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空间欣赏.
个人日记
《黑色的光亮》
一
诸子百家中,有两个“子”,我有点躲避。
第一个是庄子。我是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他的,当时我正遭受家破人亡、衣食无着的大灾难,不知如何生活下去。一个同学悄悄告诉我,他父亲九年前(也就是一九五七年)遭灾时要全家读庄子。这个暗示让我进入了一个惊人的阅读过程。我渐渐懂了,面对灾难,不能用灾难语法。另有一种语法,直通精神自由的诗化境界。由此开始,我的生命状态不再一样,每次读庄子的《秋水》、《逍遥游》、《齐物论》、《天下》等篇章,就像在看一张张与我有关的心电图。对于这样一个过于亲近的先哲,我难于进行冷静、公正的评述,因此只能有所躲避。
第二个是韩非子,或者说是法家。躲避它的理由不是过于亲近,而是过于熟识。权、术、势,从过去到现在都紧紧地包裹着中国社会。本来它也是有大气象的,冷峻地塑造了一个大国的基本管治格局。但是,越到后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制胜权谋,渗透到从朝廷到乡邑的一切社会结构之中,渗透到很多中国人的思维之内。直到今天,不管是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还是听讲座、逛书店,永远是权术、谋略,谋略、权术,一片恣肆汪洋。以至很多外国人误以为,这就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主干。对于这样一种越来越盛的风气,怎么能不有所躲避呢?
(未完)
《香港答问》
时间:2007年7月22日上午
地点:香港大会堂
主持人:丘立本、曾静漪
所谓“君子”与“小人”,其实是两个有着多种含意的概念。最早是指等级,后来又指品级。什么叫“君子”?正如“天子”就是“天之子”,“公子”就是“公之子”,“君子”其实就是“君之子”。君,可以是国君,也可以是家君。按照宗法制度,只有嫡子,甚至只有嫡长子,才能成为“君”。君的儿子就是“君子”。“君”和“君子”(君之子)属于“嫡传”,因此也叫“嫡系”,又叫“大宗”。不是“嫡系”的,就叫“小宗”。“大宗”为君,其子为“君子”;“小宗”为臣,其人为“小人”。所以,小人不是坏人,只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小宗之人”。这是等级。
但是,等级的概念慢慢就变成品级了。为什么呢?因为“君之子”作为嫡系,所受的教育要比“小宗之人”好,要求也严,占有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多。这样一来,“君子”的修养就越来越高,以至于与“小人”差别越来越大。这里说的“修养”,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修养,即“品格”;二是审美修养,即“品位”。品位和品格都是“品”,所以“君子”与“小人”,就不但意味着等级,也意味着品级。再到后来,等级的意义逐渐被人们淡忘,就只剩下品级的意义了。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君子”、“小人”。也就是说,君子出身高贵,品格高尚,品位高雅,小人则相反。不过,在中国人的一般概念中,修养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君子”道德修养好,品级高,受人尊敬;“小人”道德修养差,品级低,遭人鄙视。久而久之,“小人”便成了骂人的话,没人愿意被称作“小人”。
问题是,“小人”并不等于“恶人”,“君子”也并不等于“圣人”。圣人是最好的,恶人是最坏的。圣人与恶人是极少数,君子与小人处于二者之间,是大多数。其中,小人的数量又比君子多。他们的区别,只在于品格和品位的高低。君子自律,对自己要求高、严(曾静漪插话:君子慎独)。对,慎独。君子即便一个人独处,也会恪守道德。小人在没人监督的时候,就可能做一点在别人、社会看来“不那么道德”的事(丘立本、于丹同时问:比方说)。比方说看点儿童不宜的东西等等。这些事,只要不危害和影响他人,也没什么关系。所以我认为,现代社会和法治社会应有“小人”的一席之地,应该有他们的生存空间。在我看来,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君子能够独善其身,小人也能自得其乐”(热烈鼓掌)!
(未完)
《皮皮鲁作文讲堂贝塔班30个孩子眼中的蒋小涵》
2007年5月27日,蒋小涵来到皮皮鲁作文讲堂和孩子们零距离接触。2007年8期《皮皮鲁》是“蒋小涵特辑”,刊登“皮皮鲁作文讲堂30个孩子眼中的蒋小涵”。
皮皮鲁作文讲堂贝塔班30个孩子眼中的蒋小涵
北京七一小学 蒋小东
今天我和往常一样,来到皮皮鲁作文讲堂上课,但是我的心情却和往常不一样,因为郑渊洁先生说今天要请来一位特别的人,而且是我们喜欢的,我很想知道她是谁,可郑老师却说什么也不告诉我,我想应该是一位帅帅的大哥哥,可是一进教室看到黑板上写的字,我却大吃一惊,八个大字整齐的排在黑板上:“同学眼中的蒋小涵”,那不就是大名鼎鼎的主持人吗!怎么会出现在我们作文班上呢!就在这时一位美丽的大姐姐走了进来。我们两个居然是一个家族的,都姓蒋!经过了一个小时的交谈,我们知道赞美的力量是很大的,我真希望我的家长多表扬表扬我,不要老是拿我和别人比,我希望我和蒋小涵一样放松,毕竟我们是一家的嘛,总而言之,在我眼中的蒋小涵是最好的!
北京法国学校 於梨亚 (中国比利时混血儿)
她叫蒋小涵。她的头发短短的。她爱唱歌,她的嗓门很大。我比较喜欢蒋小涵,因为她是一位美丽的姐姐。
北京芳草地小学 杨昊千
我今天见到一位漂亮的姐姐,她和郑渊洁老师一起讲课,他们一起讲了很多很多,他们讲的所有的人都笑了起来,我也笑了。我觉的她很好,因为她让所有的人都笑了。
北京景山小学 戴茜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蒋小涵,不,是第一次现场见到蒋小涵!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长的很漂亮!我有点奇怪,因为她说话声音也非常好听,可她并没有用丹田说话,所以我为这件事感到非常非常奇怪!
她有一头长长又美丽的头发,真的很美丽。她穿的也很时尚。
我觉得她很厉害,因为她八岁就出名了!
我印象中的她就是又漂亮又厉害,我很喜欢蒋小涵!
(未完)
《宦海无风三尺浪》
古今中外的官场都通行一个整人办法,叫做“搞臭法”。“搞臭法”最古老的手段是利用桃色事件整人,克林顿的“拉链门”应是当世经典;再就是利用经济事件如贪污腐败案整人,这类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比较先进的办法就是利用其他违法违宪案件整人,水门事件堪称典范。也许还有其他高招,懒得去搜索枯肠。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津津乐道的是桃色事件。桃色事件太具有传播元素了。
用桃色事件这个古老办法整人简单易行,因而沿用至今,屡见不鲜。叶利钦即将离任那年,俄罗斯最高检察官斯库拉托夫因为竭力打击官场腐败和经济犯罪,触动了别列佐夫斯基、丘拜斯等大财佬的利益。某种意义上讲,斯库拉托夫同财佬们的矛盾就等于同叶利钦的矛盾。叶利钦是这个集团的代言人。于是某个深夜,一家电视台播出了一段录像带:一个男子和两个妓女在床上颠鸾倒凤,翻云覆雨。电视台并没有点明这个男子的身份,但俄罗斯民众却发现此人就是令他们敬重的总检察官斯库拉托夫。这位最高检察官翻身下马,黯然淡出政坛。
“搞臭法”不论利用什么题材,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真题材,一是假题材。真题材亦有两种情况:一是主人公主动犯事儿,一是主人公误入陷阱。而无论题材真假,蓄意整人总是不厚道的,甚至是用心险恶的。而编造证据去搞臭别人,其行径更是无耻透顶了。
(未完)
文章评论
海沙
[em]e100[/em][em]e160[/em][em]e179[/em][em]e181[/em][em]e18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