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阅读

个人日记

当阅读成为心灵的需要,它就成为无上的享受

 

 

【一】

图片


 

说起读书,我是自觉欠缺的。

年少的时候,啃不动大部头,所以和大多数古典文学、世界名著都失之交臂,甚至连流行一时的琼瑶和武侠,也是泛泛了解。有个时期,曾经强迫自己读《红楼梦》,却是三拿三放,每次都被书里的脂粉气熏得掩卷逃离,以致无法领会到其深刻的精髓。后来不知怎么被钱钟书吸引,才认认真真的看了《围城》和《写在人生边上》。到现在自己记得起来的名著屈指可数,自然乏善可陈。

读书于我,确是恨少,只能大而言之阅读。

我的阅读,就是一种快餐式的取用,散漫、零碎、简单、粗糙。可以说,我的精神世界,是《读者文摘》的喂养大的。幸好这是一本温暖的人间万象的杂志,使我能窥见这世界的一鳞半爪,并能怀有一颗善感的心。感谢它,给了我精神的启蒙。

最近几年,我才开始读书。每次出差,在机场侯机的时间就成了我淘书的时机,慢慢的渐成习惯。只是我已经养成了吃快餐的胃口,还是喜欢散文,不喜小说,但是觉得现在的阅读和年少时已经大不一样。

有什么不同呢?少了随意、少了新奇、少了走马观花。。。多了探求、多了品赏、多了心会神交。。。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经历的事会在心里留下履痕,埋下思考的种子,渐渐在岁月中萌生出思想的根芽。此时再去读书,不再是无目的的消遣,而是有选择的品赏。其中,常常有豁然开朗的喜悦、心领神会的适意、渐入佳境的忘我、拍案叫绝的感奋。。。凡此种种,都使读书成为一种兴味。

如果说少年读书象喝水,虽则解渴但略感平淡;中年读书就像品茗,因为知味而香气怡人;至于老年读书是不是象饮酒,可以微醺可以大醉,留待时间去体会吧。

这样感觉,读书有时候也像种地,要讲究时节、地力。历事后的心灵好比经过深耕的土壤,适宜于播种;而对于书的选择又象土壤的条件,要因地制宜;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播种就像人心灵的需求,唯此有机的结合才能在思想的灌溉下获得好的收成。

是耶?

 

       
 

图片

 

                                                               

 

 

   【二】

 图片

 

 

读书无疑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这其中的由厚变薄就是一种境界的升华。

读书读厚容易、读薄不容易。厚积薄发不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是一种化学反应,就像炼钢,必须经过思想的淬与炼,才能完成一个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及至去伪存真、化人为我的嬗变。

这个境界不是我能领会的,姑且不说。

说说泥古与失语。这大概也是读书的两个过程。很多人读书到一定程度,都反而没有了自己的思维,没有了自己的语言。一个表现是泥古,说话必寻章摘句、引经据典,满脑子都是古圣先贤,思想被统治;一个表现是失语,自己的思想意识还很模糊,常常依赖书里的文字灵感充饥,神交之余觉得自己所思所想都被别人说透了,自觉言语无味,不如埋头闭口。

我自己就是后者,常常有欲言无声的困惑。不过,亦常于寂静之中,得心灵之欢喜。

以前一直愧于自己的阅读不求甚解。后来听说陶渊明也是这样读书还心存疑惑,现在知道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心领神会,我的不求甚解是囫囵吞枣,差距实在大矣。

不过读书若能意会,胜于死读。因为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要用心体味,于无字处听禅音,更加耐人寻味。

刘墉说:过度的了解,反而容易减少美感,读诗做人,常是如此。一语中的!

就此闭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