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资源(请登录http://wrdx.3158.com)

个人日记

历史文化资源(请登录http://wrdx.3158.com)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葬身何处
700多年前,带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创立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究竟埋身何处?这或许是数百年来考古学上的一大悬案。由于蒙古人当时并无文字记载陵墓的确切地点,可供参考的线索也极少。而陵墓中可能埋藏着成吉思汗东征西讨从20多个王国搜刮而来的无价珍宝,这些都成为吸引私人考古队前仆后继的诱人原因。国际间搜寻成吉思汗安身之处的尝试,可说是从未间断,不管是美国富翁发起的探险之旅,或是日本考古队耗时3年利用卫星仪器进行的大规模搜索,全都无功而返。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曾统一蒙古各部,大举入侵西夏,南下攻金,灭西辽。1220年西征中亚,攻下花剌子模新都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及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占领呼罗珊全境,兵至克里木半岛和印度河。他征战多年,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洲的大帝国。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成吉思汗亦病死于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军中,终年65岁。手下将领遵循大汗遗命,“密不发丧”,由最忠心耿耿的将领把遗体运回故乡。赶造好陵墓后,成吉思汗遗体被深埋地下。葬后,又出动上万马匹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随后,为首的将领命令800名士兵将造墓的1000多名工匠全部杀死,而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灭口,以防止暴露埋葬地点,使得成吉思汗的皇陵能够永远不受打扰。
另据传说,成吉思汗下葬后,为保密起见,除马匹踏平墓地外,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坟上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守墓。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它地方分辨不出时,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让当时被杀驼羔的母驼作为向导,引人们前来祭拜。
我国内蒙古已有一座“成吉思汗陵”。不过内蒙古的“成陵”是“衣冠冢”,类似于敖包(蒙古人祭祀先人的场所),并非埋葬地,只是安奉衣冠,陵墓内没有尸骨。这座“成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30里的甘德尔敖包(山岗)。陵园占地55000平方米,四周围护着红色高墙,三座相互连通为一体的蒙古包式穹庐金顶大殿巍然耸立。正殿中央是一尊高大的白玉石雕的成吉思汗坐像,后殿是寝宫,东殿内是成吉思汗的儿子与夫人的灵柩,西殿内供奉着象征成吉思汗战神身份的苏鲁定(长矛)和战刀、宝剑、马鞍等。现今的“成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到伊金霍洛旗。
   生肖属马,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的一代马背天骄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西方很多崇拜者干脆称他为“全人类的帝王”),这样一位曾稳踞千年中第一号人物的神秘墓陵,有可能在又个一轮回的午马之年破解。
  2002年7月初,内蒙古社科院著名研究员潘照东向记者展示出一系列图片及文献“证据”,认为在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发现的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
  潘照东等研究人员发现的成吉思汗的重大遗迹,离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遗迹地貌、地名等特征,与《蒙古秘史》、《史集》、《蒙兀儿史记》等史料中有关成吉思汗葬地的描述极吻。  
  此次研究人员在鄂托克旗发现的一系列有关成吉思汗的重要遗迹,其规模之大,场景之周详,为历史还原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我的确能感觉到成吉思汗就在身边”的历史感,将再一次把全世界考古学者的目光聚拢到鄂托克。
                     “成吉思汗与百眼井之迷
  阿尔寨石窟往东约二十里,有一处古井群遗址,名曰“百眼井”。在找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分布着八十余口深井,旁有饮马石槽,蔚为壮观。
  当地牧民称百眼井为“敖楞脑海音其日嘎”,意思为“众狗之井”。非常令人费解。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八十多眼井星罗棋布,深者几十米,浅者十余米,井壁光滑,并无斧砍刀劈的痕迹,也无下井的蹬阶。就近视之,颇有深不可测的神密之感。为防止泥沙淤积,井口处多以石块垒起高约一米左右的圆型护墙。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真可谓鬼斧神工。那么,谁有如此神力?
  在百眼井周围地区,当时为水草丰美之地,有数条河流潺缓蜿转流入黄河。如为放牧所需,绝无必要在狭小范围内开凿如此众多深井的必要。答案只能从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时,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活动中去找。据当地牧民介绍,这里原来有108眼深井,随着风吹沙卷,有些井毁弃了,目前仍剩下80多眼。由于生态恶化,水位下降,多数已无水可取。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南征时,在这一地区驻屯大军,一日,成吉思汗带着108只猎狗,在草原上围猎黄羊、狍子、狐狸。正时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人困马乏,猎狗焦渴难耐。成吉思汗心急如火。急命兵器巨匠尧勒达日玛,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水源地,钻出108眼井,解了燃眉之急。从此,百眼井得名“敖楞脑海音其日嘎”。
  这只是一种神奇的传说。据考证,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时,数十成大军在此屯聚约一年之久,为保证兵马饮水需要,遂开凿了众多水井。这一地区,在拉施特的《史集》以及《多桑蒙古史》、《蒙兀儿史记》、《元史译文补证》等史籍中,均有记载。《史集》中有两处提到“翁浑——答兰——忽都黑”一地,汉译为“翁浑的七十眼水井”,当为百眼井地区。

成吉思汗逝世与葬地之谜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时逝于军中。《元史》记载,“太祖22年围西夏,闰五避署于六盘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葬于起辇谷。”
  那么“起辇谷”在哪里?  
  据明代叶子奇所著《草木子》一书记载,“元诸帝陵皆在起辇谷,其国制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骑蹂之,使平,杀骆驼于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账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祭时,则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知葬所矣。”
  《蒙古源流》记载,成吉思汗逝世后,“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建立白屋八间,在阿拉坦山阴哈岱山阳之大谔特克地方。”清代张穆《蒙古游牧记》引征此话之后说明,“既史称起辇谷其地在今赛因诺颜左翼右旗与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之交无疑也”。所谓“谔特克”,即是鄂托克,这是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的俗称,即今鄂托克旗,不过是蒙语的相近汉语音译。张穆还说,“阿拉坦山即此右翼中旗西北之阿尔布坦山。该旗西北阿尔布坦山,旧名省嵬山,二百二十里接赛因诺颜部界。
  谔特克、鄂托克,均是从古代之“欧脱”转译而来。鄂托克地区,地势高亢,扼黄河之要冲,故古称“欧脱”,意为高原。此地自春秋战国以来,即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匈奴冒顿单于与东胡王争欧脱外充地”的战役,就是在今鄂托克旗境内展开的。
  据鄂托克旗史办主任、《鄂托克旗志》主编仁钦先生和巴图吉日嘎先生多年的考证,鄂托克旗阿尔巴斯地区的地名,颇多与上述历史记载相吻合——
  千里山、千里沟与起辇谷。鄂托克旗西北部靠近黄河有一座山即千里山,山间有沟名千里沟。其名的蒙古语为“其额勒”,与“起辇”谐音,汉意为人迹罕至的高山深峡,即龙潭虎穴。起辇、千里均从“其额勒”转译而来,史称起辇谷即今千里沟。
  潘照东研究员曾数次穿越此山、此沟,其山势险峻,古代树木繁茂,野兽出没;沟中至今流水潺潺。起辇谷据说还有另一种解释:古代帝王所乘之车曰“辇”,皇帝所乘之车曰“龙辇”,皇后所乘之车曰“凤辇”。传说成吉思汗灵车行到此地,深陷泥中,五部人马拉之不动。众将跪拜,向圣祖承诺,“日后必于此处择地建白屋祭奠。随后大呼“起辇”,灵车果然启动。此后即将此谷名为“起辇谷”。
  包特高西力——驼羔梁。
在千里沟(起辇谷)西北数公里有一处谷地,依山傍水,是个风水宝地,名为包特高西力,汉意为“驼羔梁”、“有驼羔的草场”,相传是安葬成吉思汗后杀驼羔处。
  宝拉陶勒亥——成吉思汗坠马鞭之处。包特高西力东北约十公里有宝拉陶勒亥,汉意为小山丘。相传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时,先攻占了控御黄河的战略要地阿尔巴斯山——阿尔布坦山。当成吉思汗率大军行至宝拉陶勒亥时,驻马高坡,纵情四顾,山青水秀,风光秀丽,陶醉之际手中的镂金银马鞭不觉坠地。侍从欲去捡起,成吉思汗挥手制止,沉思良久,说“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吾翁安息之邦。我看这个地方很美,死后就埋葬在这里吧。”
  霍洛图山——长陵。宝拉陶勒亥东侧有霍洛图山,即环行山,碗状山,相传即为《蒙古源流》中所说的祭祀成吉思汗的“长陵”所在。
  在《史集》、《多桑蒙古史》、《蒙兀儿史记》、《元史译文补证》等重要的史籍中,都记载了成吉思汗在“翁浑——答兰——忽都黑”(翁浑的七十眼井)地方做了噩梦,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那么成吉思汗完全可能逝于鄂托克,为保证战争胜利,秘不发丧,而停灵于阿尔寨山顶之阴凉的石窟中,在灭西夏之后才“造长陵共仰庇护”。
  一直以致力于考古探险而闻名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野外博物馆亚洲人类学馆长贝尼特·布朗森曾表示:“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元朝非常富有,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工匠,他们甚至有能力移走一座山。照这样理解,这些工匠完全有可能在埋葬成吉思汗后,在他的陵墓上压上一座大山。”
  按照传说,2500名工匠为成吉思汗打造了陵墓,为了让陵墓的具体位置成为千古之谜,工匠被400名士兵全部杀死,这些士兵在返回都城后也被集体处死。他们的耳朵被割了下来,以证明他们全被杀死。因此,知道成吉思汗陵墓具体位置的人少之又少。考古队相信,因为成吉思汗的陵墓一直没被发现过,意味着它至今完好无损,里面埋满无人知晓的珍宝。
  成吉思汗的第三十四代孙、草原上的最后一位王爷(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郡王)、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年已75岁的历史学家忠义老先生认为,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究竟葬于何处,人们争论了几百年。有人认为葬在成吉思汗陵,这是误解。蒙古人作为草原民族,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人去世了,实行土葬、水葬、天葬。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因此,在成吉思汗陵中不可能保存他的遗体。
  也有人说成吉思汗陵没有成吉思汗的遗体,因此假的,不能称之为成陵,这也是不对的。古代蒙古人信奉萨满教的灵魂崇拜,认为人去世了,灵与肉就分离了,因此要用绒毛放在逝者鼻口处试试是否还呼吸,并用以吸附逝者的灵魂。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弥留之际,就是按此教规,以一绺白色公驼的顶鬃放于其鼻孔,并作为成吉思汗英灵的附着物,装银制灵柩,供奉在成吉思汗和原配夫人孛儿帖的灵帐中。
  《蒙古源流》说,成吉思汗逝世后,“于彼处建白屋八间,在阿拉坦山阴哈岱山阳之大鄂特克地方”。这八座白色的蒙古包,称为“鄂尔多斯”,供奉成吉思汗的英灵和遗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鄂尔多斯辗转迁徙,行遍万里草原,供人们瞻仰。清朝初年,鄂尔多斯迁到伊克昭盟郡王旗。八白室所在地因此得名“伊金霍洛”,意为“圣主之陵园”。(编辑:栾春晖)

有关成吉思汗的四大斡儿朵  
  成吉思汗建国初期,没有固定的都城,1220年曾确定以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为首都,但因战马偬倥,没有建成。也许是习惯于游牧生活和流动作战,觉得没有建立固定邢城的必要。直到1235年窝阔台灭金后。才将从中原俘获的大批工匠带到和林,兴建了和林城及大汗的宫殿万安宫,这是蒙古兴建的第一座都城。
  成吉思汗虽然没有都城,但是却有四大斡儿朵分布四处,起着首都的作用,是他的指挥中心。斡儿朵,汉语译为宫帐、行宫,或简称为宫,它是由数百、上千座营帐组成的帐幕群。每个斡儿朵均居住着成吉思汗的若干后妃,负责管理斡儿朵的日常事务。由于宫禁森严,不允许外人接近,所以后纪情况很少有人知道。据《世界征服者史》、《集史》说,成吉思汗的妻妾有五百人之多,洪钩则认为“五百恐是五十之讹。”不管五百还是五十,成吉思汗的妻妾决不会少。然而比起中原汉族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来,还是少得多。她们大都是由各宗王、千户从蒙古妇女和各国俘虏中挑选出来,献给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选择所喜欢的留下,其余的则赏赐给别人。宋濂撰写《元史后妃表》时就说:“累朝常诏有司修后纪传,而未见成书。内廷秘事,今莫之考。”可见元代时对四大斡儿朵中所居后妃情况就已不很了了。宋濂将散见于中文史料中的后纪名号搜集起来,列出太祖后纪三十九人,其中封为皇后的二十三人(蒙古语皇后称为“可敦”或写作“哈敦”、“哈屯”)。现据各种资料,将四大斡儿朵情况简述如下。
  第一斡儿朵,又称大斡儿朵,是汗国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其位置约在克鲁伦河边的库迭额阿速勒。《元史》称为庐朐河(即克鲁伦河)行宫。该斡儿朵的主持人是成吉思汗的元配夫人、大皇后孛儿帖。她是弘吉刺氏德薛禅的女儿,十岁时由父亲许配给铁木真,”结婚后夫妻感情很好,《元史》说她“宅心渊静,禀德柔嘉”,十分贤惠。她与铁木真共历艰辛,相濡以沫,在政治上对他也多所帮助,如劝说成吉思汗脱离札木合独立发展;支持成吉思汗处死骄横狂妄的萨满巫师帖卜跳格里;教育儿子们不要为争夺汗位继承权而闹分裂等等。成吉思汗曾下令:弘吉刺氏生女,世为皇后,生男世尚公主。从中也可看出他对孛儿帖的信任。忽必烈登基后,迫谥他的这位祖母为“光献翼圣皇后”。孛儿帖为成吉思汗生了四子五女,四子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太宗)、四子拖雷(追谥睿宗)。五女是:长女火臣别吉,封昌国大长公主,适孛秃附马;次女扯扯亦坚公主,适土拉而吉;三女阿刺海别乞,封赵国大长公主,她很有政治才能,嫁到汪古部后,是汪古部实际上的统治者;四女秃满伦,封郓国公主,适赤古驸马;五女阿尔答鲁黑,适斡刺儿驸马。在第一斡儿朵里,孛儿帖皇后之下还有六位皇后,一位妃子。
  第二斡儿朵,其位置在萨阿里客额儿,有人认为这里便是《元史》所说的“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那珂通世考证即今克鲁伦河南流折向东处的喀罗台敖茂湖附近。这里共有四后四妃,以忽兰皇后为主人。忽兰是蔑儿乞部冗洼思族答亦儿兀孙之女,其父兵败后献女求降,后又叛去。但成吉思汗所封九十五千户中仍有一位答亦儿千户,他是否忽兰之父?专家们对此多有争论。我觉得李则芬之推断可信,一则因忽兰受宠,爱屋及乌,所以赦免其父之罪,并封千户;二则从政治上考虑,蔑儿乞人诸族尽灭,保留一个酋长作为代表性人物,以便安抚余众,也很有必要。所以这位答亦儿千户很可能是忽兰之父。忽兰容貌俊美,聪慧过人,在诸皇后中最受宠信。成吉思汗西征七年,独以忽兰跟随身边。忽兰生有一子,名阔列坚,成吉思汗爱如嫡子。阔列坚随拔都远征俄罗所时受伤而死,其子孙先后被封为河间王、安定王。第二斡儿朵的另一位皇后是大名鼎鼎的古儿别速,《元史》称为哈儿八真皇后。她原是乃蛮老王亦难察的后妻,亦准察死后,两个儿子为争夺她而大订出于,闹得国家分裂,后来她被长子太阳汗夺得。太阳汗覆亡,成吉思汗将她收纳。据说她容貌极奖,善解人意,且庄严尊贵,颇为部众所畏服,因而不久也获得成台思汗宠爱,封为皇后。
  第三斡儿朵设在土拉河上游的黑森林,原是克烈部王汗的旧苗,这里驻有七后三纪,主人是也遂皇后。她和第四斡儿朵主人也速于皇后是姐妹,是塔塔儿人也客扯连的女儿。成吉思汗征讨塔塔儿人,获其妹也速干,大加宠爱。也速干说,她的姐姐也遂更美,但刚刚结婚,若能找到姐姐,同侍可汗,情愿退居次位。于是成吉思汗命人搜索,发现树林中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惊慌逃走,新妇便是也遂。士兵们抓来也遂,成吉思汗对她宠爱备至。后来也遂丈夫前来窥探,被抓获斩首。这位也遂皇后在未得忽兰时,常侍成吉思汗左右,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之前曾提醒他确定继承人;成吉思汗晚年征西夏,她也随行在侧,并曾在成吉思汗行猎坠马后力劝班师,成吉思汗虽未听其言,但也感其忠心。
  第四斡儿朵位于色楞格河支流伊德尔河畔,原是乃蛮太阳汗的旧营。这里有五后六妃,以也遂的妹妹也速干皇后为主人。也遂无子,也速干生于兀鲁赤,早卒;她们姐妹均无后嗣。据《长春真人西游记》说,丘处机奉沼赴西域见成吉思汗,曾在1220年6月28日路经杭爱山的“乃满国兀里朵”,即是这个斡儿朵。丘处机在这里住了十多天,“汉、夏二公主”皆送寒衣具食品给他。所谓“汉公主”实为金废帝卫绍王之女岐国公主,1214年蒙古兵临金中都城下,金宣宗献她求和;岐国公主聪慧而貌不扬,被遣嫁成吉思汗,陪送甚丰。其母钦圣夫人袁氏亦随女同往。蒙古国人对此很以为荣,呼为“公主皇后”,又因蒙古人对汉、契丹、女真等人统称汉人,故又称“汉公主”。估计歧国公主虽出身高贵,陪送丰厚,但大汗爱美女,公主乏颜色,因而不甚见宠,不过是敬而远之罢了。据此,歧国公主应是住在乃蛮斡儿朵里的。丘处机从这里出发西行,7月25日到达镇海的八刺喝孙,这里集中了很多汉人工匠,金中都所掳来的章宗二妃和陪歧国公主而来的公主之母钦圣夫人也在这里,见真人至,“号泣相迎”,可见处境不太美妙。歧国公主无出,但年寿很高,1259年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帝位时,公主尚在。
  丘处机所说的“夏公主”,是西夏国主李安全之女,《秘史》记其名为察合。《元史》后妃表中有“察儿皇后”,可能即是夏公主。但她被列名在第三斡儿朵中。李则芬据此认为杭爱山的第四斡儿朵应为也遂主持的第三斡儿朵,而也速干主持的应是第四斡儿朵。其实第一、二、三、四都是后人排序,且各宫后妃难免有来有往,似不必过分穿凿。
  在第四斡儿朵中,还有一位成吉思汗的恩人合答安皇后。她在年轻时曾与父亲、哥哥将铁木真藏在羊毛车里,救了他的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