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七】西安兵马俑
草原游记
旅游车从西安市钟楼西侧出发,沿临潼东至下河村35公里到达秦兵马俑博物馆。一路上导游对车上的人讲解兵马俑的发现、开发和利用。使游客对兵马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博物馆是秦始皇嬴政陵墓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八大奇迹即指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亞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的摩索拉斯基陵墓、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以及亚历山大的灯塔,和兵马俑。经过文明的震荡与交替,至今已有6个荡然无存,只有尼罗河畔的金字塔还在孤独地讲述一份已经逝去的文明。 兵马俑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创造,是整个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做”。来西安不来兵马俑是遗憾。
下车后随导游沿街来到博物馆。更换导游后,
我们进了博物馆首先参观了珍贵的青铜马车,心里面十分佩服古代人民的头脑和智慧,因为他们在造马车时很讲究,每一样东西都代表这秦朝的一些标志--如车轮上的36根轴代表的是秦朝时候的36个县城等等。讲解讲那两辆马车据说当年也是秦始皇出行时乘坐的车。车马全长317厘米,高106.2厘米,车舆上有椭圆形的盖子,车厢分前后两部分,车舆内外绘有夔龙、夔凤纹、流云纹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这辆车车的后半部分类似房车,除外观可遮风挡雨,两旁开有小沙窗,坐在车里的人可随冬暖夏凉自己调解通风效果,后面还有推拉式门出口,人在里面就像现在的起居室一样自如。车有两扇窗,关上就热,开了就冷。感叹在秦朝时代就有了如此先进的两用“空调”!几千年来的岁月里,他们一直静静的沉睡在那里,风雨不袭,虫蚁难侵……极威严而又孤寂的守护着他们的一代帝王乘用。
听说曾经有位秦俑的将军被盗走,所以现在不允许下到坑里拍照。大家都想感受一下那种豪气,领略一下秦王的霸气风采。护栏外人流非常拥挤,围着兵马俑,边看边走。
看完兵马俑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激动。除了感叹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以外,还为当时修建时一批批暴君埋在坟墓里的老青幼妇而痛心。秦王非是一代暴君,但没有他,我们中国也就没有了列入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了。秦兵马俑所展现的生动逼真、神态各异的造型,高超的彩绘艺术,壮阔的阵容和磅礴的气势,富有力感的现实主义表现力,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当秦俑热风靡全球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当年农民打井所做出的贡献,正是他们用撅头敲开了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的大门!这是多么有趣的一笔。听了导游详细讲解的兵马俑历史、最早发现兵马俑的老杨,以及挖掘过程和兵马俑的修补过程,还如外知道了临潼最出名的蓝田玉、石榴和柿子等风俗。
博物馆大院子里松针树下长凳上,和妻略示休息,妻和我还和同行的黑人大胖子老外留了合影像。
走出博物馆大门,大家似乎都舍不得离开这些排阵列队诞生于2千多年前的泥塑,我在一次回头 须仰中几千年后的今天,下河村随着当年锄头下露出的鲜艳色彩和本欲开井的村民似诧异惊呼,打破了几千年的寂静。这片隐藏了千年的土地终于揭开了所有的秘密,土已不再是土,那光秃秃的山也不再是奇怪的山,一块被人遗忘的土地开始了它的另一种生命价值。顺着考古人员蜂拥而至的挖掘和考察。一个已经沉睡了千年的军团平地而起的来到这个世界,让我们的视线里充满了它的壮大和强盛。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靡费钱财不小。
游客徒步皇陵有人绕陵一圈观看,妻不愿去陵前,在半道休息。我和一老广并肩在陵园前再次瞻仰了始皇肖像,也是怕累而没有围陵观赏。陵墓像个小山包,上面青松翠柏笼罩,花草繁茂。绕陵有柏油马路,也有弯弯曲曲的小道。游人络绎不绝,围绕这个躺在地下千年的皇帝,只能看到黄土一丘。尽管得到十万里江山,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到头来都是虚空。
当我坐上回归的汽车,兵马俑秦皇陵的幕幕随汽车的颠簸不断在眼前晃动。青山原野都让我在这些形态逼真的人俑中荡气回肠,秦皇君临天下的阵仗虽历尽千年,还能让我今天感受到不可侵犯的威严。秦始皇以他的英武智慧韬略谋略当年统一六国,建立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恢宏与繁盛!历史遗留的见证震撼着我的心,让我不得不为这些富有灵魂的武士发自内心的尊敬,为他们的忠义,也为他们给我们带来的艺术惊奇,更加为了他们的千年遗梦和从他们身上产生的古人劳动智慧的伟大和奇迹,感慨、惊叹、唏嘘!七雄争霸、六国统一,战绩辉煌……也只是历史给他们的定义,而我感觉到更多的是那种令人孤寂而又期望、澎湃的秦梦,无论他们有没有真正的生命,我相信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梦想,遥远而又陌生的看着这个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可思议的世界,但是谁又能真正的理解他们最终的梦想是什么呢?当汽车载着我们离开这片热土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张艺谋的一句“古今秦俑情”,梦回那争霸的时代,梦回那浴血的战场,梦回那阿房秦宫,梦回那几度夕阳红,在历史和现实中感受那个我们遥不可及的年代!
文章评论
雙葉艸
秦始皇兵马俑神奇的灵异情节 李奉先 文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某村民在秦始皇陵东l.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l976年又有两处兵马俑坑出现在世人面前,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1974年初春,严重的旱情威胁着中国西部八百里秦川。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杨村生产队队长杨培彦终于下定决心,挥起镢头在脚下石滩上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就在这里吧。” 第二天清晨,在西杨村杨全义的带领下,杨新满、杨志发等6个青壮年,挥动大镢头在杨培彦画的圆圈里挖掘起来。当挖到1米多深时,他们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一层红土。 不到一个星期,这口直径为4米的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4米。历史记下了这个日子——1974年3月29日。当杨志发的镢头再次抡下去又扬起来的瞬间,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的第一块陶片出土了。尽管村民们一时还不能辨别这青砖是不是秦砖,多数人还是很快地将秦砖哄抢一空。 这年5月底,由于一位不速之客的偶然“闯入”,使这支地下大军绝处逢生。这就是新华社记者蔺安稳。蔺安稳是陕西临潼县北田乡西渭阳村人,就在这次探亲中,他从妻子口中得知文化馆收藏了农民打井挖出的陶俑。他当即断言:“这应该是2000年前秦代的士兵形象,是国家的稀世珍宝啊。” 6月24日,蔺安稳匆匆乘火车回到北京。当天晚上他来到东单《人民日报》报社的宿舍,找到了大学时最要好的同班同学王永安。 王永安在《人民日报》报社评论部工作,对新闻消息极其敏感的王永安立即意识到,也许这小小的秦俑恐怕会是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最终,王永安决定在《人民日报》的内参上发个消息,看能不能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 l974年“文革”还没有结束,当时“批儒评法”的报道压倒一切。怎样才能顺利地通过姚文元的审核呢?王永安想了想,提笔在导语的末尾加上了这样几句话:“这批武士俑的发现,对于评价秦始皇,研究儒法斗争和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极大的价值。 姚文元在内参上看到了这篇稿子后,很是赞赏,当即批了“可发”二字,并在第二段把“秦始皇凭借武力统一了中国”,改为“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 就在江青等人绞尽脑汁四处搜集所谓法家的言论和实物,以便为其政治目的服务之时,秦始皇陵出土武士俑的内参被江青看到了。 在惊喜之余,已是大权在握的江青又为内参所言“临潼某些领导同志出于本位主义考虑,不愿别人插手,因此一直保守秘密,没有向上级报告。”这件事感到很恼火,她立即打电话给姚文元,对临潼某些领导的做法要严加追查。姚文元立即向国务院分管这项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转达了江青对此事的态度。李先念又立即将蔺安稳写的内参紧急批转给分管文物工作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吴庆彤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 在王冶秋指示下,一支精干的考古队伍成立了。 7月15日下午,杭德洲、袁仲一等考古队人员来到西杨村,围绕村民原来发掘的俑坑向外扩展。没想到发掘之后,半个月下来,连俑坑的边都没摸着。远处的大树下,一位白发老汉眯着花眼向发掘工地观看着。太阳西沉,当程学华等考古人员拔出探铲要休工时,白发老汉从树下慢慢地走过来,向持铲的程学华问道:“你铲的地方有没有?” 只顾收铲的程学华没有回答,只是低着头反问一句:“你看有没有?”老汉不再作声,怏怏而去。第二天依旧如此。 当探铲移至离俑坑l00米处时,老汉又无精打采地走到程学华跟前:“你铲的地方有没有?”一样的问话。 “你看有没有?”一样的回答。 这次老汉不再离去,表情有些愤然,说话变得生硬起来:“我不是问你吗?是你在铲,又不是我在铲。” 程学华抬头仔细打量了老汉一眼,只见老人生得鹤发童颜,仙风道骨,颇有几分仙气与神韵,他似乎感到了一点什么,口气缓和下来,坦诚地回答:“我看地下好像有,可是……”他把“不太敢相信”几个字又咽了下去。 老汉眯着眼睛微微一笑:“你跟我来。” 大约离井口200米的地方,老汉停下来,依然面带笑容地对程学华说:“你不用铲了,俑坑的边就在这里。” “啥?你这老汉不是开玩笑吧?” “信不信由你。”老汉依旧微笑着。 当程学华回过神来,却见那老汉像神话中的人物一样,在夕阳的照耀中,消失在坑边的柿树林,从此再不见他的踪影。 翌日,程学华按照老汉指点的位置,半信半疑地开始钻探,果然有陶片被提了上来。再继续西探,未发现陶俑的踪迹。老汉的话被证实了。 一年之后,整个俑坑被揭开,事实证明那位白发老汉所指的位置完全准确。 经过大约半年时间,考古人员大体弄清了俑坑的范围和内容,这是一个东西长230米、宽度62米、距地表4.5-6.5米,共有6000个左右武士形象的陶俑组成的军阵。如此规模庞大的军阵,令考古人员目瞪口呆。
莲子
又去哪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