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死不能称“圆寂”;活着证得死了才能称“圆寂”

个人日记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把“三皈依”放在讲经最前面代表全部的佛法


  皈依三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为什么皈依佛?佛是“两足中尊”。这个“两”,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报,没有一个人不想要的。“足”是满足,福、慧这两种都满足了,这叫佛。谁满足了?释迦摩尼佛满足了,阿弥陀佛满足了。释迦摩尼佛满足的相,不容易看出来,我们看老人家一生的行谊,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这是智慧福报的圆满看不出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非常明显的,显示出福报智慧圆满。

  那么释迦佛跟阿弥陀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没有差别。阿弥陀佛示现的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什么?释迦摩尼佛示现的是“因”,他在修“因”,果报就是极乐世界。有“因”、有“果”,“因”是什么?“因”是放下。释迦摩尼佛什么都放下了,样样都放下了,所以在极乐世界看到看到圆满的“福慧二足”。我们要明了,看破是智慧,就是“皈依法,离欲尊”,这看破。“皈依僧”,是放下。出家人跟释迦摩尼佛一样,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全都放下了。

  把“三皈依”放在最前面,很有道理,代表全部的佛法。人要问佛法是什么?就是“佛、法、僧”。“佛”福慧圆满;“法”是修学的方法;“僧”是修学的人。他做出样子给我们看,身行言教,一点都没有迷信。“佛、法、僧”在自性里头,我们自己心里面圆满具足。没有一个人确少,只是把它忘掉了,迷了,没想起来。如果想起来,依教修行,人人都能成佛。这个身命结束了,往生极乐世界,证得究竟圆满。细说就在这部经上。

  我们看今天的经文,八百九十页,第五行,下半段看起:

  “《唯识述记》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

  《唯识》是法相唯识宗重要的典籍,这个里头为我们解释“解脱”,“解脱”是什么意思?“《唯识述记》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束缚”,烦恼的代名词。“解”,把烦恼解除了,现在叫解放,把烦恼解放了。“脱谓自在”,“脱”是脱离苦果,就得自在了,这叫“解脱”。苦果是什么?六道轮回是苦果,十法界是修行人的苦果,这两种苦果都脱离、都超越,这叫离苦。超越之后极乐世界就现前了,修净土的人见到极乐世界了。修其他法门的人,经上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成功了。什么叫成功?大彻大悟。这看破,彻底放下,放下十法界依正庄严。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东西放下,假的放下了,真的就现前。极乐世界是真的,华藏世界是真的,密严世界是真的。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有显教有密教,显教讲华藏,密教讲密严,净土讲极乐,一而三,三而一,名词不一样,是一个地方。所以生到华藏等于生到极乐,生到极乐等于生到密严。方法不相同,修行的方法,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同一个,这个我们要懂,然后门户之见自然就没有了。我这一宗殊胜,你那个不如我,我的高,你的比不上,这些都是废话,毫无意义,关键什么叫正法。

  ……

守住“不妄语”戒,就带给你无穷的快乐


  世间只有苦,没有乐,这是真的。佛说的最好,乐是坏苦。乐,你看到心里喜欢,离开之后乐就没有了。男女相爱很乐,一个走了,死了,那个就苦了。死的人也苦,活的人也苦,都苦。所以“乐”是坏苦,不是真的。

法喜是真的,它不是坏苦。孔子尝到味道,不够深,《论语》上第一句就说这个,第一句用意很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圣贤教诲。学习圣贤教诲的人,能够把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全用上了,这叫“习”。那个里头有乐,那是真乐。“不亦说乎”,用“悦”,不用“乐”。“乐”是外头来的,“悦”是从内心里头流出来的。喜悦就是法喜。大乘教里面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那是什么?觉悟了、,明白了,这个乐。

  以前看这个经,看了几十遍也没看懂,现在看经愈看愈有味道。昨天看,昨天味道;今天看又是一个味道,天天有进步。这个里头的意思无穷,永远没有办法圆满得了;字字句句无量义,字字句句带给我们充满了法喜。为什么阿罗汉以上他们修学锲而不舍?快乐,享受。真懂得享受,绝对不是凡夫能想象得到的,凡夫是妄心,怎么能想到真心?!用真心就快乐。

  你可以尝试一下,守住一条戒“不妄语”,对人都说真话,就这一点带给你无穷的快乐。说妄语什么?有罪恶感,那就是苦。将来果报,妄语拔舌地狱,更苦!所以戒律带给我们快乐,真乐!不是叫我们受苦,这样也不能做,那样也不能做,你做了怎么样?做了,你会受良心责备,死后三途苦报。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佛的慈悲。佛对一切众生的爱护,才会生起感恩戴德,凡夫无法理解。

  佛菩萨真的是好人、真正的好人,对于众生没有丝毫希求,这就是真的。他不需要我们供养他,也不需要我们赞叹他,一无所求。这样的人对待我们,纯真无妄,帮助我们“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这“静、妙”两个字,所以不把心静下来、定下来,妙乐得不到。妙乐是你无法想象的,“穷极之果德也”,“穷”是追根究底,达到究竟圆满的果德。


净土不用证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那么多阶位,直接成佛


  “就此中所谓离生死之苦而言之,贤圣命终,为圆寂,即入于涅槃。”

  这个“圣”是诸佛如来,这个“贤”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所入的是实报庄严土,是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实报土。诸佛所入的,常寂光净土,这叫入涅槃。一定是贤圣,不是凡人。凡人命终了,六道轮回。一生行善积德,来生是天道,欲没有断,欲界天;欲要是断了,色界天。这到哪里去?

  人,中年以上,应该说四十以上要想到来生了,我要到哪里去,要做准备。四十以前还没想到,四十以后应该想到。中国古人把人一生分作春夏秋冬,二十岁以前春天,人生之春,没想到这个事情;二十到四十,人生之夏,正是事业有成就的时候;四十到六十,人生的秋天,要开始想这个问题了;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不但要想,要真干,真为来生打算。这二十年比什么都重要,决定来生的幸福。

  我们真幸运,幸运当中的幸运,遇到净土太难得了。遇到净土就是遇到成佛法门,不用证阿罗汉,不用证辟支佛,不用菩萨那么多阶位,统统都不要,直接成佛。生到极乐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一法,十方诸佛刹土里头没有,只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个地方有。只此一家,所以不容易遇到。有善根、福德、因缘遇到诸佛一般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容易,不难。


“信”、“愿”是善根,“持名”是福德


  遇到净土法门难,难在哪里?难,不在佛那边。每一尊佛没有不讲《无量寿经》的,没有不讲“三经一论”的,普遍宣扬。难在哪里?难在你不相信。听到了、遇到了,不能接受。不像《华严》、《法华》那一类的经典,人容易接受。一遇到,一听,生欢喜心。所以这个法门,一切诸佛所说的,“难信之法”。谁能相信?有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这三个条件,你能信。有善根的人能信,有福报的人能行,他真干。所“信”、“愿”是善根,“持名”是福德。你要想修福,世出世间第一大福报,无过于念阿弥陀佛。那不念佛的人就没福报。

  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我们在这上面,买了一栋小房子。隔壁的邻居,大概不是信佛的,我们在门口贴贴一个“阿弥陀佛”,他要我们把它拿掉,他说这是很不吉祥,好像贴着“阿弥陀佛”,家里要死人,他这么一种见解,要我们拿掉。没有福报,他不懂。“阿弥陀佛”拿掉了,智慧没有了,福报没有了,愚痴、苦难,它就来了。在他家隔壁,他都不要。我们恒顺众生,我们就拿掉。我们把“阿弥陀佛”贴到门里面,不贴到门外头。慢慢等哪一天他明白了,他来找我们要,我们再送给他。不能怪他们,怪我们自己。我们做得不好,我们讲得没讲清楚,让社会大众产生这么严重的误会,变成这个地区没有智慧、没有福报。这地区怎么会不乱?

  念佛求福求慧,世出世法里头第一法门,最真实、最快速,你很快就得到。而且福慧没有边际,我们没把它讲清楚、没有把它讲明白,是我们自己学习的不够深、我们理解的不够圆满,也是提醒我们,我们得认真、努力。


死不能称“圆寂”;活着证得死了才能称“圆寂”


  “宗轮论述记曰:‘无上法王,久入圆寂。’”

  这个“无上法王”,是对释迦摩尼佛的称赞。释迦摩尼佛久远劫之前,已经契入福慧圆满、清净寂灭。这就是成佛了,释迦久远劫就成佛了。这一生到世间是来表演的,是来示现的,是来度化众生的。

  “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

  “障”是障碍、是迷惑、是烦恼,统统断尽了,全都放下了。放下叫“寂”。“德”是智慧、福德,包括相好。《华严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归纳为这三大类,智慧、福德、相好。归纳三大类,全都包括了,这叫“圆”。

  “圆寂”的意思要懂,现在很多人看到“圆寂”:圆寂是什么?死了叫圆寂。死了叫圆寂的话,哪个不死?不个个都圆寂了!活的时候没有智慧、没有福报,死了之后,智慧福报就满足了吗?这是误会,很大很大的误会。所以“圆寂”是活的时候证得的,不是死了证得的。一死了就完了,为什么?智慧也得不到了,福报也得不到了。必须活着证得,死的时候才能称“圆寂”、才能说“入般涅槃”。这是佛学专门的术语,要解释清楚,不能产生误会。

   “证圆寂已。”

  真正证得了。


 “三皈依”不是皈依某个法师,是皈依“自性三宝”


  传授三皈一定要讲清楚,不是皈依某一个法师、某一个人,否则错了。“皈依佛”也不是皈依释迦佛、皈依某一个佛。“三皈”皈什么?皈依自性。自性觉是佛宝;自性正是法宝;自性清净是僧宝,这皈依“自性三宝”。外面那是“住持三宝”,是形式的,要尊重它,为什么?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见到佛像,自性觉;看到书本,不管它是不是佛书,只看到书本,就把它当做经本,自性正;看到出家人,自性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对我就有利益。这三宝是我的老师,时时刻刻提醒我,不提醒忘掉了,是这么个意思。不讲清楚,含糊笼统,让人家产生错误。皈依佛,泥塑木雕的,自身不保,它怎么会保佑我?哪有这个道理?!皈依法,这是经典,又不肯学它,又不肯去读它,研究它,统搞成误会。出家人,既然发心出家,就要继承释迦摩尼佛的事业,释迦摩尼佛的事业是教育。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534  2013128日讲于香港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