,这更加坚定了傅抱石创新国画的信心。
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成为教师后的傅抱石,不仅开始了绘画艺术上的发展,也开始经历了让他铭刻一生的情感浪潮,他在课堂里遇到了自己终生的伴侣——罗时慧。
罗时慧,1911年出生在江西南昌百花洲边的萧家巷一号,罗家在南昌城是尽人皆知的大家族。罗时慧17岁那年,考入了傅抱石执教的江西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艺术科。
开学后的第一堂课,便是傅抱石的绘画理论课,这时的傅抱石在学校里已有了不小的名气,刚入学的罗时慧和同学们都急于想见一见这位当地出名的画家。
这一天,身着灰布长衫,头戴黑色礼帽,脚穿圆口布鞋,脸庞削瘦的傅抱石,夹着公文包,缓步走进教室,与学生们打过招呼后,便准备开始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傅抱石在黑板上写了几行字,不一会,因为临时有事暂时离开了教室。
这时候,顽皮的罗时慧走向黑板,把其中一字擦掉一笔,少了一笔,肯定就不是原来那个字了。傅饱时回来之后,发现其中一字少了一划,他当时以为是自己疏忽,随即向同学们道歉,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当然,罗时慧这个有些出格的举动还是让他明白了原委,也让他从此记住了罗时慧的名字。
在后来的课堂上,罗时慧依旧用故意迟到,答错问题等方法吸引傅抱石的注意,渐渐地,傅抱石对这位调皮捣蛋的女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且也揣摸到了罗时慧那些“小把戏”的真正用意。
对一般女孩子来讲,如果有自己心仪的异性,见了只会娇羞,或许递个纸条表达爱意,象罗时慧的做法应该属于个例。而傅抱石呢,恰恰喜欢罗时慧这样的性格,透过她的种种举动,他发现这个可爱的女孩实际上是对自己动了心的。
那年夏天,他带着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南湖看荷花,而且布置作业,说下一堂课我们就画荷花,
当时,罗时慧荷花画成了以后,接下来应该画出荷花的茎和叶,才能够完成整张画,她恰恰不去画,就放在那儿。
傅抱石发现后说,怎么你不画荷叶呢?罗时慧眨着大眼睛,脸上的表情滑稽又可爱,讲,我不会画荷叶。于是傅抱石接过她的笔,帮他补画荷叶,才变成一幅完整的画。
傅抱石在这幅画上题款:罗时慧画荷花,傅抱石补茎叶并题。
兴奋的罗时慧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拿着这幅“夏荷图”,来到百花洲南湖边,回家的傅抱石路过南湖,见罗时慧正手拿着这幅画观察荷叶,便不由地上前问道:“你的荷花画得很好,为什么不画荷叶呢?”她说:“我要画完了,你就没有事做了。”
是的,如果罗时慧当初独自完成那幅画,那怎么会成为他们的“天作之‘荷’”呢?这幅《夏荷图》如今虽然已经遗失,但在当年却是罗时慧与傅抱石情感交往的见证。
她回去后悄悄把画裱起来,挂在自己的闺房里。。。父亲罗鸿宾看过傅抱石与罗时慧的那幅珠联璧合的夏荷图之后,依旧没有改变主意。
几次劝说都未能说动父亲,罗时慧不免有些失望,同时,傅抱石也觉得自己与罗时慧情感结合的可能十分渺茫。这时,罗时慧对他说,如果我们家里不答应,我就去死。
罗时慧的母亲深知女儿的任性,她怕真的会发生什么意外,对女儿的执爱给予了全力的支持。母亲劝导罗父说,在一个富贵人家生活,不如嫁给一个这样的穷书生,能够恩恩爱爱一辈子也是一个好事。
因为母亲的支持,让罗时慧想到了一条计策,在与傅抱石商量之后两人便立即付诸行动。
罗时慧的家庭是很富有的,他父亲曾经当过省税务局长,他有三个太太,罗时慧的母亲是第三任太太,前面两位都还健在。大太太因为是元配夫人,掌握着家里的各种权力,但是她同时是个很守旧的一个老人,比较顾家,但有一点,贪财;罗时慧的二妈,好玩,是一个年轻的女性,她喜欢看戏。
在掌握了罗时慧的大妈爱财,二妈爱看戏的特点后,罗时慧和傅抱石开始投其所好,送一些东西,买一些戏票,甚至送红包,“孝敬”大妈和二妈。
果不其然,收到礼物后,这两位太太开始在罗时慧父亲面前讲傅抱石是个不错的人,这个小伙子年轻有为,而且又有学问,还又知书达礼等等,赞不绝口。
由于罗时慧父亲的这三位太太都一致向着傅抱石说话,使得傅抱石在罗时慧家成了一个极受欢迎的人物。对于这一系列的计策,罗时慧曾幽默地总结说:“这叫外围各个击破,主堡合力攻之”。——《傅抱石传》
作为外围的三个妈妈均已攻克,剩下的便是主堡,自己的父亲罗鸿宾。罗时慧告诉傅抱石,尽力在父亲面前显示他的长处,写诗,书画,历史知识等。
罗父果然十分欣赏傅抱石的才学,再加上当时傅抱石还是罗时慧两个弟弟的家庭教师,并且租住着罗家的房子。1929年秋季的一天,罗时慧的父亲邀请傅抱石到自己家中吃饭,终于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得到了罗时慧父亲的许可后,傅抱石也同时向老人家做出了承诺。
1930年的春节,几经周折后的罗时慧与傅抱石在南昌正式结婚,在他们新房的门柱上,贴了一幅新郎撰写的喜联:“乾坤定矣,钟鼓乐之。”
这一年,罗时慧19岁,傅抱石26岁。
婚后许多年,他们的生活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但夫妇俩的感情却始终非常和谐,从来没有显出半点相互埋怨和责怪的情绪。
文:网络 编缉:暮然回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