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宵节看中国古代情人节

个人日记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而不是有人肤浅臆想的七夕。从中国传统节日透视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也被称为“上元节”。全国各地除了吃元宵(汤圆)习俗外,赏花灯、猜灯谜、玩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等等形形色色的活动为传统社会的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相识甚至是相亲的机会。
传统社会里,年轻女孩一般身居闺阁,不允许擅自外出活动,但是过年过节还是允许她们结伴出门游玩。在唐代,热闹的元宵节灯市上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这也被称作“踏歌”或“行歌”。未婚的男男女女在这样的娱乐活动中很快拉近距离,产生好感。 即便到现代,在宝岛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而流行于贵州的苗族的偷菜节,也正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在这一天姑娘们成群结队的去偷别人家,偷菜时也不会怕别人知道,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据说谁偷得菜最多,谁就能最早遇到意中人。 在西方,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起源于公元270年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西方的情人节也就被称为“瓦伦丁节”。在中国情人节比较常知道的是七夕,在中国的传统中有三个节日可称为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就不用说,然后就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更符合情人节的内容。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女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再者就是元宵节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1)元宵节,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所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宋代欧阳修有一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生动地表现出了古代情侣元宵约会的情景。乌金西坠,华灯初上,一对对情侣相约佳节,至于是手执一枝玫瑰赴约,还是互赠诗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元宵节又称灯节。有了灯会,就缺少不了灯联。既然是灯节,又是情人节,那么情与灯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不消说,灯联必然要成为情的媒介。在众多的元宵灯联故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下面这一则了。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巧遇一个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则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默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说巧不巧,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王安石真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捡了两个天大的便宜。我想,此后王安石应该是每年都该与夫人好好地过上一回情人节了吧。
从元宵节如何来看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春灯谜》一剧,写宇文行简二子宇文羲和宇文彦,文才出众。宇文行简须谒选湘乡学博,便带少子宇文彦赴任,让长子宇文羲在家读书。元宵灯节那天,宇文行简泊舟黄陵驿,宇文彦与仆人承应上岸观灯。西川节度使韦初平钦升枢密,带着两个女儿影娘、惜惜,进京途中也正好停舟此处。影娘因灯节热闹,便与丫环春樱女扮男装上岸观灯,恰与宇文彦相遇。两人猜中灯谜,获得众人喝彩,庙祝便让二人留下共饮。影娘怕暴露真实身份,自称姓尹。席间二人诗歌酬唱,并写于笺上互执而去。不巧船因风起,船泊移位,二人便错上了对方的船中。天明时,韦影娘见宇文之母,不敢明言,只称尹氏,被宇文夫妇收为义女。宇文彦发现上错船后,准备逃走,被人擒住。因搜出影娘所写的诗笺。韦节度大怒,剥去宇文彦衣服,在其背上写了“獭皮军贼” 四字抛人江中。恰在此时,官军围剿獭贼,便以为宇文彦是真贼。宇文彦恐辱父母,称自己为于俊,被打人大牢,幸获狱吏豆卢询关照。韦节度见春樱自尽,遂命以彦衣包裹寄棺于庙祝,并称是一书生。宇文彦父母派家人寻子,见此又以为子亡。后宇文羲考中探花,被老鸿胪官错呼为李文义,皇帝便赐其姓李。宇文羲接着又招赘韦府,与女惜惜成婚,后出按荆湘,审案时开释已化名于俊的字文彦。宇文彦又改名卢更生,人京应试,考中状元,座师正是韦初平。韦初平知道宇文羲之父有一女未字,又撮合卢更生入赘,不料正是影娘。全剧在皆大欢喜中结束。(2) 早在1000多年前,即宋太宗时(976—996)就打破了封建“闺范”,明确规定了“三元不禁夜”(《 东京梦华录》165页)。三元指谓正月、七月、十月之望(十五)。正月十五上元节的庆祝活动是十分丰富的。 南宋孟元老撰著的《东京梦华录》对元宵节有如此描述:“阡陌纵横,城闉不禁。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漾,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街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这里的“春情荡漾••••••雅会幽欢”,足以看出当时男女幽会的情景。(3)从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词里更能彰显出在元宵节男女幽会的思想感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4);《破镜重圆》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5)。从116年前出版的《吉林通志》(1891)一书里就可以看到清代光绪年间对元宵节的描写:“街市张灯三日,金鼓喧阗,燃冰灯,放火爆,陈鱼龙曼衍、高跷、秧歌、旱船、竹马诸杂剧。是日,男女出游,填塞街巷,或步平沙,谓之„走百病‟,或联袂打滚,谓之„脱晦气‟,入夜尤多。”这里还没有男女恋情的细节。(6)如果从300余年历史的起源是“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来看,就不乏此类内容的段子。在《小拜年》里可以看出元宵节男女活动情况,“正月里来吃元宵,挎鼓秧歌来到了。挎鼓打的鸳鸯鼓,小妹你瞧瞧,小妹说看见了,锣鼓喧阗多么热闹。”(7)如果这里描写的比较模糊,在二人转《探妹》里已经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道出了情人的思想情感:“正月里探妹正呀月正,我领小妹又观花灯。逛灯是假意呀,妹呀,恋你是真情,伊呼呀呼咳!”(8)
元宵节起源说法不一,比较有影响的有三家。分别是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道教起源说、佛教起源说。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中,认为“元宵节起源与农业文明有直接的关系,元宵节起源于上古时期农业祭祀活动,‘元日祈谷’是元宵节的滥觞”(9)。节日的兴起,活动的增加,元宵佳节到来之际,挖掘它的节日文化和韵味,才会让节日多一份文化,多一份情致,尤其是元宵佳节,大家心中似乎只知道吃汤圆、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不曾想,其还有情人节的味道古代女子平日“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才可结伴夜游观灯,物色对象谈情,从而衍生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唯美浪漫。中国情人节有多少情在其中?元宵节的情人节更胜过西方2月14日情人节的味道,但似乎我们的情人节,仅仅是诗情画意中,而不是实际行动中。过西方情人节,经常订不到一桌饭,购买一束美丽的花也很紧俏,情侣们的消费活动融入到了经济生活。但元宵节的情人节,我们还仅仅是为了赏灯而赏灯,于是少了一份情致,少了一份情话,更少了一情情缘。

文章评论

幻影

优美的故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