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分享】汉服常见形制介绍及基本结构图解

逸霛漢韻


 
  图片

裋褐(裋打):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总结说来,裋褐就是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裤的男装,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裋褐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裋褐在小说、戏曲中称裋打。
 


未命名.jpg


朱子深衣:深衣是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朱子深衣是指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衣领以交领为主,也有方领,直领。深衣按照《礼记 深衣》的规定裁剪要求很严格,上衣四幅布代表一年四季,下裳十二幅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衣袖圆袂代表天道圆融,方领代表地道方正,体现了华夏文化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思想。
 


未命名.jpg



直裰(道袍):直裰又称道袍,但不是专指道士所着的服饰,一般文人、士也皆着此服。直裰是长衣而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所以称之为直裰,也有说长衣而下面无襕的叫做直裰。其形制是交领,有同色衣缘,也有用异色布为缘者,袖有琵琶袖,也有直袖,两侧开叉至腋下,内有暗摆。


未命名.jpg



襴衫:宋、明两代,举人、贡、监生员穿学子衣,又称蓝衫。形制为圆领或直领,通裁,膝部有接缝,表示不忘古制(上古衣着上衣下裳[裙子]),衣缘为黑色。
 


未命名.jpg



大袄(长袄):明代妇女的正式服装,形制类似男子道袍(但无摆),也有说为宋代褙子发展而来。领为交领,也有圆领、方领、立领。大袄下摆比道袍要短,内着长裙。



未命名.jpg



早期汉服上衣多称,魏晋以后多用,唐以后则逐渐代替一字。袄裙襦裙的不同时期的称呼,它们都是指上衣下裙的打扮,并不特指明代襦裙。
 


未命名.jpg



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唐 ,盛行于宋、元 ,在明代被称为披风。以直领为主,也有圆领、方领、立领。


(注:关于明代立领袄裙、褙子、长袄等的问题争议颇大,焦点主要是立领与满清时期的各种服饰非常相似。但据此将立领等同于旗袍我认为无疑是欠妥的,因为毫无疑问立领出现的年代比满族和后金要早,建州女真的服饰也是没有立领的,而是以偏襟无领和小翻领为主。但我们也要看到剃发易服禁止了交领、直领、圆领,但却没有禁止立领,可见立领即使在当时也不被认为是汉族服饰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款式,从维系华夏道统这一汉服复兴的基本依据来看立领不是关键,而且因为现在其与旗袍容易产生混淆(尽管明代立领与清代立领存在一些差别),所以个人认为不宜作为汉服的主要款式复兴。)
38c342f0de95ccd07831aa27.jpg




未命名.jpg



曲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深衣制款式,这种服饰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曲线状前后下摆)。
 


未命名.jpg



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
从马王堆等出土文物和一些历史资料的情况来看似乎两汉及先秦的深衣有相当多并未遵照礼制的规定采用上四下十二的裁减,这可能是一种简化。
 


未命名.jpg



此类服饰是流行于隋唐至五代的一类女装(实际也有男装),由于缺少实物支持其裁减、穿着一直是个谜。现在一般将其归为襦裙类,称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未命名.jpg









对于汉服的改良问题,我个人是偏向不改少改的。但由于汉服的复兴是个复杂而长远的问题,我想在目前缺少统一认识的情况下,不如大家分头发展,各自站稳脚跟,以求最终实现汉服推广的共同发展。以下分类概念是网上同袍默认的:
“传统汉服”(或称“考据汉服”)——严格按照文物和古制裁减制作的汉服,即使有改良也是非常细微的;
“改良汉服”(或称“现代汉服”)——参考仕女图或古装剧制作,追求形似和视觉冲击力,但保留了汉服的主要特征如交领右衽,隐扣系带等;
“汉服元素时装”(或称“汉式时装”)——使用汉服元素来“改造”时装,希望能带动时尚和流行,同时便于平时穿着而不至于太惹眼”。





汉服基本结构图解(图+文)

 


三张图参考了汉服三大分类,并各选择一款汉服作为代表,进行结构部位分析。
深衣制:直裾。参照马王堆直裾所绘。衣身纹样参照乘云绣纹样绘成。
 

 

 


衣裳制:襦裙。
此套服装配色及形态基本参照甘肃武威磨咀子M48出土实物进行。此墓出土衣物风化严重,部分在揭取过程中就已损坏,只留下了为数不多的线图。所以服装的内部结构处理参考了马王堆及其他汉代服饰文物。(小将吧主曾在微博发布过此襦裙的复原)
 
 

通裁制:大袖衫 参考了南宋德安周氏墓的大袖形制,以及宋宣祖后画像的配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