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明德的秋天

 
      今日是8月8日,立秋节气,这标志着乙未年秋天的开始。
      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进入初秋我们如何养生?如何照顾我们的身体呢?

一、秋季主收

      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昨天是立秋,标志着已经进入秋季,从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所以大家秋季养生就注意一个字:“收”。

1、四时与情志 
       
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现在已经是立秋了,那么秋天人的情志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秋内应于肺,肺主忧、悲,忧悲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耐受性下降,易生忧悲情绪。秋高气爽,秋天是宜人的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慕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

      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说明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同时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我们也可以在秋高气爽的天气,到郊外去走走,到农村去体会收割的喜悦,还可以爬山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一切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是调解精神的良剂。

2、四时与气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所以秋天就不适合剧烈的运动了,尤其到深秋,再做一些大汗淋漓的运动,反而身体不会健康,因为当你大汗的时候,毛孔都是大开的,人是浸泡在大气之中,秋天的气是肃杀之气,我国古人都是“春季定刑,秋后问斩”,就是遵循春生之气与秋杀之气的原则,锻炼是为了健康,但需要看气的变化而选择何适合的运动与强度。

3、四时与脏腑经络 
        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秋天对应皮肤,秋燥容易使人皮肤枯燥,毛发不荣,我们可以相应的喝一些白色的,如煮白梨、银耳、百合汤等,润肺护肤。

4、四时与发病 
       
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例如,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掌握和了解四季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疾病的流行情况,对防病保健是有一定价值的。



 二、立秋注意

  1、8月8日凌晨4时1分,立秋节气到,意味着夏季结束,秋季开始;
       2、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意思是,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就还要热上一阵;
      3、年属“早立秋”,暑去凉来,天气可能会明显转凉。

  8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从“长”的状态转向“收”的状态。应保证阴精内蓄,不随阳气外耗。情绪宜安宁清静,收敛神气,动作宜平缓温和,勿汗出淋漓,周身微热,汗出即止。

  立秋时节天气多变,冷暖交替,尤其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更能引发情绪变化,极易诱发消沉的心绪,起居调摄,要遵循《黄帝内经》中“秋三月,此谓容平。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三、秋季饮食

  宜补养脾胃,这样做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润燥首选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立秋后空气干燥,人易烦躁不安。这时要多吃一些清心润燥的食物来消除秋燥,莲藕开胃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

 


  莲藕的食用方法“生熟两相宜”。作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凉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红透明,软糯清润,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炖汤,健脾开胃、营养丰富,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滋补养生。

 

补肺首选杏仁

  按中医的理论,时脏对应,秋季属肺。立秋后是养肺、补肺或治疗肺部疾患的最好时节。补肺当季最好的,非杏仁莫属。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两种,甜杏仁滋润补肺功效更强。

 


  《本草纲目》中列举了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对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杏仁最好与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温热时喝;和猪肺一起炖汤,也有滋养缓和之效。当然,当零食吃的烤杏仁也能适当吃一些。甜杏仁和烤过的大杏仁在超市和农贸市场都能买到,苦杏仁一般在中药店出售,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多酸首选葡萄

  “少辛增酸”是中医关于秋季饮食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秋天要多酸,就是要多吃酸的水果。眼下正大量上市的葡萄,正是“酸”的好水果。

  葡萄益气补血、生津止渴、健脾利尿,初秋时多吃还能帮助机体排毒,解内热。红色葡萄可软化血管、活血化淤,心血管病人不妨多吃。


  白葡萄有润肺功效,适合咳嗽、呼吸系统不好的人吃。绿葡萄则偏重清热解毒。紫葡萄富含花青素,可以美容抗衰老。黑葡萄滋阴养肾的功效更为突出。

  葡萄最好整颗吃。葡萄也可以和酒酿、糖桂花等一起熬制酒酿葡萄羹;煮甜粥的时候放一些也不错。另外,自制家酿葡萄酒,也很美味天然。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

  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
 


  立秋后,不妨用山药煮粥,既能增加胃口,还可帮助消化:山药50克,粳米100克。粳米洗净,加山药片,加水,大火烧开后移小火熬至米烂,再放入味精、食盐即成。

  芡实、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

 

忌食生冷食物

  “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尽管立秋后天气尚热,但就太阳能量来说,阳气已开始收敛,阴气慢慢增加,这时吃太多阴寒食物,易损伤脾阳,所以应避免进食西瓜、香瓜等寒凉瓜果。
 

祛湿的药食—香薷饮

  祛湿的药食,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了。

  在我国民间,立秋有吃香薷汤的习俗。香薷饮不仅是立秋的节日饮品,还是足以与湿热之气相抗衡的好汤饮。

 


  香薷饮做法非常简单,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厚朴5克放在锅里,加水滚开后转小火煎煮15分钟,冷却后调入蜂蜜即可。

  香薷饮由厚朴、扁豆和香薷三味药组成。厚朴有下气、燥温、消胀之功,扁豆为滋养药,常有健脾化温、清热解毒的功效。由这三味药配成香薷汤,是一张最佳的夏月卫阳要方。

 

  如果在立秋后,天气依然湿热的话,可为自己、家人和朋友送一杯香薷饮,让古老的滋味化解的“秋老虎”之苦。

食疗粥:陈皮粥

  陈皮粥:陈皮20克,粳米100克。

 


  将陈皮研末。粳米淘洗干净。锅中加入清水,粳米用旺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约15分钟,再放入陈皮,略煮即成。本品特点芳香适口,理气健脾除湿。
 

养生茶:君子茶

 



  藿香5克,佩兰5克,冲入开水泡10分钟,本品芳香清透,既能疏散体表湿邪,又有化湿和中,开胃健脾的作用。

 

穴位按摩,养护脾胃

  立秋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以健脾和胃,让人胃口大开;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三穴各按100次,不失为肠胃“避暑”的好办法。
 

立秋时艾灸养生推荐
 

  立秋可以多艾灸一下神阙。阴暑,呕吐腹泻、怕冷,也可以隔盐自灸“神阙”。

 


 

  “神阙”,即肚脐,盐灸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

       大道至简,我们不妨先从静坐开始。要是还没有静坐习惯的朋友,试试从立秋开始静坐吧,在每个节气我们多静坐练功夫,效果比平日更好。

来源:网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