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眼看牡丹 ——铜川牡丹园游记

原创散文

       经常听人说牡丹、画牡丹。看牡丹,此前没有想过,更没有实施过。不是对牡丹有偏见,只是生性不大喜欢贵气的热闹,不喜欢大红大绿的铺排。
       说起对于牡丹的冷落,可能归于老母亲的影响。老母亲没上过学,但认一点字,是解放初跟妇女识字班学的。老母亲很健谈,语言发达,经常顺口说出一些类似“谁有毛儿装秃子”等惊世骇俗的至理之言。但不知为什么,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没提起过牡丹,挂在嘴上的倒是梅花、莲花居多。尤其是当漆匠对我家新割的小方桌上漆的时候,母亲说:“就油个鹊儿踏梅吧。”我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母亲说话时郑重的神态、 谦和的语气至今历历在目。过后,直至好多年之后,我还是会时常想起这个问题。苦思悯想的结果,就是突然把母亲经历的苦难与她日常的一些话语,直接联系了起来。想想也是,雍容富贵的牡丹,其气质、外形甚至色彩哪一点是属于芸芸底层呢,没有温饱又何求富贵。倒是鹊儿踏梅很好地表达出了一心想驱散霉运的穷人心态。甚至莲花,一是其与穷人寄托来生的神佛有着这样那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二是不求富但求洁的退而求其次的道理使然。“一朵莲花铺地开”,这句从母亲那里听来的经文首句,却也真实展现了穷人对于来生、对于解脱、对于美好的追求。
       第一次来到心目中的铜川,很偶然也很自然。小时对于铜川的印象大致都集中在耀县这块地方。说起耀县,也必须提到母亲。因为母亲的叔父也就是我的二舅爷落脚在耀县。据说解放前二舅爷很是了得,在不大的耀县城经营了好几家铺子。可是二舅爷似乎很执拗,也没有眼光,公私合营时回绝了做经理的安排落户做了农民。不久,三年自然灾害发生了,距离铜川不远的关中平原几乎无收。饥饿、饥饿,还是饥饿。那时大姐二姐三姐都还小,三姐也就三四岁吧,没有吃的,饿得慌了母亲就喂点水。严重的营养不良使得小小的三姐肚皮膨出,一坐下肚皮就会坠在地上,逢人问三姐就会弱弱地说:“把我饿的来。”这时候,母亲想起了在耀县的叔父。耀县因为是山区,百姓都有藏粮防灾的习惯,人勤谨了也可以在山上沟里开点荒地种点杂粮,因此山里人那段时期确比平原人富足很多,至今铜川等山地还有许多饥馑时嫁过去的平原姑娘,这也是小一辈的平原人时常会有一个姑婆或者姨婆家在山里的原因。于是母亲就拿出点灯熬油辛苦织成的几丈穿布,让二舅爷帮她在当地换点玉米。那时的二舅爷,也不知是什么想头,布是拿了去,不过不是替他侄女一家换了口粮,而是给自家换了几只羊养了起来。母亲后来经常说:“我六大(二舅爷在家族排行第六)咋就没想一下,他侄女这一大家人咋活呢!”这句话母亲说过很多遍,我也听过很多遍。到最后说起类似话的时候,眼里已经没有眼泪,也没有悲愤了,更多的只是给兄弟姐妹提起她们六大时的一种单纯的注释,似乎自己本就不是其中的主角一样。“清明前后滴一点,耀州山上买大碗,买了大碗吃米饭。”这就是母亲和与母亲一样的关中平原的农民,对于生的最美好最现实的要求和盼望。
       停好车,一脚踏进的不是牡丹园,却是去往牡丹园必经的半沟樱花。樱花已过了全盛期,花朵不再娇艳,叶子也已长出,密密麻麻大了许多。但引起人们注意的倒不是樱花的美丽,而是比叶子更加密密麻麻的落英,土路边、地畔畔、草丛中,净都是。轻轻碰碰枝条,就会下起花瓣雨来,惹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纷纷无视晨雨初停的潮湿与泥泞,下到沟里左一张右一张拍照留念。我因为膝关节不大好担心太湿滑不好上去,就提前走出老远选择一处坡度较缓的地方上了沟。在一截树桩上随意蹭了蹭鞋底的污泥,谁知留在树桩上比泥巴更多更显眼的竟都是樱花瓣儿,折叠的、皱缩的、舒展的,殷红的、粉白的、干褐的,让人不忍多看,更不忍直视。我突然明白“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的真谛所在了。
       牡丹园的景象的确很震撼。一是人多,如传统的民间古会到处是人到处是小吃。二是惊艳,一朵一朵牡丹开得无所顾忌,很香也很肥硕,打破了我心中牡丹的定式。人人都忙着与花亲近,看花、嗅花、逗花,比比划划、指指戳戳谈花,摆着这样那样美的帅的姿势用镜头锁定花、留住花。朋友说,注意美女,有花有美女才好看。我拿起相机,认真地循环往复,可惜没捕捉到一位如花美眷。这里的牡丹园很大,牡丹品种也很多,也不乏姚黄魏紫等名贵品种,可是对我们这些花盲和半花盲来说,品种再高贵均没有实在意义,我们眼里的牡丹,跟国人眼里的西方人一样,大致都差不多。但这里的牡丹花的确很热闹,朵朵靓丽、枝枝照眼:红的很艳,带着透亮的雨珠;白的很纯,配着鲜黄的花蕊;紫的很浓,有酽茶的余韵;黄的很醒目,在一片浓红浅绿间。站在牡丹园最高处放眼南望,先是柳丝后面园里的宫殿式主体建筑,再是铜川新区的林立高楼,再往南,就应该是心目中的大山了。其实没有。铜川地貌结构复杂,山峦纵横,峪谷相间,台原广布,梁峁交错,呈不规则的网状结构。其最高点不在城南,而在城北宜君县境内的庙山,使我因为居住在关中平原长期南面秦岭的视觉习惯,受到了当然的挑战。依我的想法,城南就应该有大山,而且应该是铜川有名的药王山。事实是我全错了。
       看了许许多多不知名的牡丹,照了许许多多没有美女的照片,一种没来由的慌乱隐隐在心口积聚、翻腾,在朋友的提醒下才明白是肚子饿了。一大早胡乱吃了几口,就冒雨出了门,先是看人,后是看花,忙碌了几乎一个晌午,也必须饿了。我想,人生大抵也是如此吧,在各种各样世俗的蛊惑和引诱下,记住了必须的,却忘却了必需的。只有迷途知返时,才会明白,生存,简单地健康地活着,才是挑战必须的最基础的基石。先有人,而后有美学,是吧!





文章评论

大寒村民

习惯了诗歌语言的简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写散文,不断和已有的习惯作斗争,真的有点难。

君菲

散文比诗词更耐读。以前人都是慢生活,现在人大多都是速食主义,看诗词时一目十行,只看到文字懒得思索,真看不出意境来。而看散文,目光就像被拉着,一字一句细细品其中滋味。我愿意放慢脚步仔细读![em]e113[/em]

一老碗面

写的好!大气,翔实,内涵丰富,形象逼真。

闰七月

一片好的散文就象六月天从场里回到家大口吃下的宋家醪糟,解渴、解饥、解馋、回味无穷。弟兄们,你做到了!

怡然

娓娓道来,朴实无华。喜欢你的散文![em]e179[/em]

天山雪莲

总是喜欢欣赏你的文章,浓浓的乡情,浓浓的母爱,母亲的鹊儿踏梅代表的是,喜上眉梢,含义颇深,我喜欢牡丹,更喜欢画牡丹[em]e18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