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小说”闯天下--且说《绝秦书》

个人日记

            
 1. 书生救世

     
   《绝秦书》以被史学界称为20世纪的十大灾难之一的“民国十八年饥馑”为重点背景,以陕西关中西府绛帐镇周家寨为发生地,以周家寨富户望族周家的两个家庭(周克文、周拴成)三个兄弟(周立德、周立功、周立言)为描写对象,通过他们在灾难来临之时的不同选择和命运走向,试图展示那场灾难的惨烈以及人性的复杂,并企图运用儒家道统来归拢乱世之中失落的人心,承担起家国大道的愿景。
     文中的周克文是深受关中儒家文化熏陶以“礼”治家的乡野大儒,面对军阀混战、匪盗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他在拉队伍成立护乡队却依然被土匪抢掠的结果之下,眼看传统的农耕生活无法保证安定的生存,只好让身边的老大和老三各自选择了从伍和经商。而老二早年就因为学习优秀而考入北平大学。
     周克文所宣扬的“礼”便是孔子所倡导千年的“礼”教,其时大背景之下,中国社会各种新文化思潮相继袭来,而远处终南山下的绛帐镇依然沉浸在一片“礼乐之邦”的大梦之中。文中虽然让接受了新文化的周家老二周立功来回乡传播“民主与自由”,却在混乱的时局和愚昧的乡野里功败垂成。周立功落魄之中离开乡村,后又因为发表“军阀抵制禁烟土”言论而惨遭迫害。出狱后企图以新兴工业来实现救国理想,不想恰遇大荒之年,便想到了以自家囤积的粮食为资本起家,不想遭到父亲周克文的拒绝。因为周克文看到外国传教士在绛帐镇设立粥棚赈灾以此吸引教徒的火爆场面,由此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感便心生用自家的粮食救济灾民的心愿,同时潜藏在周克文心底的儒家救世理念也被唤醒。
     由此便上演出了一场围绕争夺粮食而让各色人等各怀鬼胎各施手段的大战。周立功与草寇结盟,甚至与大哥周立德的上司妥协,不怕丧失节气只是一心想得到粮食去实现自己的工厂梦;周立言在得到父亲周克文的家令之后便将商铺的粮食运送回家,途中遭遇大哥属下军队的追抢,中弹身亡。周立功在与军队的交易中看清了对方出尔反尔的嘴脸,幡然悔悟,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粉身碎骨。周立德率领属下与绛帐镇的土匪前后夹击消灭了企图抢夺粮食拿去充作军粮,讨好军阀的顶头上司。周克文的粥棚在丧失两个儿子之后如期设立,然大规模的外地流民闻风而动,如山呼海啸般涌来,流民过后,到处一片废墟。周克文苦心经营,显赫一时的“明德堂”最终和整个绛帐镇一起灰飞烟灭在了滚滚而来的流民队伍之中。
    

图片
       2  悲苦爱情

     在整部文本之中,周立功这个人物作者用心最多,甚至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这个人物身上潜藏着作者本身浓浓的影子。但是这个人物最终却成了一个反面形象。本来接受过传统的私塾教育又接受了西方先进的人文理念,强烈的救世理想和满腔的报国热忱足以让作者将这个人物刻画的更形象也更丰满。然而,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却是一个极端自私,甚至冷血无情、利欲熏心的攀附之徒。 在引娃的爱情面前,他无动于衷,却接受了她鲜活的肉体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在挫折面前,他急功近利,甚至不惜背叛家族亲人与有着杀兄之仇的军阀团长私下交易与虎谋皮。

    倒是引娃这个悲苦的女子被作者刻画的栩栩如生。她自小被养,却只是被周栓成当作香火传递的导火索,后来有了弟弟,她便成了自家的长工之后她被当作童养媳卖到了北山贫寒人家,而她的用途仍然是为了引来男丁。这个所谓的男丁就是她未来的丈夫。可悲的是北山的男丁也就是所谓的她未来的丈夫出生不久便夭折了。她的公公为了传递香火,竟娶她做二房。悲愤之中的她逃回了绛帐镇,就在这个时候她见到了回乡传播民主自由理念的堂哥周立功。而她自小就是他的小跟班。只是她对他的爱情一直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爱情。后来他们在排演乡村话剧的夜晚因为青春懵懂的欲念和入戏过深的悲戚而纠缠在了一起,不料被怀恨在心者揭发,让他们一前一后仓皇外逃出了绛帐镇。
    引娃怀揣炽热的爱情梦想,一路乞讨来到了西安。苦做苦守,找到了被军阀迫害处于深牢大狱之中的周立功。又三天三夜千里奔走,找到在军队当军官的大哥周立德,想法子保住了周立功的性命。就在她以身相托的夜晚,他接受了她的身体,却拒绝了她的感情并毅然奔往大都市上海,在大学女友父亲的影响下又回到西安兴办纺织工业。无奈军阀混战,西北格局动荡,准岳父撤资放弃西北开厂计划,于是便有了周立功千方百计想取得父亲支持变卖粮食兴办工厂的野心。
    可惜的是引娃怀孕之后因为生计又流产,在又一次与周立功相遇之后,她为了他的梦想竟然不惜去大牢替人顶桩,以自己的性命换取不到百余块的银元,为的是多少为她的立功哥哥减少一份忧虑。枪响之后,世间再无引娃,却徒增一份令人忧愤而又无奈的感伤。 更可惜的是她为他所做的一切牺牲,他都一无所知。
3   灭顶之灾
    文中在旱灾袭来之前,周克文的弟弟周栓成一家却变卖粮食疯狂囤积土地。灾难降临之时变只好贱卖家产,让吸食大烟的儿子去终南山里逃命,自己老俩口双双饿死家中。其自私与荒谬,令人读之心酸。更有逃难的灾民倒毙于荒野之中,被野狗争食。有饥饿之中的村民夜晚成群而出割食死人之肉。更有绛帐镇的大头父子以杀食活人为生,最后竟起内杠,儿子杀食了父亲,还将其肉充作猪肉与村人分享。更有年老之人为了省口粮让儿孙活命,而恳请他人将自己活埋。有卖妻卖儿的路人,也有将儿子推入深井砸死以求独活的父母。
    大灾来临,人性的自私与凶残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千里无人烟,白骨露于野。诸多的场景如电影镜头一幕幕闪过,带给我们沉重的思考背后,却是灾前政府强迫民众种植大烟,导致存粮短缺,灾时军阀政府横征暴敛,为征讨军粮不顾百姓死活的政治现实。是军阀混战,匪患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图景。俗宁为太平狗,勿做乱世民。看似戏谑的口吻之下,道破的却是平头百姓的真实愿景,读之令人喟叹也令人忧愤。
    据史料记载,民国十八年,陕西大旱其千万人口之中饿死三百多万,逃亡三百多万旱灾过后,人口损失过半。而这仅是陕西一地,如就整个西北而言,其死亡人口总数超过千万。由此我们便可以想见,传言之中食观音土,流民所过之处片甲不留,树皮草木皆成白骨,实与蝗虫过境无异。此等话语,非虚言。
    这旱灾,是天灾也是人祸。本质上而言,最终的受害者总是两手空空无权无钱的平头百姓。周克文的书生救世在动荡荒凉的西北版图上竖起的是一面大悲悯的旗帜,其力虽小,其情悲壮。然终究杯水车薪,其付出却是惨烈无比,为的也只是喷薄一口“谁言我中华无人”的磊落嘹亮之音。
  4.     “半部小说”闯天下

    《绝秦书》从动笔之初,就呈现出了作者创作之上的宏愿与野心。张浩文写活了传统的关中民俗,其方言运用独到堪与《白鹿原》比肩,遗憾的是作为一部灾难小说,整部作品的架构未免“头重脚轻”。作品之中大篇幅的描写关中民俗与农村生活,确实表现出了作者绵密深厚的书写功底。全文进展到三分之二的篇幅,才进入灾难描写。而且对于灾难的场景描写与惨烈程度和前文乡村生活的细腻描写相比,不免有捉襟见肘之嫌。这种头重脚轻的架构不仅稀释了小说主题的表达,更让人不由生出一种“英雄气短”的茫然。

   从历史角度这是弥补陕西文学史中灾难文学的空白。虽然《白鹿原》和《创业史》中都对民国十八年陕西旱灾有所述及,然都是零星半点。只是《绝秦书》在小说情节环境与人物设置上实有《白鹿原》的影子同是描写关中民俗乡土生活,同是家族小说的背景氛围,甚至《白鹿原》中的一家三兄弟(孝文、孝武、孝义)在这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他们从文、从伍、从商的选择也几无差别。

  只是,《绝秦书》有史诗的架构和野心,然在写作之中却呈现出分裂的两极走向,为了照顾史诗的架构,前半部书写将重心落在了乡绅财主的发家致富和村人生活的琐碎家常之中。虽然是铺垫人物的成长背景,然叙述太过于纠缠细枝末节,实有模仿《白鹿原》而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弊端。这就导致了后半部在灾难来临之时的的描写显得匆促慌乱,及至灾难场景的描写难见史诗的大笔,呈现出的却是电影镜头的扫描。煞笔之时,便成了电影剧本,稀里哗啦一场战争,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读完之后,实令人心有所憾,细细究来,却是结构缺陷所致,由此便让小说呈现出半部小说半部电影的效果。所以我说《绝秦书》实为半部小说闯天下,成也半部,败也半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