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回首

个人日记

因为我把农历二月初十登记做户口的公历生日,2月10日,便有了一些网友的生日祝福,也有了单位人事部门关于办理退休的通知,我只能提前一个月进入六十岁了!——其实,下个月的10日才是我的农历生日,下月14日是我的公历生日,这两天才是更靠谱的我的生日啊!呵呵!
孩子们早就要张罗给我过生日,我不同意。我不太喜欢年啊节啊生日啊那么多事事儿,更不愿意因为自己多出一些事事儿。愿意一个人静静的回忆往事,写下六十年风雨历程的足迹,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份生日礼物吧!


一、童年巨变
 

1954年农历二月初十,我生于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农镇守林屯。当时母亲已经四十九岁高龄,五十四岁的父亲是兴农镇(又名乾元镇、俗名“癞马沟")的地方名医。父亲当时还有一个“显赫”身份——镇(当时称“区”)的贫下中农协会主席。说起父亲的这个身份,也算是歪打正着——他不善经营不会算计,解放前长期给穷人看病抓药不要钱,虽然在地方名气很大但没有攒下家底,以至于土改定成分时,我家无房无地定为贫农。在广大的”贫下中农“阶层选一个有文化、有人气的人当”官”很不容易,父亲就这样被一帮穷人捧上台当了“主席”。——从这一点来说,我也算是“官二代”了!

 
 据我母亲说,我下生后“踩生”(孩子下生后第一个上门的客人)的,竟然是当时的“区长”(有事到家找我父亲碰巧成为我出生后的第一个客人!),也算是一个“吉兆”吧!

我对自己的童年基本没什么完整的记忆,只有零星的碎片。

关于父亲的画面:父亲在炕桌上喝酒,黑而有棱角的方脸,黑而浓密的唇须,黑而深的眼睛。我坐在对面看着父亲喝酒。父亲偶尔夹一快肉给我吃我就吃,不给也不要也不动。还有一个关于父亲但没有父亲的画面——父亲已经在县医院去世,母亲和家人拿着父亲的大皮袄回家,我远远看见父亲的大皮袄,以为父亲回来了,欢呼着跑去迎接,完全没有注意到家人都泪流满面!还有就是父亲死后的那年秋天,母亲为了生计出去打短工,我一个人在家,天天有我不认识也不留名字的乡亲们往我家送粮食和土豆等——都是我父亲当年曾经善心救治过的穷人!



父亲遗像


关于大哥的画面较多一些:记得大哥在家里摇头晃脑背诵中医的“汤头歌”之类,我也天天跟着瞎叨叨;他背书累就到外面柴禾垛边倒立翻跟头,我也跟着玩得不亦乐乎!后来大哥到镇医院上班,我也经常成为“跟脚星”到医院玩。记得大哥教我背古诗,背会一首奖励一根大麻花。为了吃到香甜的大麻花,我当时真的很快背会好多古诗!还记得大哥在医院结婚典礼的场面,大哥和大嫂在众人的起哄下,共同咬吊在空中的一个苹果!

大哥、二哥和我

当时,我家正在经历天翻地履的变化,而我是少不更事,不知愁滋味。

父亲的死,使家里的天塌了!本来一个在小镇上非常受尊敬的名医之家,一下子变成了非常无助的孤儿寡母!

为了生计,母亲带着三姐、二哥和我,投靠在县城的二姐家,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涯。


二、苦乐少年

1960年,母亲携我们姐弟共四人投奔在县城的二姐家,一下子也打乱了二姐家本来非常富裕和平静的生活。二姐夫是抗美援朝的转业兵,安排到县人委开车,每月工资七十二元,在当时绝对是“高薪阶层”。但我们的到来,不仅直接增加了经济负担,也使二姐家的正常生活全部乱套。

当时又正是“三年困难时期”,食物匮乏,都吃不饱,还记得当时正上初中的三姐和二哥,在晚自习回家后,到碗柜翻吃的,没什么吃的,就吃咸菜,然后咕咚咕咚喝很多凉水。

我当时很小,但饥饿也把我变成了“狼”,和三姐、二哥抢东西吃。用妈妈的话说“少分给小四儿(我的小名)一点,转过身就抹眼泪”。记得经常吃的,就是从野地里捡回来的干白菜帮,妈妈用水煮了攥成团,然后在面板上洒一层玉米面,把白菜帮菜团在上面滚,沾上一层玉米面(节省粮食),然后放到锅里蒸,美其名曰“玉米面菜包”。当时因营养不良死人很多,我的小学第一任老师——祝老师——一个没结婚的大姑娘,就是长期吃不饱然后突然吃了一顿豆面卷子,造成肠梗阻死亡。我因为长期吃不到粮食,在一个端午节,偶然有机会吃到豆饼韭菜馅饺子,感觉鲜美无比,吃了31个差点没撑死!

记得到县城后,二姐送我上文化小学。我当时很弱智,上完第一堂课后上厕所,回来就记不清那个是我的班级了,立马一口气跑回家。还记得我小时候经常是两筒清鼻涕在鼻子下挂着(那时这种情况好像挺多),挂到上唇边就往回抽一抽,实在抽不回去就用袖头左右开弓擦两下。父亲活着的时候给我给外号“四埋汰”。上学第一天,同桌杨杰(后来是我的电大老师,再后来她成了教育局领导)是个漂亮的女孩,当时举手报告老师,提出不和我一桌,理由是“太埋汰!”当时我不知好歹,也跟着同学们傻笑!


后来三姐出嫁、二哥下乡,我和母亲则继续由二姐夫供养。二姐夫人好心好脾气好,每月开工资后骑着自行车,把我们母子的生活费20元钱送到我家。妈妈就带着我,先到粮店把每月的米买回来,剩下的钱再仔细掂量着安排其他用度。

妈妈尽可能的找一点收入,家里养猪养鸡,秋天到野地里拾荒,外面干过糊火柴盒、纳鞋底、建筑小工、卖冰棍等很多活儿,腰很早就累弯了,为的是能挣到一点钱就不要或少要二姐夫的钱。

我也很早就承担了生活的沉重。进城后六岁就开始了捡煤核儿、搂树叶、采猪食菜等活儿。后来看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中捡煤核的三毛,与我童年的经
历非常相似。着年龄的增长,干的活也越来越多,夏天开始“打柴禾”、采猪食菜,秋天开始“搂柴禾”、扒炕抹墙。当时吃水是轳辘把摇上打水的水井,我很小的时候是和母亲两人抬水,大约十一二岁时我就开始试着挑水,先是挑两个半桶,后来逐步挑满桶。冬天的井沿冰冻成山,打水非常危险,总是母亲和我一起,艰难并且小心翼翼地把水从井时打出,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滑到井里或者被迅速下坠的“轳辘把”打着。我干活是很下力的,曾经有一年秋天因为搂的柴太多又顶风往回挑,累得吐血!


困苦的生活也并非没有快乐的时光。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但心态则相对简单。孩子们上学也没有现在这么沉重。特别是冬天,家务活少了,寒假里有很多大块的玩乐空间。我当时会玩很多游戏,朴克、军棋、象棋、跳棋等自不必说,户外活动就有抠碴、刮杠、扇PIA机、打跑球、打冲锋仗、打雪仗等很多玩法,每天都玩得不亦乐乎!由于大哥、三姐和二哥的引领,我从识字起就不断跟着哥哥姐姐看“小人书”和一些“大书”,让我早早对书中的世界着迷,读书也成为我一生的爱好。

从小学一年到四年级,我因为年龄小又埋汰,一直是班里没人注意的“丑小鸭”。到了小学五年级开作文课,我因为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在班级读,在同学中的地位开始逐步走高。到六年级要毕业时,我还有机会选为学生代表在一次全校大会上发言。小学毕业时最后一次全班选举3名三好学生,我以得票第三位当选。——这是我小学生涯中唯一一次当“三好学生”!

如果没有后来的文革,我可能在读书的路上走得很顺。但1966年上半年,国家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我当年7月份小学毕业,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也宣布我继续学业的道路戛然而止。

所以,我的“第一学历”也是终生接受过的正规学校教育,就是小学。


三、我的文革

小学毕业还来不及上中学,文革的浪潮已经席卷全国。工厂停工,学校停课,社会一片“造反有理”的喧嚣。当时初中以上的学生成了“红卫兵”,开展全国大串联。我们这批小学毕业生则比较尴尬——因为年龄小只能算“红小兵”,大串连没份,“造反”也不太够“资格”。很羡慕比我大的中学生们可以不花钱全国“大串连”,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很想也参加轰轰烈烈的“造反”团队,但没人要我们。

但我也不甘寂寞,和同学田连成(后来他的命运很悲惨,得了神经病,犯病时还砸碎了我借他玩的小提琴!)两个人组成一个“红宇宙兵团”,站在当时的“红总”一边(另一派是“三司”),我们两个人出版了一个“烽火战报”,整个编、刻(刻钢板腊纸)、油印都是以我为主完成。先后“出版”了十几期,从蒙古族作家玛拉芯夫的小说《草原烽火》的封面取了“烽火”两字,从毛主席手迹中选了“战报”两字,刻成橡胶印章手工印报头,每一期还都像模像样的有政论、有消息、有漫画等。也许冥冥之中暗示了我将来要从事“编辑”工作。现在想想我在十二岁的时候能编出这样一份“小报”,虽然内容于世无补,作用也相当于小孩子跟着起哄,但从全面的编辑统筹能力方面看还是令人惊奇的!

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运动的看客。没有学业的日子里,打柴禾、采猪食菜等家务干得更多。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全国掀起学游泳的高潮。我也在这个高潮中,在北门外丰乐水库学会游泳。

1968年,运动的狂热开始降温。学校“复课闹革命”,我始进入县一中上学。当时学校是军事化管理,我的班为“三连四排”。很少正常上课,主要是进行“军训”和“学工学农”,有限的上课讲了一点毛主席诗词之类。当时我也因能写点文章,成为学校的校刊《五七战报》的通讯员。闲来无事,又学习了拉二胡、笛子等乐器,并且成为校文艺宣传队的大提琴手。很快1969年夏初中毕业了,当时可以选择上高中,但由于太需要我挣钱养家了,加之当时的学校也看不出继续上学真能学到什么,于是选择了毕业找工作。

当时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但我因为属于家里的“唯一劳力”,符合留城条件没有下乡。

毕业后等待分配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干了很多临时工作。在县北门外的屠宰厂扛过猪肉拌子,在苗圃拔过一人多高的树苗,在瓦厂挖过土方,在生产资料站抬过大木头。每干一天工钱是一元七角四分,这笔钱当时对我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尽管对于刚刚十六岁的我,干这些活都很吃力,但一想到我能挣钱养家就特别来劲。其中抬大木头时,我又一次被压吐了血。但那时的人“皮实”,并没太害怕,也没太当回事。每次把挣到的钱交到妈妈手中的时候,我都特别自豪。

当时年轻,精力也旺盛,闲暇时间还给亲朋好友们刻了一百多个图章。读书仍然是经常坚持的习惯,这一阶段读了大量当时能够找到各类书,读的最多的还是建国初期的一些长篇和苏联小说。


四、学徒生涯

1970年10月9日,是我终生记得很牢的一个日子——这一天我被分配到县农具厂,成为一名集体企业的学徒工!

当时我们一批进厂50名青工,有点门道的找找人分个好工种。我家上下没人,只能听命由天,于是不出意外地分到最艰苦的翻砂车间。那是一种“人间炼狱”的生涯。空旷的车间里,满眼一片黑色——黑色的砂堆,黑色的砂箱,黑色的铅粉,以至在黑砂和铅粉中劳碌的黑色的脸……打砂模是一种拼体力的活儿,开炉浇铸更是一种超级劳累并且危险的活儿。为了缓解干活中的苦脏累和单调,休息的时候工人们非常喜欢讲黄段子,也非常喜欢开粗俗露骨的玩笑。我后来看到一篇小说《黑砂》,里面的人物热衷于“四大黑”“四大红”等“黄文化”,简直写的就是我当年的生活。活儿累吃得也多,记得当时我曾经创造了有生以来吃饭的最早记录——一次吃了5个杠子面馒头(西街浆计馆的二两一个四楞的大馒头)、12个粘豆包,还了三大碗“甩袖汤”。

我的体力在同龄人中不行,于是干活总是拖后。但我有耐力,为了生存只能咬牙挺住,也赢得了“硬干”的好名声。我看过很多杂七杂八的书,于是能够在众人缺“黄段子”的时候,讲些民间故事和小说里的“半黄不黄”的段子,也让工友们开心一乐。

学徒三年,第一年工资18元,第二年20元,第三年好像是23元,出徒后是37.4元。挣得虽然不多但足够养活母亲和我,虽然累些苦些心情很好。

期间,也曾有过不成功的初恋和几次不成功的相亲。原因大多是看不好我的家和我。客观想一想,我的家和我本人,当时真的是没有一点竞争力。

1974年,我时来运转了!这一年的春天,经亲属介绍我和管秀云(也就是我的老伴儿)订婚。她当时是国营企业的工人,我是集体企业的工人,能娶到她我是非常满意的。按我母亲的话说:我老伴“旺夫”——确实,从和她订婚起,我就越来越顺,步步走高。

我是个“慢热”的人,到厂第四年,我的“内秀”也逐渐被厂领导所发现。1974年下半年,我被调到厂部当“露天仓库保管员”,并且承担厂部写写画画的一些文秘任务。1975年入党。同年冬,到我们厂“蹲点”的二轻局工作组组长、分管人事的局党委副书记又“发现”了我,把我调到县二轻局以干代工——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我的学徒生涯和工厂生活,就这样光荣地结束了,走向人生的新的层次。



五、官场浮沉

到二轻局,先是在乡镇企业股,跑乡镇,写了几个乡镇企业的调研材料。之后,很快改做计财股的统计。在统计岗位大约做了两年,成绩还不错,在全嫩江地区二轻系统十二个县中排第二名。

1978年,我被抽调到“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驻三道镇公社富业大队四小队。在这一年蹲点工作中,我因为暗中默许这个队不按上面的统一命令种庄稼,以及公开批评了村里的一个“村霸”,赢得了村民的好感,所以我在村里的人缘很好,吃“百家饭”的伙食也非常好。同时,也因为我按上级要求给村民“讲形势”时,表现了一定的演讲才能,得到了当时带队的局领导的赏识,间接确定了我下一步的工作走向。

这一年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我的宝贝儿子在八月份出生,我也在提前请假并且再没回农村。




年底,局党委决定任命我为局共青团团委书记。当时,共青团工作很红火,我们这个团委下属26个企业支部、500多团员,团委书记对于刚刚24岁的我,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毕竟,我没有领导别人的经历。刚刚开始做这个书记时,话都不会说,常常急得满头大汗。渐渐的适应了新的角色,也开始装模作样的听汇报做指示。我是一个好琢磨事的人,那一年,我安排了篮球赛、智力竞赛、诗歌朗诵会、联欢会等十项活动,年底在团县委的评比中,我的团委被评为全县三个“标兵团委”之一。

1980年成立大团委,取消各局团委,我被局里任命为党委秘书。在当时“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年代,重要的事情都是党委会研究,因此我这个位置,对于局里最年轻的我来说也是非常显眼的。

1982年,我被任命为局秘书股股长,负责全局政务协调和机关事务工作。写材料是我的强项,但管理机关事务对我来说很陌生。当时机关七股一办近四十人,机关事务非常难办。硬着头皮做了一年多,效果还不错。

1984年,我又遇到贵人,很欣赏我的新任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在我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运作县组织部门提拔我为局党委副书记,进入了在小县城令人羡慕的局级领导干部系列。

期间,我的文学梦燃起,每天晚上坚持业余写作,写了很多小说但大多无疾而终,只有一篇短篇发表在《黑龙江青年》上。议论文字收获较大,在当时的《嫩江日报》上先后发表几十篇。也有一篇工作研究二轻工业体制的论文在全县获奖,并在影剧院大会上公开宣讲。开始大量购买和阅读改革开放后新出版的世界名著特别是短篇小说。

1982年电大开办,给了我圆大学梦的机会。在电大业余学习三年,每天晚上到电大听录音课,再回家复习做作业,很苦很累。那时人很认真,还不习惯打小抄,记得第一学期考试,题特别难,第一天考完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直想呕吐。但成绩发表后还不错,排在第二名,
也因此成为班里的学习委员。这三年电大,让我完整的学习了中文大专课程,为我后来做文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让我与很多同学结下深厚友谊,影响了我的后半生。

1987年,因二轻局前后任主要领导之间的矛盾波及了我,我被调出了二轻局,到县统计局城市抽样调查队当队长。在城调队一年多,我干得也不错,成为黑龙江省52个县级点中的标兵。为此,获县政府”模范工作者“称号。同年还有一件事,就是我的小女儿降生——想要个女儿就来了个女儿,心情也特别好!

1988年底,我因为上武汉印刷统计资料,归程中顺便到山东东营看望我的电大同学。东营同学们热情接待了我,并且帮我联系单位让我到东营来。学兄柏林把我介绍给市史志办老主任,老主任与我谈话并考核初步同意要我。带着这样一份承诺我回到老家。翌年四月,商调函来到拜泉,我再次来到东营等待商调。四十多天后,一切顺利,1989年5月报到上班,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六、史官生涯

选择从事历史编辑工作,偶然中也有必然。偶然的成分是,当时东营对东北人调入已经刹车,难得有单位要人,我又没有太多本钱,没有多大选择空间;必然的成分是,十几年在官场的浮沉,使我对险恶的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加之我长期读文学作品,性格里感性的东西太多,很不适合当官,早就有做点实在的业务工作的愿望,而编写历史又是我向往的一项文人的事业。就这样,我从一个“万金油”式的小官,转变成从头做起的无品史官。

没做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文字还行,但真的做起史志编辑,发现很多事还要从头做起。自己写文章和给别人改文章不是一股劲,况且,历史编辑还很很多特殊的要求。

那是一段痛苦的磨合期:好不容易奋斗来的级别没了,职称也没有,新的工作也不熟悉,当然更谈不上成就;老婆工作落实不了,家里母亲、老婆和两个孩子靠我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可谓内外交困。为了生活,老婆做过零工,摆过地摊做小买卖(我业余时间也帮助摆摊)。这个时期,我性格中的韧和忍,让我坚强,让我挺住。

1991年,老主任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我独立编写一本东营乡土风情的书《黄河口风物》。我知道这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很大的挑战。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为了这本书大量的占有消化资料,遍访本地相关题目的高手,夜以继日的精心编纂,终于拿出了比较像样的书稿。1992年该书经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东营市史志办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书,也是东营市史志办在全市范围内获得广泛好评的书。通过编这本书,我对东营市情有了较深的理解,也为后来主编《东营市志》奠定了基础。这本书的出版,也化解了我心头郁结的阴霾——我可以没有官职没有职称,但不能没有存在价值!不能没有尊严!

1992年,我也终于晋升中级职称,同时解决了职务级别。1993年,老婆的工作也终于有了理想的结果,调入市府办第二幼儿园。

但这一年,我亲爱的母亲永远离我远行了!

1994年,我调到较大的“七零型”住宅,家庭生活全面改观,但我的母亲却享受不到这一切了。

1993年,为推出首部《东营年鉴》做了主要编辑业务。1996-1999年,担任首部《东营市志》主编。该志后获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业余写作也较为勤奋,先后为《东营日报》写过多篇评论文字,在《黄河口文学》发表散文多篇,在《大众日报》发表过影视评论,在《中国地方志》《年鉴信息与研究》等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1999年和2005年,先后晋升副高和正高职称。我的业务能力逐渐得到省史志办的注意,成为省史志办专家组成员。

2001年,儿子大学毕业,赶上了市属中学招考的机遇,笔试第二,面试第二,总分第一,考上市实验中学教师,一下子解决了我的一块心病。这一年又赶上市政府为职工分房,儿子的房子也同时解决,真是双喜临门!

2003年,老伴儿五十岁退休了。


2005年,儿子结婚了!次年,我的大孙子金麦来了,为全家带来更多的欢乐!


2007年,送女儿到韩国留学。期望尽可能的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平台,能飞得更高当然更好,不能飞得更高做为家长也不留遗憾了。这一年,为了孙子,购置了汽车。

2008年夏,全家自驾环游山东半岛。





2009年,我设计并主并担任点评人的“点评优秀志书活动”大获成功。次年在全省史志系统开始了“学习优秀志书”活动,我担任了在省电视台演播大厅总决赛的点评专家,对进入决赛的19名选手进行了现场点评,反响热烈。同年,在我的要求下实现了内退,单位返聘,实现了人生转折的“软着陆”。




2010年,女儿毕业回国,由“海龟”变成了“海带”,开始了加入一系列“考证大军”。一年多的时间,先后考了汽车驾照、三级食品营养师证书、普通话考级证、幼儿教师资格证,又参加了多场幼儿教师招聘,终于在2012年春考上了理想的公办幼儿园教师工作。

——我真的很感谢这个时代,如果不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向社会招考,单靠“拼爹”,我的两个孩子肯定很难进入体制内。我也很感谢两个孩子,虽然没有出类拔萃,但能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让我欣慰和自豪!

2011年,我编写了记载东营市救助援建汶川特大地震的《东营——汶川》。2012年,完成《百年沧桑》大型画册的编辑。2013年,完成了继《东营市志》后又一展示市情的重量级著作——《东营图志》的编纂。作为省史家组的成员,近年来先后参加了省内几十部志书的审稿工作。

2013年春,女儿完婚,我的又一人生重大任务也圆满完成!





内退以后,为了填补生活空间,我开始参加老年大学的正规国标舞和拉丁舞学习,成为老年大学金秋艺术团里交谊舞的骨干。在这个新的团体里,不仅锻炼了身体、活跃了精神,也结识了一批富有活力的老年朋友。



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对我厚爱有加,给我一个人在离我家很近的地方租了一间办公室。我上下班的时间自由,工作任务也比较有弹性。有事做又不太沉重,是我喜欢的一种工作和生活状态。

不知不觉六十岁了。年轻时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欠帐很多。这几年比较注意健康的生活和保健,大哥又在这方面给了很好的榜样。



2014年春节,二姐的女儿一家四口来东营。当年二姐养活了我十年,如今我资助生活困难的二姐的女儿一家已经十多年,今年孩子们来了我又给了一个大红包!图为春节期间与外甥女一家四口在市雪莲大剧院合影。


很享受现在规律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不再期望轰轰烈烈大红大紫,只希望自己和全家人身体健康,快快乐乐每一天!

(另:因为本人不喜欢网上一些客套,一般不与人聊天,也很少给网友发祝贺等,接到一些网友的生日祝贺,没有一一回复致谢,在这里一并感谢!






文章评论

玲子

再看美文![em]e195[/em] 慢慢品!

赛飞

[em]e179[/em] [em]e163[/em]太感慨了

玲子

少年的苦难磨砺是你人生的最大财富!你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坚强向前迈进,才有了后来的幸福生活!同意你所说“我真的很感谢这个时代,如果不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向社会招考,单靠“拼爹”,我的两个孩子肯定很难进入体制内。我也很感谢两个孩子,虽然没有出类拔萃,但能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让我欣慰和自豪!”-----确实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我深有体会!相信退休后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享受天伦之乐!向你学习!

无香

看老师的文章除了震撼就是敬重!真的是不平凡的六十年,您活得认真精彩!也提前祝老师生日快乐!!健康平安!!全家幸福久长!

泉林游客

提前祝寿叫“暖寿”啦,祝老牛津寿比南山,洪福齐天!

樱花一现

前两天看到李叔生日提示,就期待文章的出现,[em]e113[/em]真的等到了。看后,又再次了解了您的生活,不容易的事情太多,苦日子也很多,但是觉得收获是好的,真的挺羡慕小菲兄妹俩,靠自己解决同龄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巧合和偶然,这是付出的收获。以后越来会越好[em]e179[/em]

沧海一粟

苦辣酸甜咸的人生,也是历练丰满后精彩的人生,沧海特佩服您的坚韧执着豁达善良![em]e183[/em]

君子夫人

祝您生日快乐!正如我们的父辈所说,年轻吃苦受累不算苦,晚年幸福快乐就是福。祝您幸福永远……

&云风雨雪&

退休了,健康长寿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荞麦粒儿

我总认为老牛同志的人生履历绝对不 同凡响,果不其然!这些苦难的经历也成就了你这饱满丰盛的人生.二姐夫真是难得的好人,而你感恩的行为也同样感人至深.向老牛同志致敬,祝老牛同志革命的青春永不衰落.

荞麦粒儿

人是昙花一现的动物,让我们生命的过程怎么活得更有意义,怎么能更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让我们都尽力做好,做个好人!老牛,你就是一个好人.

荞麦粒儿

读你的字造作不浮夸,字字句句都发自内心.在你为友何其幸运.

绿色的风

感慨老牛津艰苦的童年,敬佩刻苦奋斗的少年,也为老牛津事业有成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