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羞花闭月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名作,也是我喜爱的作品之一。三国中的曹操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最近读了本好书,让我对三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此也就请大家来和我解读,分享---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我问曹操的最爱是谁?我的意思是问"曹操最爱的女人是谁"。本以为别人也会这么理解。是的,正常人的逻辑是这样,但是有人告诉我曹操最爱的人是典韦。,

 

 真是个让人意外的答案!在我没有来得及把嘴巴合上的时候,回答我的人,仿佛己经明白我的另一层意思。他说,如果说曹操还曾经有过心仪而没得到手的女人,那应该就是袁绍的儿媳甄氏。不过,三国是个男人的世界,女人根本无足轻重。

 

    那么,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诗经》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曹操的《短歌行》里成了对贤才的思慕。

 

 三国乱世,那是阳光灼烈的世界,最好每个人都拥有沙漠里寻找水源生存般的决裂和义无返顾。那个时代没有空地让女人的碧草春心孜孜蔓延。

 

    最早在《诗经》里,有一个多情的女人在城阙等候着情人。她望眼欲穿,就是不见情人的踪影。她着急地来回走动,不但埋怨情人不赴约会,更埋怨他连音信也不曾传递。

 她唱着

 青青子衿,悠悠表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令。一日不见,如三月台。

       你衣服纯青的士子啊,你的身影深深索绕在我心扉。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你佩玉纯青的士子呀,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你,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就不来看我?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守候在城阙上,我一天不见你,就像过了三个月那么漫长。后来《短歌行》里,曹操也在忧虑,他高唱着一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我们生命的曲线如此蜿蜒曲折,看不到尽头。可是,有时候,发现我们身边的事物,一树唐朝的花,一座宋朝的楼,一口明朝的钟,一把清朝的椅子,一坛酒,只是五十年前埋下去的酒,如果它们愿意,都可以获得比我们更久远的存在。站在城市的广场中间,看见日头缓缓落下,来来去去的人消失了,那扇门关闭了,我们又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似的。

 

 曹操是个绝对聪明的人,他本身就像赤壁大火一样兴兴头头。感慨归感慨,他绝不是为了伤春悲秋而活的人。接着, 这个男人就在《短歌行》里毫不掩饰地表现了自己求贤若渴,以期建功立业的万丈雄心。他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里的"青青子衿"二句直用《子衿》的原句,一字不变,意喻却变得深远。连境界也由最初的男女之爱变得广博高远。

 

 不得不承认曹操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在这里引用这首诗,并且强调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除了在政治上有明确的用意,在艺术上也有其非高妙的地方。这个人能以文才笼络 "建安七子,当然不容小觑。

 

    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心里对"贤才"的思念,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他用一种委婉含蓄的方法来提醒那些"贤才,我纵然求才若渴,然而事实上天下之大,我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你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我的求贤之思何时可以实现?缺少贤才的忧虑常常会让我忧伤,像流年一样不可断绝。下面他还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描写宾主欢宴的句子:"呦呦鹿鸟,食野之苹。"曹操用这些古诗句,成功地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探细,阐释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达到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后来的后来,我们一直引用他的话,表达人们对情人的思念和忠贞。然而当时的曹操,他的"但为君故",为的是天下轰之不尽的贤才,他的沉吟,亦是在思考如何招揽贤才,完成自己的皇图霸业。虽然都是在低吟 "青青子怜,悠悠我心,虽然都会感觉到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然而。雄才大略的曹操是绝不会像《诗经》里的郑国女子一样幽怨的。

 

 即使和当时的绝色美人甄宓失之交臂,在情场上被儿子曹丕撬了墙角,他也能够迅速调整好心态,像任何一个不为女色所误的贤明君主一样,全心投人到自己的霸业当中去。诚然,他是喜好女色的男人,却绝对和荒淫无关。

 

 当时有民谣"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三个女人,和三个国家一样鼎足而立。男人胜之以城池,女人胜之以眉目。甄宓的美,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兵不血刃!曹操一生经历过无数女人,曹丕也不是吃素的,可是这两个铁血的男人,却在甄宓的美貌之前软下来。

 

《三国演义》里写到甄宓和曹氏父子的相遇---"时操破冀州,丕父在军中,先领随身军,径投袁绍家,下马拔剑而人。有一将当之日:‘丞相有命,诸人不许人绍府。‘丕叱退,提剑人后堂。见两个妇人相抱而哭,丕向前欲杀之。忽见红光满目,遂按剑而间日,汝何人也?'一妇人告日:。妾乃袁将军之妻刘氏也 ,丕日:此女何人?,刘氏曰:’此次乃男袁熙之妻甄氏也。丕托色此女近前,见披发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遂对刘氏曰 。吾乃曹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忧虑。事后,操教唤出甄氏拜于前。操视之日:。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

 

       请注意,在曹丕进府之前,曹操已经派了兵士守在袁绍府,曹丕可退兵士,才得以进人的。这说明,曹操这个好色之人在官渡之战以前己经久闻甄氏美貌了。一时不慎被儿子先抢去,气得恨不得拔剑欲斩之,是谋臣们多番劝读之后,才肯顺水推舟把甄氏""给儿子的。

 

 甄宓是什么样的女子,在惊怖颤栗之中,披发垢面之际,仍不能遮掩她出尘的气质,绝代的凤华,使人一见而不能自已呢?还险些引起了一场"父子夺妻"的闹剧。

 

 史称,甄皇后有倾城之姿,善结"灵蛇譬"。曹子建写她"翱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暖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合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合若流凤之回雪"远而望之,咬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荚奠出碌波……"(曹植《洛神赋》)

 

曹植的《洛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和宋玉的《神女赋》一起树立了一种女性美的终极典范,在传统文学中影响极大。千百年来,我们对女性审美取向,就没有脱离过二赋的范围。

 

 传说曹植也曾向曹操请求娶甄氏,曹操却为曹丕迎娶了她,错点鸳鸯使二人抱恨终天。甄氏死后,曹植人觐,曹丕看到他,有点侮意,把甄氏的金缕玉带枕赐给了他。曹植行至洛水,恍惚如见甄氏,遂写下了《感甄赋》。后来这个太露骨的名宇被甄宓的儿子魏明帝改为《洛神赋》。

 

    这故事就是李商隐诗中说到的“宓妃留枕魏王才"。乱世桃花逐水流,甄宓在几个男人掌心之中捻转起伏,一生不能自主,后来被谗言所谮,被文帝赐死在邺城。年仅39岁的甑氏,下葬之肘,"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 ,她和曹子建之间注定是一场镜花水月,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的爱情。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一斗。"谢灵运如是说。然而这个被谢公极口称赞的男人,却用他满腹的才气,毕生的思念,为一个不可能属于他的女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在曹操身上厥如的深情,在曹丕身上流失的纯真,在曹植的身上得到了全部的回归。他不会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太纯善,争夺嗣位的途中败给他的兄长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他拥有的深情,是曹丕如何努力也无法获取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他像他的父亲一样沉吟,却永远不会成为他哥哥那样阴蛰的男人。有些人,他们的心田只能耕种一次,一次之后,宁愿荒芜。后来的人,只能眼睁睁看它荒芜死去。

 

 何必可惜?昙花一现的惊艳,要出现一次己经可以。荒芜的本身就是一种保留。因为静默,你永远不会了解它蕴藏了怎样深沉如海的情感。

 

 烟花不会让人懂得,它化做的尘埃是怎样的温暖。它宁可留下二地冰冷的幻象,一地破碎。如果你哀伤,你可以为它悼念,却无法改变它的坚持。

 

《洛神赋》是曹植最动人的作品。姑且不去考证,曹植和甄宓间是不是爱过,父子三人争情夺爱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只是如果,蓬菜文章,建安风骨,没有了甄氏的美貌来映衬,该减却多少风情?

 

       曹植用《洛神赋》告诉我们 爱情是不会死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