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十三

散文回忆

       鞠玛罕居然要出嫁了,她才十八岁。那年月,国家提倡晚婚,汉族青年结婚,原则上男女年龄之和要求达到五十岁,少数民族例外。鞠玛罕就打了例外的擦边球,挤进了结婚的行列。
   那张被戈壁滩上的风吹得黝黑的小脸,明亮的眼睛,两道用乌斯满描得又长又黑的浓眉,好稚嫩,就像一朵来不及绽放的黑玫瑰。这么年轻就嫁了,生产队年龄相仿的女孩儿,她应该是第一人。
   鞠玛罕要出嫁,我们也收到参加婚礼的邀请。 人生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这是作为成人第一次参加朋友的婚礼,我很重视。更重要的是新娘家准备了美味的抓饭,在一个月只配给三斤大米,其余都是杂粮的年月,吃抓饭是很奢望的一件事。
   应该给鞠玛罕送一件礼物,送什么昵?我们开始筹措,想了很多。如果她是汉族,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一套红彤彤的毛泽东选集是最流行最时尚的。可她是维族,我们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还是问问帕泰姆吧。
   帕泰姆用手势告诉我们,其实不用那么费劲,按照他们的习俗,只需要用一块布,包上几个馕,就可以了。这是真的吗?真的,这就是维吾尔的风俗。无论贫富贵贱,受邀参加宴请与派对,只要带上你吃的粮食就行。
   我们按照习俗,用一块布包了馕作为礼物,来到鞠玛罕家。传统的维吾尔房屋,木门木窗土坯墙,宽宽的窗台摆放着天竺葵和红玫瑰,土炕换了新毡子,墙上挂着新挂毯,处处洋溢喜庆的气氛。用胡杨树枝编成的栅栏围出一个小院,院子里五颜六色的波斯菊开得十分灿烂,地面铺着毡毯,客人们坐在毡毯上,敲起手鼓、弹奏独塔尔,唱着响亮的歌。
   新郎和父母来到新娘家参加“尼卡”,这是维吾尔一种传统的婚礼仪式。新娘的家人给客人净手,准备用好吃的抓饭款待客人。双方父兄们大声地讨论有关婚礼的细节,当然,这些早都讨论过了,现在仅仅是一种象征的形式,纯属表演。心里惦记着门外那口热气腾腾的大锅,想着那即将煮熟的抓饭,我看得不是很认真。
   “尼卡”仪式开始了,新郎深情地牵着蒙上面纱的鞠玛罕,走到阿訇和伊玛木面前,尊敬的阿訇和伊玛木手捧“古兰经”,高声地念诵,诵经完毕,新郎新娘向真主起誓,无论是贫穷还是疾病,都将互敬互爱、地久天长。阿訇端来一小碗盐水,里面有两块馕,他把蘸着盐水的馕一块给新娘一块给新郎,一对新人当众吃下,因为它象征相爱的人愿意同甘共苦、一生一世、直到永远。看着新郎和新娘一本正经地吃蘸着盐水的馕,我又想起了门外的抓饭,馕肯定没有抓饭好吃。
   婚礼终于完成了,客人们纷纷表示祝贺,有人唱起木卡姆,一场热热闹闹的麦西莱普开始了。人们跳啊跳,辛劳与忧愁在狂欢中远去,幸福和欢乐在舞蹈中降临。终于,期盼中那一大祸热气腾腾的抓饭煮好了,香喷喷的,实在诱人,主人礼貌地盛上,请尊贵的客人享用。客人们假装谦让,一转眼就狼吞虎咽吃得精光。
   鞠玛罕被新郎裹在毯子里抱上马车,马车拉着哭哭啼啼的新娘,从燃烧的火堆上驶过,去往她的新房。人们渐渐散去,小院里只剩下我和娜,娜说:我们也回去吧?嗯。嘴里答应着,心里却在想:不知锅里的抓饭吃没吃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