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二】西安钟鼓楼

草原游记

    
       汽车穿过玉祥门东去,在西安城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停下来,钟楼以其金碧辉煌的雄姿展现在我的眼前。它是我见过的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西安古代建筑之一。
    我每游览一处总是先听解说、看记载。来到钟楼边看标牌: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以后,他害怕其他地方再现真龙天子,与自己争夺帝位,于是颁诏修建钟楼,以镇龙气,永保帝位。钟楼之上有一个5吨多重的青铜大钟,每天清晨敲钟报时,钟声浑厚洪亮。故名为钟楼。
          登楼细看,钟楼呈现了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十丈,重檐斗拱,攒尖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钟楼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边长十丈,高两丈五,全部用青砖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个高和宽都是两丈的十字交叉券洞。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边长六丈,高七丈,四面五开间,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达一丈五,里面是木心,外贴铜皮,铜皮上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记载是重5吨,有我哪吗高,钟面乌黑。细看钟边铸有八卦图案。这口钟建造时间记载说是明成化年间,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我准备有时间在西安多停留几日的话,就去碑林看看。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热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当时应该移到楼外。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我觉得它也是“神武”终了的意思。      
       看了钟楼步行西北方向约一公里的位置,去看另一座古代建筑---鼓楼。鼓楼与钟楼遥相对持,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也是明代建筑,记载建于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钟楼早四年开始建造。后来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清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两次重修。鼓楼上曾经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沧桑,古代大鼓已不复存在,惟余鼓楼巍然耸立。1996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鼓楼上重制大鼓一面,鼓高五尺,鼓面直径一丈,重5.5吨。上有泡钉1996颗,表示为1996年制造,加上4个铜环,合成2000整数,象征跨入新世纪。从此,说是钟鼓楼上每日击鼓撞钟,声音洪亮悦耳,催人奋进。其实我在那里几天一直没有听到过。
      鼓楼占地180平方丈,建筑面积一百二十平方丈。楼体呈长方形,总高四丈,基座高近三丈。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两张,洞深十一丈。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每块匾重约3吨。南边的匾额是:“文武盛地”,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北面的匾额为“声闻于天”,是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我很欣赏字的苍劲有力,为古书法家发出感叹。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楼的三楼有14根红色显柱,24根隐柱交叉而立。里面挂有3只大宫灯,12盏中宫灯,16盏小宫灯。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驻足于楼前让我思绪缠绵。
      新中国党和政府对古建筑很是重视,1953年,国家拨款对鼓楼进行了大修,设立了文管所,精心保护,使鼓楼更加秀丽巍峨。给了我们今天一饱眼福的机会。
     在钟楼和鼓楼之间,开辟修建了钟鼓楼广场。走进广场,感到广场人流涌动,地面宽敞整洁,绿树红花引人逗留,花团锦簇耀人眼目,绿草如茵洗涤心灵,更有造型独特的声光喷泉变幻让人莫测。广场还建设了停车场、大型地下购物中心和美食城。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和广大市民在这里旅游观光,摄影留念,休闲购物,还可以品尝古城西安的特色小吃--羊肉泡馍。
      暮鼓晨钟一词,应在钟楼和鼓楼这对姊妹楼上恰如其顺。夜幕降临,广场上探照灯霓虹灯华灯齐放,钟楼和鼓楼在五颜六色灯光的映照下交相辉映,色彩生艳,更显得金碧辉煌,使古城西安焕发得更加美丽壮观。此慢记终了灵感来袭,咏诗感怀:

辉煌唐汉壮英风,睥睨绿围市路通。装盛百年华夏誉,高歌今古纵笔崇。
晨钟唤醒图拓士,暮鼓击兴进取翁。姊妹楼中相对望,明墙环绕醉苍穹。


西安钟鼓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