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裁

个人日记

         最近,读了站里订购的《论语别裁》(南怀瑾著述)。读书期间,正值 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同志出席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番阅读是个巧合,感觉很惊奇,也分外有意义。关于《论语》注解的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除了《论语诠解》、《论语别裁》之外,还有《论语译注》《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疏证》《论语译注》《论语浅解》论语指月等等,可见《论语》的文化价值是很高的,是传统文化的浓缩和精髓。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社会环境、语言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我们阅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不免感到生涩隐晦,难以把握其真正的思想内涵,很多人只能做断章取义的曲解,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愧对先贤一片苦心。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原汁原味的文化经典,历代以来都是深受重视的。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语录体文学之首创。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它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结合现实社会存在去解读和运用。在学生时代,我在课堂上也曾学习过《论语》片段。在我印象中,那个时候语文老师讲的《论语》,就是类似于《毛主席语录》一样的名言警句,虽然句句在理,但并非是一篇所有语句连贯的著作,因而学习《论语》只是对精选语句的背诵与理解,这在精神内涵的把握上难免偏颇和片面。南怀瑾先生(1918.3.18至2012.9.29)是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之一,生死于大陆,移居过台湾,历经战乱,他的经历和学识贯通儒道释,主张将《论语》语句连贯起来,作为一篇完整的经典文章来阅读。他于1976年出版《论语别裁》,对《论语》做出了新视角的解读。他在该书《前言》中说到:“本书定名为“别裁”,也正是因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留,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这对我们来说很有启发意义。南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谈到语文的变与不变,他提醒我们注意: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我们中国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最短的时间,经过二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的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至于四书五经的孔孟思想,从唐宋以后,乃至远从汉唐以来,许多要点,就一直讲解错了。以全部《论语》来讲,他本身就有一贯的系统,完全是对的。我们不需要以新的观念来割裂它。问题出在过去被一般人的解释错误了。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就自然会找出孔孟原来的思想。这叫做“以经解经”,就是仅读原文 ,把原文读书了,它本身的语句思想,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以这个态度研究《论语》,它就可以说前后篇章贯而通之。中华文化是一个系统下来的,秦汉之前有诸子百家,孔孟只是中间主要的一环,汉唐以后形成了儒释道三家。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打到了粮食店,我们中国只吃洋面包,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中国固有文化,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 

通过阅读《论语别裁》,有感于南怀瑾先生“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的治学态度。如何对待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读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应该着重阅读原著,不要被后世的注解所局限。其次,读古籍要结合读史,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和语境,不要被字面意思所蒙蔽。再次,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诸位先贤立言,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对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文化传承需要把握古籍的精髓,面对现在面向世界来解读,坚持与时俱进普世济世,开启恒久未来。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到曲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里,他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拿起来翻阅后说:“这两本书要仔细看看。”这两本书都是注解习主席翻阅它们体现了文化自信。此举意味:第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是需要被尊重的。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一面文化旗帜,以儒家文化的祖师孔子作为旗帜,是当仁不让。第二,习主席表示要仔细看两本书,是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的注解,而非传统陋儒曲解的孤僻之言。这说明尊重传统文化不是盲目的,要客观理性学习孔子的观点、精神,既不要仰视,也不要鄙视,而要平视,结合现实社会动态和需要来解读,真正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第三,当今世界局势是一国独霸而又呈现多极化,我国作为发展中的负责任大国,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不在于军备、不在于科技,而在于幅员人口和悠久文化,我们要打好文化牌。

以儒家为主线的传统文化,历经唐宋元明清皇朝的传承与演变,越来越被片面曲解,成为统治阶级的洗脑工具。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几乎全部荒废了,武备松弛科技停顿、思维禁锢,恍若东亚病夫。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打破了晚清的天朝大国之梦,之后的100多年,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到军阀混战,从民国到党国,中华大地一直动乱不堪、人民遭蹂躏欺压。民族自信心受到了挫伤,传统文化遭到了质疑,崇洋媚外的思潮泛起。新文化运动兴起,固然是开阔了眼界,同时“打倒孔家店”,也给国人精神上带来了荒芜,如今看来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正如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讲的,打到了粮食店只吃洋面包,会出问题的。中餐西餐通吃,营养才全面,趁着老一辈的人们健在,发展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在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讲历史、讲文化,我们足以傲视群雄。从远古走到现在,我们一脉相承,文化不曾间断,这得益于祖先的智慧和兼容并蓄的优秀基因。隋唐科举制度以来,选官考试都是取自儒家经典,毫无疑问,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线,诸子百家以及外来的文化是有益补充。我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多民族征战与融合,总的趋势就像滚雪球一样,是越来越凝聚的,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功效。儒家的温良恭俭让是良好的的个人修养,仁义礼智信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连颇受争议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无非是强调了一个安分守己的社会秩序。与佛道上帝真主的信奉者相比,儒家更加务实。教徒的西方极乐世界、骑鹤飞升、天堂乐园之类,对现实世界来说终究是虚幻,或者说只是一种精神境界,儒者则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语怪力乱神”,近乎唯物主义,其仁义大同祛霸道兴王道的思想,在孔子的时代简直就是共产主义,今天看来依然对全球有着积极的意义。



文章评论

澜若

[em]e112[/em][em]e112[/em]

老兵

[em]e179[/em]未来的国家领导人啊,人才[em]e142[/em]

哥,文化人

豆豆

[em]e179[/em] 虽然我看不大明白,但是依然觉得你是个文化人,是我等族类不可否认的人才。皮肤皮肤!!

3098857004

回眸过去的岁月中,有你、有我、也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