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与《樱桃之书》
个人日记
小泉在空间发了两本书的面子。一本叫《皮囊》,一本叫《樱桃之书》
皮囊的推荐人都很牛XX,有韩寒特别监制,刘德华等人作序。反正这名头听起来挺畅快的。或许因为作者的职业是新生代的媒体人有多的机会去认识到些腕儿们。
这本书写用这种细致的笔触写故乡那些温情而残酷的故事,记录一个渔业小镇时代变迁以及风土人情。
在还没有确定买没有买之前,先看一下节选的段落。节选的这篇写到他的阿太(就是指外婆的妈妈)。这位雷厉风行的老太太一生强悍利落,经历女儿离她先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平时不小心把手指剁了,急怵的是旁人,自己倒不副无所谓的情形。留给作者一句话,教他思念到如今: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他引申为:我们的生命本应该轻盈,都被着肉体与各种欲望所拖住,人死了,灵魂终于不受皮囊的约束,可以是那么的自由,想来则来,想去则去。
放在我这边的理解是: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这边缩着那边萎着,长期以往什么事儿都举步维艰了。当心理知晓在人群里学游泳不会淹死,吃几口水倒有可能;人死不能复生,灵魂不要受肉体的折腾就对了。坚强得有点冷酷,有点拽。何尝不是一种对抗生命无常,终将消逝的这个冷峻事实的一种态度。
出来混得我们,活得怎么样个滋味还不全是一个态度么?
《樱桃之书》是一本漫游式文体。作者叫飞机的坏品味。这家伙的旅行态度与我不谋而合,就譬如我在为数不多的旅行当中最为觉得珍贵的是:
可以观察与体味自己,除却所看到的美景之外,当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与空间时,内在心理的细微变化,这个更令人向往与期待。所有的感觉像是置身于一个真实又陌生的电影场景里,眼前的景色则像是一个激发感觉的引子,所有的假设,背景推断,所谓的平日里有所隐匿熟悉而又陌生的感受都会天雷勾地火是喷啸而出。
有所感悟的是:原本想要借口暂时逃离纷繁复杂的现实这概念要丢下,旅行是不过是换个场景,生活中理当有的问题全然存在。当你与熟悉的场景打开一段距离,冷静下来的心或许有机会看到它的全貌,加之旅行的过程多半要靠自己的决定,外加一点点对未知的探索的勇气,路在自己的脚下,摒弃杂念,有些问题的纠结便会有所减轻,就像游戏中的休憩一下,满血复活。
去见别人镜头下的美景,就像是赴着一场心底向往的约会。触摸树枝,闭眼呼吸,感知鱼儿的动态,观察人们的神态,现实与想像中的差异在一点点拉开了,不断的拓展,求证,重新赋予定义,这取决于你的内心对万物的开放程度与你内心的力量。
PS:这款书有点吸引力!还想问问小泉同学观感如何?
文章评论
葳蕤
旅行是遇见另一个自己,杨昌溢(樱桃之书的作者)说书中很少提及具体景区名字、他内心与那个新环境所产生的细微变化、是他更愿意去观察和阐述的。我想我如果去国外旅游是记不住那些陌生的名字的,可那都不重要。我每天都要和内心的那个我打交道。可我没有好好地喂养过它。《皮囊》的作者揭开皮表直视内心,我想我没那么坦诚,很多丝丝缕缕的感受我都忽略了,看他这本书,我好像又看见以前的我,我以前也是这么一个人啊。我现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