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

个人日记

太极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劲法。其它流派的太极拳法虽然没有特别强调螺旋运动中的缠丝劲,但在技击中同样含有螺旋劲法。只是陈氏太极拳特别强调螺旋运动中的缠丝劲。可以说,不懂缠丝劲就等于不会练陈氏太极拳。如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浑身俱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入骨缝,外达于肤。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对于缠法,初学者没有必要划分太细,以上各种缠法无非是出劲、入劲的表现形式。只要出劲、入劲搞懂了,其它缠法便会迎刃而解。缠丝劲关键在于其内涵,怎样把周身的一个整体螺旋缠出来,怎样能让缠丝劲在实际运用中有效地发挥出来,而不是研究什么叫顺缠,什么叫逆缠;什么叫正缠,什么叫反缠。因为是否了解名称意义并不大,关键是把太极拳这种独到的劲力如何体现出来。缠丝劲的具体运用,用语言文字根本描述不清,唯有在明师的指点下去亲身体认,方能豁然开朗。
o%ZNZd6tL3l5XQ619  拳论中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缠丝劲是隐于肢体内的一种劲,修习缠丝劲要内外结合。首先发于内,是起于一心,意念为先。丹田内转,内气随其旋转运行于肌肤之间,沿骨缝穿筋过骨,全身无处不缠。缠丝劲的根源在内,是内部的丹田内转与腰部旋转的有效配合,再与周身八道劲旋转配合,形成了太极拳的内在旋转。也就是通过意与气合,气与形合,形与劲合的内三合提炼出高质量的缠丝劲。缠丝是陈氏太极拳各种劲法的核心,没有很好地领悟缠丝劲法,其它劲法(如拥、捋、挤、按、探、捌、肘、靠等)都是枉然。
)X l U U2Y619  太极拳的运劲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运劲如抽丝”,以意识与形体相配合,要有劲断意连的感觉,就像抽丝剥茧一样,匀、圆、稳、健,绵绵不断,这就是陈发科老先生谆谆教导的“练拳要塌住劲”。另一是“运劲如缠丝”,就是边缠边转。这就像撮麻绳或者缠麻线团一样,所以又叫“麻花劲”。因为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自然就形成了一种螺旋的形状。所以抽丝里也有缠丝,缠丝里也带抽丝,两种劲道在运用时是对立统一的。太极缠丝劲运劲的形象如同螺旋,但这种螺旋又必须走弧线,犹如子弹击发时的运动轨迹。子弹通过枪膛中的来复线后,运动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形的运动路线。太极拳的缠丝劲就要具有这种形象。 中华太极网校*EB;w9\uZ#T
  在一般的拳术中,其劲道运用多采取冲击力,即武术界所谓的“直劲”,这就像用锤子钉钉子一样。而传统太极拳的用力方法则多为缠丝劲,就像把螺丝钉旋进物体一样。冲击力是“顶”劲,缠丝劲是“旋”劲。这两种劲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用冲击力是大力强压小力,而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螺旋力是以小力化大力,亦为四两拨千斤之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华太极网校+ebq(iJ:T [tD
  太极缠丝劲螺旋式的运动方式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为他国所罕见。在养生方面,它能促使全身节节贯穿,并由此进到内外相合的境界。正如陈鑫所言:“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两点之间,螺旋线自然长于直线。以人之一臂而论,螺旋线的运转路线比直线要长好几倍,因此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手臂以缠丝劲的方式运动要比直劲的活动量大上几倍。做缠丝劲运转时,周身各部都要协调一致,从而锻炼了内脏器官。同时,使显于外的神气发生鼓荡,因而强健了大脑皮层。因而这种运动是一个周身全面的锻炼,尤其是对人体各个关节,更是可以大大增强其转动灵活性。在技击方面,缠丝劲的作用更是十分明显的。太极拳强调“知己知彼”的听劲懂劲功夫。懂劲分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懂劲,即懂得自己动作的劲道,需要从盘架中得到;二为于人懂劲,即懂得对方的来劲,这要从推手中求得。欲求知人,必先知己。欲使盘架的“知己”功夫达到高度纯熟境地,则须练得周身一家,内外一体。周身一家的功夫是在内外相合和节节贯穿中练成的,而这两者亦产生于螺旋式的缠丝动作。如此方可谓“即擒即纵缠丝劲,须于此内会天机”。 中华太极网校'~"Ar1iJu
  修炼太极缠丝劲,每一动都暗含有八道劲力的旋转,合八劲为一劲,“合八为一”即八面螺旋缠丝劲。八面螺旋劲决不是简单的肢体划圆,常有习太极拳者将没有内旋的肢体划圆误认为是太极螺旋劲。八面螺旋劲,进而击人,则如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退而引人,则陷敌方于无底深渊。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在螺旋缠绕中,引化对方劲力、消化对方劲力或改变其劲道。四两之所以能拨千斤,不是与之对抗,而是运用接触点力的转换来拨动对方之力。八面螺旋力是太极拳拳法的核心劲法之一,其它的劲法皆由此演变而成。 中华太极网校#bc Wj*Q!i
  太极缠丝劲运转的形式看起来很复杂,但是按其性能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缠丝:单就手法而言,一种是掌心由内向外翻的顺缠丝,顺缠丝内大多体现的是棚劲;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向内翻的逆缠丝,逆缠丝内大多体现的是捋劲。这两类缠丝存在于太极拳运动的一切过程中,并贯穿始终。因此,在一切动作中亦皆包含着掤捋二劲的相互变化;它们构成了太极拳运动中的基本矛盾,同时又相互转化于一元之中。 中华太极网校(^m4c)P&h|6D%}Sb
  在这两个基本缠丝之下,缠丝劲因方位不同,变换各异,又分出以下四种形式,即外缠出劲、外缠入劲、里缠出劲、里缠入劲。出劲为正缠,入劲为反缠。外缠出劲由根节(肩或胯)向梢节(手指或脚趾)以顺缠或外缠的方式向外发劲,外缠入劲由梢节向根节以逆缠或里缠向里入劲,里缠出劲即由根节向梢节以里缠发劲,里缠入劲即由梢节向根节以里缠向里入劲。 中华太极网校y:\R%YY;C1h#ur
  以上四种缠丝劲分别通过手和足来完成就有八条劲路,即手外缠出劲、手外缠入劲、手里缠出劲、手里缠入劲、足外缠出劲、足外缠入劲、足里缠出劲、足里缠入劲。这就是周身“八道劲”。盘架时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为一个整圈,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圈变成立体圈,所谓“妙手一招一太极”,这正是陈氏太极螺旋运动所具备的特色。 中华太极网校5x`IJ@&i
  陈鑫详细解释了“缠丝劲”在实战中的运用,他说:“耍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易躲闪,易离去,惟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惧,心不惧故不躲闪,惟以其柔软缠丝法接之,未粘住人身则已,如粘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之,如漆胶粘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一丝缠蝇,又如已上之螺丝,欲硬拔去不得。故未粘住人之肱则已,如已粘住,则吾已缠丝法捻住其肉,当缠而绕之、沾之、连之、粘住、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为紧要妙诀也。”
]1]D)Z&el619  有关于太极拳内气的运行。在太极拳方面把内气叫做丹田气,丹田在脐内一寸三分,是人体的中心所在,也是各经脉的汇集之处。内气起于此处,又归于此处,当心机一动(即意念产生),丹田内气一分为五处,一是贯穿上下,通过任督二脉,这是人体的主干线,叫做子午线,也就是方向线。二脉一通,百脉皆通。 中华太极网校&l!FTH@'XV"^
  丹田内气上行,沿任脉上升(根据太极拳的要求可上行或下行),经膻中穴一分为二,至肩隅沿左、右臂缠绕而达到指梢;内气自丹田下行一分为二,缠绕大腿小腿而过涌泉,抵达脚趾。通过任督二脉的主轴线是沿脉道经络而行,当内气向四肢发展时,即转为螺旋形缠绕,也就是形成了缠丝劲。 中华太极网校 Ssw \-H2_
  此外分入四肢缠绕的八条劲路,其所经过的穴道名称如下:
4u @8Om6r$vFN619  1 手外缠出劲,自丹田出发沿任脉上行,经膻中过肩井转肩隅下行缠绕大臂,经手三里,再缠绕小臂转劳宫到指梢。 中华太极网校6fJ"ycXI
  2 手里缠入劲,自指梢上行经劳宫,缠绕小臂,经手三里,经绕大臂,过肩隅转肩井下行人膻中回到丹田。 中华太极网校xev H'EF
  3 手里缠出劲,自命门沿督脉上行,过肩井转肩隅上行,缠绕大臂,经手三里缠绕小臂转劳宫到指梢。
z]U2w ]c1l{619  4 手外缠入劲,自指梢上行转劳宫,缠绕小臂,经手三里,缠绕大臂,过肩隅转肩井,下行回到命门。 中华太极网校)Y@|tEr:|
  5 足外缠出劲,自丹田出发下行经冲门缠绕大腿,经足三里,缠绕小腿,经解溪过涌泉到达足趾梢。 中华太极网校,a(qM _c.c3}q
  6 足里缠入劲,自足趾梢过涌泉经解溪上行缠绕小腿,经足三里,缠绕大腿,经冲门回到丹田。 中华太极网校+j`:T&Z$v]9B,ZX4WC
  7 足里缠出劲,自命门出发下行经环跳缠绕大腿,经足三里,缠绕小腿,经解溪入涌泉到足趾梢。
o0Qs?g619  8 足外缠入劲,自足趾梢上行过涌泉、解溪,缠绕小腿,经足三里,缠绕大腿,经环跳,回到命门。
.u hZFD_;m,Z619  太极拳的缠丝劲处处从根到梢,从梢归根,交替运转,全身拧成一体,内外合一,无论其训练和应用都是洋洋大观,堪称太极拳劲力的核心,决不可作为一种机械力来认识它。
s Ld,x6O$^@619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