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是“过中不食”,不是素食;荤、素是属于“戒”
净空法师法语
“斋”是“过中不食”,不是素食;荤、素是属于“戒” |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3-09-29 07:45:25 关键字:八关斋戒,斋,素食,过午不食,戒律,仪轨,过中不食,印光大师文钞,文钞 |
【 点击数:170 】 【字体: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 收藏 】【 打印文章 】 |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54集 2013年9月24日讲于香港 我们要珍重机缘,要认真努力,先度自己,这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不能先度自己,你就度不了别人。所以我们先度自己,就是四个字,“信、愿、持名”。让自己对于念佛往生真有信心,我们才有条件帮助别人。对于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没有信心,那你要努力先自度。修养自己的道德,放下身心世界,让自己的真心,就是清净平等觉现前,这比什么都重要。 “上辈”,我们学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段“中辈”。 “辛二、中辈 分二 壬一、中辈因行 分二 癸一、发心专念。”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略论》云:“中辈生者,有七因缘。” 中辈往生的。前面是上辈。与《观经》相配合,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这是中辈往生三品。”。 古德跟我们说七种因缘。 “一者,发无上菩提心。” 发“无上菩提心”,就是真正相信,真正发愿求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成佛。成佛,不是“无上菩提心”,怎么能成得了佛? 后面下辈。三辈都是这八个字摆在前面,“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辈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上有一点不同。所以“发心“是第一。 “二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第二也同,完全相同。 “三者,多少修善,奉持斋戒”。 不是全心全力去修善,多多少少修一点善、随分随力修一点善,这就不一样了。 “奉持斋戒”,“斋”跟“戒”是两回事情,“斋”,不是素食。现在人家都把素食叫“斋”,搞错了。“斋”是日中一食,叫“斋”。过了“日中”就不能再吃了,再吃就破“斋”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早晨出去托钵,中午回来吃饭。托钵托回来,不是一面走一面吃,那个就不好看了,让别人讥嫌。所以钵有盖子,装满了盖好了,回来吃。回来大家在一起,在就讲“共产主义”了。每个人托的饭都不一样,饭菜不一样,有人遇到供养好的,有人差的;有托得多的;有托得少的,怎么办?回来之后,把这些饭菜混合在一起。你能吃多少就拿多少。你看,所以说“一钵千家饭”,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的出家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统统去托钵,那么这一钵饭里头,就是几千人家的供养。有的时候一钵是两三家的供养,托回来之后混在一起,和在一起,吃的时候,你就在里头,你吃多少拿多少,这一钵真的是千家饭,这叫真正公平。佛法念念是考虑大家一起,没有特殊的,没有等级的,连释迦牟尼佛都不例外。佛的这一钵饭托回来,还是跟大家搅在一起,真正共产!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年前就实行了。 斯里兰卡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的,民主。团体在一起,谁说话算话?要听大家的意见,绝对没有一个人做主的。方丈、主持不能做主。他要征求大家意思,就是大小事情都要“羯磨”。“羯磨”就是大家同意通过才能做,有一个人不同意,都要认真思考。怎么样改进?再提出来,看有没有人反对,完全没有人反对,这通过。这两条的规矩好啊!人人都服啊!所以能够传。斯里兰卡是传二千三百年,没有改变。这个地方是佛国,以佛教治国,以佛教教化人民。这个地方人没有贪心;这个地方人没有嫉妒;这个地方的人没有功高我慢、没有嗔恚。为什么这么好?教出来的! 我们这汤池做的实验。结论两句话:第一句,证明了“人性本善”;第二句,证明了人是很好教的。就是没教,社会变成这个样子。怎么变的?没教嘛!你一教,全教好了,世上没有教不好的人。你要用真心来教他、真心爱他、真心为他好,没有不感动的,再恶的人都会回头。所以佛法里头没有恶人,佛法里头全是菩萨。这也就是大乘教上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罪恶再重也不舍弃他,也要好好的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这就是“多少要修善、要持戒”。 “奉持斋戒”,不能每一天持斋。佛给我们定的,一个月有“六斋日”。那么在现代这个时代,过去中国都是用农历,历法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最方便的用星期天,七天。七天当中有一天受“八关斋戒”,一个星期一天,好!一个月有四个“斋日”,或者是五个“斋日”,这个大家好记。用星期六或者用星期天。“持斋”是什么?日中一食。早饭、晚饭断掉,这叫“斋”。荤、素没有说在里头。荤、素是属于“戒”,不属于“斋”。素食对于身心的健康,确实有好处。特别是现在的社会,化学饲料太多了,所养的这些畜生都带着有病毒,吃这些肉的时候,容易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感染疾病,不如素食健康。我明白这些事情比较早,学佛的第一年就搞清楚了,我就吃长素了。我的素食到今年六十二年,不再跟众生结冤仇了。 我下决心吃素,是读《地藏菩萨本愿经》,看到经上讲的打猎的果报,不敢吃荤了。抗战期间,我父亲是军人,管军械的,所以家里面长长短短的枪支,我记得家里枪藏得最多的,八支,管武器的,所以我从小的时候练习打靶。三年,我练了三年,每一天至少十发子弹。那个时候我不需要瞄准,几乎百发百中,练出来的。你有这个机会,有这么多子弹给你打,这一般人没这种机会。学佛之后,再也不碰这些东西了。打猎,杀生很多,短命报!我命已经不长了,还打了三年猎,真可怕!所以读了《地藏经》之后就忏悔、回头,不再干这个事情。 老师叫我布施。我的布施,一个是印经、一个是放生。放生真正忏悔、赎罪。我到新加坡、澳洲,我就布施医药。供养多了,拿一部分钱来布施医药,贫苦的人没有医药费,我替他付。我固定给医院一笔钱,现在还是一样。在澳洲图文巴医院,我一年给它十二万澳币,专门做布施医药用的,无畏布施。另外还有个基督教办的“临终关怀中心”,我也是给它十二万,一年二十四万,这属于无畏布施。 果报从布施来的,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读经是属于法布施,印经属于法布施。这个做得最多了;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要真干!十方的供养,是要我替他们做好事的,我把它分配这几个项目。这三个大项目:印经、布施医药、放生,我就干这三样事情。有灾难的时候,我们从这些钱里面拨出一部分出来救灾。这个事情过去做得很多。也有被人骗了,出家人也不例外,有人敢来骗,我们不知道。个人因果,个人承当。他现在不怕因果,死了以后麻烦就来了;他半信半疑,我们非常清楚。 那么这第三,“斋戒”。“斋”,最好一个星期有一天,让自己身心清净。“戒”,“三皈”、“五戒”、“十善”,一定要遵守,对你决定有好处。 佛在经上说,真正受“三皈”,真把“三皈”搞明白、懂得了,真正发心受“三皈”,能够把这三条“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三个原则掌握住,佛经上说,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五戒”,每一条戒真正做到了,就有五位护戒神;五戒全做到了,有二十五位护戒神保护你。善神常常跟着你,你不会遇到灾难。如果做恶,作恶也有神跟他。恶神,恶鬼,罗刹,跟着这些神,他的福报尽了,灾难就现前。他还能活得不错,说明宿福深厚,过去生当中修的福报修得大,他还没有享完;他要把福报享完了,再受这个苦报,他有次第的。 …… “癸二、修善愿生” 特别再强调“愿生“。 “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这个里头很多都跟《略论》里面讲的七种因缘,这七种因缘好。 黄念祖老居士给我们讲得很详细,我们看注解: “第三,随己修行,诸善功德。谓诸善功德中,随己堪能,勉力以赴也。” 这是说善法、善行无量无边。只有是真正利益众生的,都是好事。有缘,应该要做,不要推诿,力量大小没有关系。像早年章嘉大师教我,有一毛钱我们就贡献一毛钱,有一块钱就贡献一块钱,不算少,为什么?你只有这么多,你全部都拿出来了。全部拿出来是圆满功德,这钱比谁的钱都大!要用真诚,要用恭敬,不诚不敬没有功德。 “奉持斋戒”。《大乘义章十二》曰:“防禁故名为戒,洁清故名为斋。” 防止你作恶,禁止你作恶,这属于戒。戒里头有防止的、有禁止的。譬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属于戒,禁止你不可以做的;那个“不饮酒”是防止的。饮酒没有过失,怕你喝醉了犯前面的戒。道理在此地。 所以佛制定这些戒律,合情、合理、合法,因此“酒”这条戒开缘特别多。你譬如说你生病,中药里头需要用酒做引子,或者用酒做药来用,可以用,没有问题。七十岁以上身体衰弱,血液循环不好,佛开戒,可以!允许你吃饭的时候喝一杯酒。这杯酒什么?帮助你血液循环。它有开缘,所以它不是死呆板的。宴会当中,现在这个很多,尤其是在国际上,这一桌都是许多国家不同的人在一起,有酒,出家人能不能喝?可以,开缘。陪同大家,让大家都欢喜,喝一杯,不可以喝醉;喝醉,这是佛的禁戒。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接手书,并显感利冥录,不胜欢喜。知谛公①此番讲经,比前次更觉光辉。因逐一看毕,即送余人。多有见闻,深为诧异。私相谓曰,谛公已证圣果,关帝尚未明心。光闻而谓之曰,此事须从白关用心处究,则事理两当,绝无滥圣屈贤之失。白公且置弗②论。夫关帝者,在生时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大丈夫。殁③后皈依智者,愿为伽蓝,护持佛法。自智者至今千三百余年。天下丛林之主人,多有法身大士,乘愿宏法者。关帝一一护持亲近,岂至于今,尚有未了,而求决择开示于谛公。何聪明如帝君,而复愚钝不蒙法益之如是乎。是大有说。现今时值末法,僧多败类。只知着一件大领,即名为僧。僧之名义事业,多多了无所知。在俗之人有信心者,纵能研究佛法,终皆下视僧侣。其不信者,见彼游行人间,造种种业之僧,遂谓僧皆如是,佛法无益于国,有害于世。因有此种我慢邪见下劣等知见故,关帝护法心切。以京师乃天下枢机④之地,高人名士,咸⑤来莅⑥止。遂现身说法,请谛公之开示。祛⑦彼在家我慢邪见之凡情,振兴劣僧无惭无愧之鄙念。古人称如来不舍穿针之福,曰如八十翁翁作舞,为教儿孙故。光于关帝此举亦然。此虽系盲猜瞎断,若质诸关帝谛公,当皆点头微笑,不露否否不然之声迹矣。如上所说,且约迹论。至于关帝谛公之本,唯关帝谛公自知,光何能测度而评论之哉。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注解: ①谛公:谛闲法师。 ②弗(fú):不。 ③殁(mò):死。 ④枢机(shū jī):指朝廷的重要职位或机构。 ⑤咸(xián):全;都。 ⑥莅(lì):到。 ⑦祛(qū):去。除去;驱逐。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