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十七
散文回忆
伊斯兰教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在夜里降梦给他,叫他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照办。正当他要用刀子割断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真主派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了伊斯玛仪,为感谢真主,就有了穆斯林的宰牲节,又称古尔班节。
那些缺少柴禾的日子,我们在供销社的大院,赶上了西出阳关的第一个古尔班节。感谢真主,虽然不是穆斯林,却因过节,生产队要放假,我们可以痛痛快快玩一天。
难得的假日,有太多的事情想做,好久没有去县城,我们想去看看能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好久没去书店,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新书;好久没有娱乐活动,还想看上一场电影。
那天,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我们就爬起来,打扮好自己,向毛尼亚孜主任知会了一声,出了供销社,直奔县城而去。
公社到县城有两公里路,晴了许多天,坑坑洼洼的道路上聚满厚厚的沙尘,不断有沙砾钻进鞋子里,走不了多远就得停下来,脱下鞋子倒一倒,过程很艰难。
途中路过一座清真寺,这是一个祈祷日,附近的男人们都在这里做礼拜,地上匍匐着黑压压的一大片人,他们五体投地十分虔诚。寺顶肃立一位老阿訇,向前伸出一双枯槁的手,仰望苍穹声嘶力竭地念诵古兰经,那颤抖的声音在原野上传得很远很远。这是穆斯林一年一次的大聚礼,那种庄严,令人肃然起敬,怕打扰了做礼拜的人们,我们悄悄地绕到另外一条公路。
公路边有一处屠宰场,因为过节,这里正在宰杀牲畜。几头白色的绵羊,前后蹄分别被绳索绑住,睁大迷茫的眼睛,发出咩咩的哀鸣。满地流淌着殷红的鲜血,几头被肢解的牦牛尸体摆在地上,头颅上指向蓝天的牛角,好像出鞘的剑。感觉很不好,我们决定还是走田间小路。
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长满了奶子草,金黄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摆动,远远传来嘹亮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个维吾尔小伙,戴一顶毡帽,穿一身簇新的衣裤,光着脚,两只硕大的皮鞋用绳子串起,一前一后地挂在肩上。
一路同行,小伙子自顾自地唱歌,偶尔朝我们望望,见我们也在看他,居然跳跳眉毛,这是在挑逗我们。看到我们躲闪的目光,他放肆地笑了。我们吓得不轻,害怕碰到坏人,赶紧加快了脚步。
好不容易有了喧嚣的人影,知道已经到县城了,我们停下来,在路边的泉水里洗洗满是尘土的脸,理理飘散的发丝,脱下脚上的鞋,倒尽鞋里的沙尘。一抬头,又看到那个同路人。他坐在泉边,用泉水洗净双脚,然后穿上挂在肩上的皮鞋,站起来向我挤挤眼,做了个再见的手势,径自走了。我们松了一口气,原来,一场虚惊。
节日里县城人头攒动,商店拥挤不堪,商品凭票供应,我们没有各种各样的票,买不到需要的东西。不想在商店里乱转,就奔城北的新华书店而去。书店都是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正觉无趣,突然看到一本工农兵画册,里面有几幅工农兵的人物素描和速写。一人抱着一本画册、蹲在墙角、啃着干馕,慢慢地翻阅,不知不觉就消磨了一天。
下班的时间到了,营业员要关门,我们走出书店,准备去看电影。电影院里亮起了灯,门口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今晚放映、阿尔巴尼亚电影—海岸风雷。虽然看过无数遍,依然买了两张五分钱的电影票,坐在露天的长板凳上等候。音乐声响起,银屏上的黑白世界里,晃动着人们烂熟的几张面孔,绝好的互动,台上台下一片响声,都在说着电影里那些经典台词。
看完电影,已经月上柳稍,匆匆忙忙往家赶。回到供销社,毛尼亚孜主任在院子里等候,套好的马车上坐着他的家人。明天他休息,要到母亲家去过节,委托我们看好他的家和供销社里的仓库。
送走毛尼亚孜主任,关好院子门,又仔细检查了仓库,用手电照照每一个墙角,走进屋里,关上房门,洗涮好,准备睡觉。因为毛尼亚孜不在,不知怎的,心里总有点发怵。
主任把看守供销社的任务交给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两个人躺在床上也不敢睡着,支着耳倾听屋外的声音。心,就像上弦的箭,绷得紧紧的。实在撑不住,迷迷糊糊打了一回盹,我突然听到屋外有脚步声,就在仓库门口,好像还不止一个人。娜也被惊动了,使劲朝我靠靠,感觉很紧张。
听到了吗?我问。
嗯!娜答应着。透过月光,我看到她的眉毛又习惯地拧成了八字。
一定是小偷,不行,必须出去。我十分坚定,勇敢地说。
两人悄悄地爬起来,娜顺手从纸箱上抄起擀面杖,我迅速从门后拿上坎土曼,抱着壮烈牺牲的决心,打开房门,一齐冲了出去。
屋外月光怡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在闪烁,大漠的夜晚,那么安详而静谧。
仓库门前,一匹不知从哪儿钻进来的野驴,正在悠闲地啃噬草根。四只驴蹄踏在石子地上,发出很响的脚步声。
就像吹足的气球,突然瘪了,我和娜悻悻地回到屋里,瘫倒床上,不知是该懊恼还是庆幸。
一个难忘的古尔班节,随我们入梦,镌刻在永恒的记忆中。
那些缺少柴禾的日子,我们在供销社的大院,赶上了西出阳关的第一个古尔班节。感谢真主,虽然不是穆斯林,却因过节,生产队要放假,我们可以痛痛快快玩一天。
难得的假日,有太多的事情想做,好久没有去县城,我们想去看看能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好久没去书店,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新书;好久没有娱乐活动,还想看上一场电影。
那天,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我们就爬起来,打扮好自己,向毛尼亚孜主任知会了一声,出了供销社,直奔县城而去。
公社到县城有两公里路,晴了许多天,坑坑洼洼的道路上聚满厚厚的沙尘,不断有沙砾钻进鞋子里,走不了多远就得停下来,脱下鞋子倒一倒,过程很艰难。
途中路过一座清真寺,这是一个祈祷日,附近的男人们都在这里做礼拜,地上匍匐着黑压压的一大片人,他们五体投地十分虔诚。寺顶肃立一位老阿訇,向前伸出一双枯槁的手,仰望苍穹声嘶力竭地念诵古兰经,那颤抖的声音在原野上传得很远很远。这是穆斯林一年一次的大聚礼,那种庄严,令人肃然起敬,怕打扰了做礼拜的人们,我们悄悄地绕到另外一条公路。
公路边有一处屠宰场,因为过节,这里正在宰杀牲畜。几头白色的绵羊,前后蹄分别被绳索绑住,睁大迷茫的眼睛,发出咩咩的哀鸣。满地流淌着殷红的鲜血,几头被肢解的牦牛尸体摆在地上,头颅上指向蓝天的牛角,好像出鞘的剑。感觉很不好,我们决定还是走田间小路。
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长满了奶子草,金黄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摆动,远远传来嘹亮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个维吾尔小伙,戴一顶毡帽,穿一身簇新的衣裤,光着脚,两只硕大的皮鞋用绳子串起,一前一后地挂在肩上。
一路同行,小伙子自顾自地唱歌,偶尔朝我们望望,见我们也在看他,居然跳跳眉毛,这是在挑逗我们。看到我们躲闪的目光,他放肆地笑了。我们吓得不轻,害怕碰到坏人,赶紧加快了脚步。
好不容易有了喧嚣的人影,知道已经到县城了,我们停下来,在路边的泉水里洗洗满是尘土的脸,理理飘散的发丝,脱下脚上的鞋,倒尽鞋里的沙尘。一抬头,又看到那个同路人。他坐在泉边,用泉水洗净双脚,然后穿上挂在肩上的皮鞋,站起来向我挤挤眼,做了个再见的手势,径自走了。我们松了一口气,原来,一场虚惊。
节日里县城人头攒动,商店拥挤不堪,商品凭票供应,我们没有各种各样的票,买不到需要的东西。不想在商店里乱转,就奔城北的新华书店而去。书店都是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正觉无趣,突然看到一本工农兵画册,里面有几幅工农兵的人物素描和速写。一人抱着一本画册、蹲在墙角、啃着干馕,慢慢地翻阅,不知不觉就消磨了一天。
下班的时间到了,营业员要关门,我们走出书店,准备去看电影。电影院里亮起了灯,门口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今晚放映、阿尔巴尼亚电影—海岸风雷。虽然看过无数遍,依然买了两张五分钱的电影票,坐在露天的长板凳上等候。音乐声响起,银屏上的黑白世界里,晃动着人们烂熟的几张面孔,绝好的互动,台上台下一片响声,都在说着电影里那些经典台词。
看完电影,已经月上柳稍,匆匆忙忙往家赶。回到供销社,毛尼亚孜主任在院子里等候,套好的马车上坐着他的家人。明天他休息,要到母亲家去过节,委托我们看好他的家和供销社里的仓库。
送走毛尼亚孜主任,关好院子门,又仔细检查了仓库,用手电照照每一个墙角,走进屋里,关上房门,洗涮好,准备睡觉。因为毛尼亚孜不在,不知怎的,心里总有点发怵。
主任把看守供销社的任务交给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两个人躺在床上也不敢睡着,支着耳倾听屋外的声音。心,就像上弦的箭,绷得紧紧的。实在撑不住,迷迷糊糊打了一回盹,我突然听到屋外有脚步声,就在仓库门口,好像还不止一个人。娜也被惊动了,使劲朝我靠靠,感觉很紧张。
听到了吗?我问。
嗯!娜答应着。透过月光,我看到她的眉毛又习惯地拧成了八字。
一定是小偷,不行,必须出去。我十分坚定,勇敢地说。
两人悄悄地爬起来,娜顺手从纸箱上抄起擀面杖,我迅速从门后拿上坎土曼,抱着壮烈牺牲的决心,打开房门,一齐冲了出去。
屋外月光怡人,深蓝的天空中,繁星在闪烁,大漠的夜晚,那么安详而静谧。
仓库门前,一匹不知从哪儿钻进来的野驴,正在悠闲地啃噬草根。四只驴蹄踏在石子地上,发出很响的脚步声。
就像吹足的气球,突然瘪了,我和娜悻悻地回到屋里,瘫倒床上,不知是该懊恼还是庆幸。
一个难忘的古尔班节,随我们入梦,镌刻在永恒的记忆中。
文章评论
洪钟的声音
[em]e12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