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彩云之南赏析

个人日记

 

                                       西风瘦马


     这是一篇顶级的游记。作者:张湘乐,津门柳絮才媛。擅长诗文、词曲、绘画,写意牡丹尤佳,坊间称其“三才”。(与柳永之“三变”是否相关,不得而知)毕业于天津师大历史、中文系。我之同乡、同窗、同行。在校时,戴着一副近视镜,娇小玲珑,沉默寡言,虽穿着朴素,却掩盖不住其文人的气质,同学称其为小乐。

    大学期间,我与湘乐没说过话,毕业后也无联系。最近得知几个同学行止,提及她,我第一反应——“小乐耶?”还是那副深框眼镜,朴素衣裳,娇小玲珑,沉默寡言的形象。

    《行走在彩云之南》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是我读到她的唯一一篇文章。感情之质朴,文辞之华美,文脉之清晰,文气之贯通,爱憎之分明,结构之严谨,构思之巧妙令我汗颜,自愧弗如,无地自容。堂堂须眉竟然不及巾帼之万一!

    我和我的亲朋好友都有过观光旅游的经历,留下的只是慢慢消退的记忆和几张无言的照片。而湘乐老师的游记详细记录了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读之如身临其境。她以如椽大笔将云海、山河收录笔下,又以衣纹小笔将花花草草勾勒得细致入微,且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其大,可包容名山大川,其小,花草虫鱼点染得活灵活现;其高,心怀祖国,兼济天下;其细,用她那女性的温柔、慈祥地温润着大自然的点点滴滴。每到一处都要了解景物的来龙去脉,地理风貌、人文风俗无一挂漏。

    “滇池之忧” 写滇池美景不惜笔墨,极尽铺张;写滇池污染,笔墨浓重,两相对照,令人扼腕!所谓围田瘦身乃违背自然之举,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而殃及子孙!政府斥资治理让人感到希望。描写、记叙、议论相结合感人至深。

     “大理风、花、雪、月”无一字不落实处,令人无限神往。湘乐自谦地和我说,“不是我的文笔好,而是那里风景实在太美了。”我说:“若无神笔,何来仙境?”

    “ 美丽而疯狂的四方街”把“疯狂”写到极致,可见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与“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旖旎的热带风光,迷人的傣家风情”,作者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天堂般的世界,陶公笔下的“桃花源”亦望其项背。

    “大地的雕塑——云阳梯田”作者以不同凡响的视角为读者精心绘制了一副山川美景图。

    “蒙自的美味与臭名”表达了一位有良知的作家愤世嫉俗的高贵素养,令人赞佩。

    “世界自然遗产——石林”更给全文抹上重重的色彩。

    文章不但脉络清晰,更可贵的是其驾驭语言的能力。阅读全文,妙语连珠,丰富而优美的的词汇,喷涌而出,字字珠玑,绝无斧凿之痕,也见其文字功底之深厚。

    令人叫绝的是,其惊人之笔俯仰皆拾,在此仅举一二。在蒙自吃米线“……来吃米线的人络绎不绝。我们选定一家走进去,里面的食客个个象饕餮之徒,抱着个大白碗呼噜呼噜地吃着喝着,全不顾及形象。那个大白碗把我吓了一跳,比小脸盆都大,不能叫碗该叫盆。云璨告诉我们,这里的规矩是只收汤和肉的钱,每人二十元。煮熟的米线盛在一只只小碗里,与各种配菜作料摆满长条大案,随便吃。不一会儿七个大白碗连汤带肉上桌了,我学他们抓起大把薄荷叶、豌豆苗放进滚烫的肉汤里,加一点点辣椒,倒进一碗米线轻轻一搅。顿时大碗里雪白碧绿飘红,鲜香清香与热气辣气一起弥散 。每个人都埋头吃起来,汤鲜肉烂,米线软糯细滑,再嚼上几片酸辣脆甜的腌萝卜,不知不觉一碗米线已滑进肚里,我又给自己加了半碗。碗底的牛肉真多,一片儿又一片儿,我是吃了又吃,吃了又吃,剩下半盆汤才起身……在云南我们吃过三千一桌的酒席,尝过几百元的火锅,但都不如这二十块钱的米线来得酣畅痛快。”

    看,这哪里像“大家闺秀”,“津门才媛”所为?生动、活泼憨态可掬!“不知不觉一碗米线已滑进肚里,我又给自己加了半碗。碗底的牛肉真多,一片儿又一片儿,我是吃了又吃,吃了又吃,剩下半盆汤才起身。”那“滑”字用的何其妙也!“碗底的牛肉真多,一片儿又一片儿,我是吃了又吃,吃了又吃,剩下半盆汤才起身。”惜墨如金的湘乐,在此如此挥霍笔墨——“一片儿又一片儿”,“吃了又吃,吃了又吃”,至此评者不禁口水满腮,拍案大笑。

    在写石林“小象寻母”时,先说“其雕工令人叫绝”,“然而”笔锋一转,“它竟完全是天工地造的”可见作者笔法之狡猾。

    总之,其精妙之处若一一列举恐怕比作者原文还长。别忘了,我是作者的老同学啊,再愚钝也沾点文气吧!行文至此停笔,绝不是“理屈词穷”而是抛砖引玉,留更多时间让朋友们自己品读,若有不当请湘乐老师海涵。

另:原作中有括弧,那是我边读边临时加的批注。

 

付 张湘乐老师原作:

                行走在彩云之南
 
                                          张湘乐

 
应侄辈的再三邀请,我陪病愈康复中的老徐,于20121013日从北京西客站登上列车,颠簸两夜一日,沿途收无数美景入眼,于15日抵达昆明。

                   滇池之忧

长兄如父,最爱护我们的大哥离世已有八年之久,第二天我们即去西山,那里有大哥的墓地。西山风景秀丽,素有睡美人之称。从荣华家阳台上向西南方向遥望,仰卧的睡美人在淡淡的晨霭中轮廓分明,凹凸有致,那秀美的柔发拖向天边。我们沿着西山脚下的快速路直奔寝园。寝园依山而建,林木葱茏,山花摇曳,幽静怡人。大哥的墓在山腰,墓碑肃穆,近旁一棵粗大的杜梨树给遮着阴。向左下方俯瞰是烟波浩渺的滇池,那里曾是大哥最喜爱的垂钓之处,喜静喜水怕热的大哥便于此地安息。我们清除墓旁落叶杂草,一酹碑前,静默哀思。

离开时我们继续拾级而上,站到最高处眺望滇池。 滇池是云南最大的高山湖泊,它的千重波涛、秀逸风姿享誉中外,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目光洒向东方,滇池秋水浩荡、波光闪闪、水天相连。难怪清人孙髯翁为她撰写长联,极尽赞美之词。开首便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多么骄傲,多么有气势。隔水遥望,风景秀丽的海埂从东北方向伸入滇池,看上去又细又长,白色的沙滩给它镶着银边;金马山青葱蓊郁、绵绵茫茫,田畴、村舍隐约散落其间。海埂民族村与西山龙门口之间的缆车,如飞燕般在滇池上空往来穿梭。远望中的滇池看上去那么清丽可人!

归途中顺便看了黄金武警部队驻地中大哥的旧居。驻地依山傍水紧挨滇池。穿过旧居左侧的竹林,我们找到当年大哥垂钓时常蹲坐的湖边大石。一望无际的滇池向着天边伸展开去,一片海天茫茫的样子。十几二十年前,一有空儿大哥常带上两个小孙辈,让他们在岸边、林子里玩耍,自己就坐在大石头边上悠闲地甩竿钓鱼。不知大哥有什么诀窍,鱼儿那么喜欢咬他的钩儿。每次钓来的鱼,都够分给好几家邻居共享。

但是今日站在这里近看滇池之水,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她水色暗绿浑黑,污浊的水泡时不时地从水面上汩汩冒出。目力所及的近岸处,覆盖着大片大片长势旺盛的水葫芦,此外再无其它绿色。这水葫芦漂到哪里长到哪里,繁殖极快而且有一种十分难闻的恶臭。捞起一株,露出的水面似有一层油污,并且让你立即闻到了腥臭味。现在已无人敢在滇池中游泳,更别说吃滇池中的鱼了。

美丽的滇池清清爽爽从远古走来,它本是昆明人的骄傲。但是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滇池就惨遭围海造田,强行瘦身,而今水质更被严重污染,黯然失色。浩浩荡荡的一池清水,仅仅几十年的功夫便成了既不可灌溉,更不可饮用的满池污水。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与暗沉无波的水面漠然相对,水天之间空旷而寂寥,飞鸟亦不愿来光顾。污染的滇池成了昆明人的心头之痛。目前云南及昆明政府治理滇池污染已耗资四十几个亿,但对于号称五百里的滇池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用。真是一朝污染,百年难治啊!然而好消息终于传来了:云南省昆明市日前正式启动了滇池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昆明将投资341亿元,攻坚克难,确保到2015年滇池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衷心祈望滇池重放异彩、重展娇容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荣强与荣华 

  17日上午九点多我们的自驾游启程了。荣强——大哥的长子,干瘦却结实有力,絮叨却心细如发,搞测绘的却车技一流,是我们忠实可靠的司机。平日里荣强喜欢喝点小酒,一说开车便滴酒不沾。开车时端坐于驾驶座上腰板挺直,双手紧握方向盘,双唇紧闭直视前方。任旁人聊得多么热闹,他从不答腔。

去西双版纳时,在哀牢山的深处我们曾走过四个多小时的二级路。那种路只有双向两车道,随着山势盘上盘下忽左忽右,急转弯一个接一个。我们的车一路摇摇晃晃,醉汉般地走着没完没了的字路;车里的人,也醉汉般左摇右晃前俯后仰。天黑前一定要走出这条险路,我们的车提速了,很快赶上前面的一辆大卡车。荣强把车驶上左车道,准备超车。刚要和卡车走成并排时,突然前面拐角处一辆疾驰的轿车,迎面直冲过来。此时我们右侧是疾驰的卡车,左侧是万丈悬崖。我的心骤然紧缩,脑子一片空白。这千钧一发之际,荣强急踩油门急转舵,车头一偏,箭一般朝卡车前的空当射去,紧接着一个右转弯驶过拐角。回望车后,卡车跟在不远处,那轿车早没了踪影。惊魂甫定,大家对荣强的沉稳、镇静、果敢和车技更加刮目相看了。(惊人心魄,有惊无险)

   荣华——荣强之妹,自称金丝猫出身(黄金武警部队戏称为不拿耗子的金丝猫),身材娇小却脑力能力超强,善与人沟通交涉,口才一流。她重情重义热情开朗,三番五次邀请我们去昆明,说昆明气候好最适宜养病、游玩,连路费都寄来了。她提前对我们来后的吃住做了充分准备。更让人感动的是,她竟然还为她四叔(老徐)购置了一张轮椅。那天他们去火车站接站时,看到老徐行走自如,没什么后遗症时高兴极了。荣华拍着轮椅说,这个就留给我老得走不动时再用吧!荣华还有一个特点:能歌善舞。她大讲唱歌跳舞的种种益处,硬是只用一个早晨,就把老古板的我和老徐教得四步入了门。荣华天性乐观,爱玩也会玩,云南的著名景点几乎都去过了,这回的自驾游是为了专门陪我们去玩儿。荣华是我们自驾游当然的大总管。

说到荣华当然还要说到她的老公——小张。小张也是一金丝猫,为人老实厚道,闷头做事不惜力。他爱好摄影冲洗相片;在煎、炒、烹、炸方面也颇有一些功夫。我们在昆明时总是他的主厨。他做的酿馅儿茄子、椰子炖鸡、回锅肉等,无论色香味都堪比大厨手艺,也算厨艺一流了。这次他是我们自驾游的导游兼摄影师。

               大理的风、花、雪、月

我们的第一站是大理。海马车上了高速路就开始飞驰。中午到达楚雄,在一小店休息吃饭。饭后听从店老板建议,我们到附近的彝人古镇转了转。走过光鲜亮丽的大牌坊,里边街面铺面所有建筑都簇新得扎眼。虽然商铺林立,但游客稀少;玉器店里,面孔黧黑的缅甸经营者总在扎堆聊天······年轻的古镇如假古董,让人扫兴。正要离开时忽有一发现:许多店铺的地面上铺撒着一层新鲜的松针,碧绿碧绿十分养眼。幽幽的松香味飘散着,有人踩过香味儿更浓,深吸一口,清香溢满胸,怡人又醒脑!用松针代替地毯,这一招真是绝妙智慧!这莫不是彝人古老的习俗、特有的风情?为此我们多逗留了十来分钟,留了几张影。

下午四点前,我们跑完三百四十公里。眼前是一片开阔而平坦的大坝子,车在一座巍峨的古城门楼前停下。仰望城门楼,重檐翘角的琉璃瓦金黄耀眼,檐下廊间的大圆灯笼和飘扬的旗帜火红火红,拱形门洞上方大理二字赫然在目。

大理是白族人的聚居地,分新城和老城。我们在老城东的河顺客栈住了两晚。这儿的客房和大宾馆一样,里外干净。院落不大,进门左侧,一人多高的假山上清泉喷涌,下面鱼池里锦鲤悠然摆尾。鱼池周围花木扶疏 几棵老树枝繁叶茂。晚饭前我们出去闲逛。老城的街道不太宽,人也不多。房屋建筑的外墙灰色或白色,粉墙上方有灰色线条勾画的花鸟图案,很细致很素雅。街道旁、民居前总会有一条欢快奔淌的小溪,芳草野花夹岸而生,溪水淙淙,下面的鹅卵石清晰可见。一个白族姑娘风情楚楚擦肩而过。我忽然想:这里不就是金庸笔下曾经描写过的滇南古国,大理段氏的领地吗?

我们吃晚饭的地方比较热闹,漂亮的广告上常常看到风花雪月几个字。当时没怎么多想。第二天,随当地一旅游团去苍山洱海游玩。沿途掠过著名的大理三塔、蝴蝶泉。荣华说,这两个地方,因为当地人修 围墙卖高价门票,遭到人们的抵制和旅游局的封杀,现在非常冷清。我们的导游是个眉目清秀的白族姑娘,普通话说得很好。她的风趣讲述让我们知道了很多白族的风情习俗。比如男人要知晓琴、棋、书、画、牌,要守在家里;女人要外出劳作,要养家糊口。也让我们知道了所谓风花雪月 原来是指大理自然风光的四大奇迹: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大理的下关是风口,是苍山洱海之间的风源。这里一年四季有风,强劲的风可将行人掀翻。其风力强、风期长为世罕见,因而下关又名风城。这里地势极其特殊,因而风也颇为怪异,风向不定而且忽上忽下地乱窜。下关风虽怪却是一宝。下关风调节着大理的气候,使她常年温润绝无炎热;下关风还是大理风力发电的源源动力。

在大理,养花种树是传统习俗。虽然鲜花朵朵、姹紫嫣红的景象随处可见,但惟有上关以花著称。上关有山茶、杜鹃、玉兰、百合、龙胆、绿绒······终年花团锦簇,争奇斗艳。其中最美的当属山茶花。多年生的山茶,有的都快长成树了,叶色油绿油绿,花瓣鲜红润泽,聚成的花头丰满而硕大,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古城街头和客栈院子里见到的茶花,没有这么大这么艳。最神秘的是金庸天龙八部中描写过的曼陀罗花,此花呈喇叭状,花筒就至少有三寸长。古人徐霞客也有记载,称其花黄如钯,大如莲,开时香闻甚远······上关以此花著。但我在苍山看到的曼陀罗花却是浅粉色的,并且导游说此花不可久闻,久闻使人昏醉迷乱。                                                      

苍山雄浑峻拔,平均海拔将近四千米。索道直上苍山第一峰——云弄峰。缆车的终点站曾经是天龙八部的外景地,我们在这儿游万年古洞,赏千奇百怪的钟乳石,与洞中的神仙姐姐合影。出得洞来,正是山腰。只见青松挺拔,翠竹摇摇。导游抬手指着最高峰说:看看苍山雪 。我们引颈仰望,只见青峰耸立,白云在天,唯不见白雪。导游长叹一声:唉,对不起啦,没有了。顿了一下解释道:以前,苍山雪是大理四大美景之首。苍山脚下四季如春鲜花遍野;山腰泉水清冽林木苍翠;山峰冰雪堆叠,终年不化,直插云端。可是现在,地球变暖,苍山雪逐渐消失了。苍山雪不可见,大家只得遗憾下山,去追寻洱海月。

然而,洱海月岂能在大白天看到!又是遗憾。游轮在洱海破浪前行,碧水如蓝,晴空如洗,远山如黛。凉爽的下关风撩动人们的头发、衣襟,拂去人们心中的遗憾。洱海是个狭长的高山湖泊,东与苍山相依;西与坝子相连。站在甲板上眺望,坝子开阔平坦,房屋和耕田都很整齐。导游说坝子上的白族人勤劳富足。透过坝子再往西看,群山在蓝天白云下连绵起伏。山上矗立着许多供发电用的风车,阳光下依稀可见白色扇叶转动不停。

洱海面积仅次于滇池,但命运与滇池截然不同。大理人特别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处处按严苛的制度办事。他们的小心翼翼,让洱海永远水质透明,一碧万顷。我未能亲见洱海月,但可以想象到它的美景:晴空的夜晚,明月高悬,清辉散淡,水光接天,波光粼粼。高悬的明月俯视洱海,它看见自己在清澈的海子中随波漂荡······

从苍山下来,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在银饰作坊看银器的雕琢、打磨、抛光,饮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观赏白族歌舞,参观马锅头(马帮首领)的旧居等等。马锅头旧居是一座典型的白族民居,但比一般人的要讲究、气派得多。它依山而建,坐西向东,白墙灰瓦。大门按规矩开在东北角,门楼上串角飞檐,斗拱重叠,彩绘明丽,庄重威严地彰显着当年主人的财富与权势。进门前导游说:白族人男女都可以当家,究竟谁当家,看门楣上龙凤的相互位置就能知道。大家抬头细看,看到凤飞在龙的上方,就朝着导游说,是女人当家。导游笑了。迈进门内,天井中栽花植树绿影婆娑。正对着住房有一面很大的白色照壁,它可以把下午斜射过来的阳光,反射进采光不足的东向住房里,巧思精工,可见白族人的聪明智慧。旧居是个两层的长条楼,楼上楼下都有走廊。赭红色的廊柱、围栏、门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白族建筑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旧居里最漂亮的,是楼上楼下的木雕彩绘格子门。浮雕的花鸟鱼虫形象逼真、生动活泼,色彩明艳照人。每扇门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游人纷纷驻足观赏,拍照留念,我们自然也不例外。

               美丽而疯狂的四方街

第三天一早告别大理,驱车朝着丽江方向驶去。丽江古城距离大理约188公里,位于丽江坝子中部,海拔2400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还与十多公里外的玉龙雪山遥遥相望;东南则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自然条件非常好。汽车飞驰着,两侧的山野、田畴、房屋、村镇向后掠去,午后两点多到达丽江。荣华事先联系好了旅馆,我们放好行李休息了一会儿,然后是逛街、吃饭、游四方街。丽江昼夜温差较大,荣华嘱咐大家穿厚点儿或带个披肩。车水马龙的商业街没啥稀奇。但是走上一座石桥时,我们却止步了。站在桥头,目光越过一片屋脊,向极远方望去:蔚蓝天空下的玉龙雪山轮廓分明,静美如水彩画。天蓝得那么纯净,雪白得那么耀眼,山高得那么雄浑,风吹过来那么清爽。令人流连忘返,不舍离去。

历经800多年风霜的丽江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在丽江众多景点中,最令人神往、留恋、回味的就是四方街。四方街约六亩见方,街衢、小巷、石桥均以五彩花石铺地,经数百年走磨石面光滑,石纹毕露,颇为别致。山泉雪水从象山潺潺而来,在这里形成无数小溪流。这个季节菊花正当时,菊花家族以铺天盖地之势占领了四方街,他们昂首怒放于街旁、桥头,娇艳欲滴地在清溪两岸连成绚丽的花之走廊,在小广场簇拥堆叠成花山、挤满了花坛,在所有的门口窗台争芳吐艳,一丛丛悬崖菊则在溪畔匍匐垂悬成花之瀑布······勤劳的纳西人用菊花的千娇百媚,万紫千红,把个四方街彻里彻外装扮得    生机勃勃、光彩耀人。

踏进四方街,就像跌入了欢乐的海洋。阳光灿烂的小广场花香四溢,欢乐的人群笑着、闹着、涌动着。两个巨大的圆形水车闪着水光,缓缓转动。镌刻着丽江古城四个大字的巨石横卧着,大字右下刻着几行汉字、英文,和看不懂的东巴文(东巴文——纳西族使用的文字。是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花坛中间是一组马帮行进的雕像:重载前行的马匹,艰难跋涉的马帮汉子,似在诉说着当年茶马古道的故事。不远处一座牌坊迎风矗立,望上去热辣辣火红一片;走近看,所有的横梁方柱,从上到下竟然全都挂满了红尖椒,密密麻麻,看不见一点底色。红尖椒早已风干,被穿成一串串在阳光下又红又亮。往上看,方柱外侧还点缀了几穗金黄的大玉米。太有创意了,嗜辣的纳西人啊!  

华灯初上,小广场变身大舞场。乐声一响,纳西人围成圈的集体舞便应声而起。舞者手拉手忘情地跳着唱着,抬腿踢脚,向左向右,舞步热烈而奔放,还不时把身边的游人拉过来一起跳。你拉我,我拉他,不分男女老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舞动的圈子不断向外扩张,有时大圈里还套个小圈。狂欢的气氛,在空气中不断发酵,几乎所有游人的脚步都轻快起来、弹性十足。

街旁的茶楼、酒肆、商铺鳞次栉比,挤挤挨挨,一间连一间。游客也是比肩接踵,一拨又一拨。牦牛肉干儿店的老板最慷慨,买不买都可以拿个小牙签随意品尝。当然,尝多了也就不好意思不买了。服装店里挂着的短衣、长裙、肥裤子十分打眼,花花绿绿民族味儿十足,穿在身上别有一种风情。好多姑娘刚买到手就换到身上,立马美艳动人了起来。从另一摊位再配双红缎绣鞋,旁若无人地走过去,一准儿赚足艳羡的目光。还有那些五色斑斓的披肩、围巾,物美价廉真的不错,到丽江的人几乎无人不买。常有人一买十几条,抽出一条自己先披上,其余的带回去送人。晚上,你满大街看吧,连小伙子、老头儿都大大方方地披裹着逛呢。

金玉饰品的店里灯最亮,人最少。再往前走,只见人头攒动,许多人挤在一起挑选各种小物件儿,都是手工、半手工制作。我十元钱淘了五个木人小挂件。木人的头是个小木球,上面简单刻了几刀,呈现出的小脸笑咪咪,非常可爱。还抢到两个绣满红花绿叶的小包 ,很有乡土气息。里面塞着一袋蓝山口味的小粒咖啡。十五元一个,感觉起码对不起那些细密精致的绣功。

在四方街想安静地休息,那就去茶楼、茶座,或咖啡屋。茶座一般设在依傍着小溪的长廊中。每张茶桌配几把竹椅,一直摆下去,长长的;却总是座无虚席。中外游客在这里品茗休憩,沉思、遐想、发呆 ,享受着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望着菊花在水边顾影自盼,望着水草在溪流中拉得长长。

咖啡屋却藏在热闹的商铺之间,通常都是窄窄的一小间,只能容纳一两个客人。屋内,墙上饰以牛羊的头骨,或挂着各式各样的羊皮鼓。地上也随意摆放几支细腰羊皮鼓。小屋中流淌着美妙的音乐声,屋主通常是文静清丽的女孩。她坐在客人的对面,双手击打着羊皮鼓,嘭嘭的鼓点儿和着乐声,时而舒缓轻柔,时而激越高亢。客人倚在柔软的靠垫儿上啜着咖啡,沉浸在乐声鼓声中,杯子空了,仍闭目聆听······

在四方街,最能使年轻人兴奋乃至疯狂的地方,是灯红酒绿的大酒吧。很远就听到那儿喧嚣异常,走近了更是震耳欲聋,震得你心肝肺一起往外窜。酒吧外到处有98一打的字样,我指着大声问:什么意思?小张大声道:就是98块,给12瓶啤酒。隔窗望去:里面烟雾腾腾,人影憧憧,座无虚席;摇滚乐声震九天,年轻人豪饮不止醉意朦胧,举着酒瓶狂歌劲舞,声嘶力竭,通宵达旦。大有醉生梦死,不问明朝之势。

可悲乎?可叹乎?我想都不必。年轻人工作累,压力大。偶尔来放松一次疯狂一把也无可厚非。真正醉生梦死的毕竟是极少数。我和荣华这样说,荣华笑道:你还挺宽容挺开放啊。

            一路风景,一路歌

在丽江逗留了两天,然后向西双版纳进发,开始了1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我们先按原路回到楚雄,再由楚雄进入哀牢山。于是,就有了前文记叙过的危险经历,也有了之后的一路风景一路歌的美好记忆。

哀牢山是云南中部的一条著名山脉,群山连绵起伏由西北向东南蜿蜒伸展,山高林茂,风光绮丽。由楚雄进哀牢山的那条路,开始还行,后面就越来越难走,转折多如锯齿。车在山间颠簸,人在车内颠簸。我和老徐紧抓前座椅背,屏气凝神直瞪前方,哪还顾得上什么风景。尤其经历了那段超车之险后,心一直紧缩着。我们的车终于在天黑前走出了那条烂路,稳稳地停在一个叫嘠洒的小镇,这时我们的心才放松。荣华打趣道:看你们紧张的,三角眼都瞪成四角眼了。

后来老徐一直说:不该选择那条路,实在是太危险。我说:还好,有惊无险嘛。咱们平静安稳的生活中,难得有这样一次冒险。哀牢山中惊心动魄的一刻,将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成为一种另类的美好记忆。

嘎洒是哀牢山中段唯一的景区,吸引了许多爱探险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他们从这儿往哀牢山的深处钻,专门找还未开发的深山老林去寻幽探险。我们本想在嘎洒投宿,问路时却欣喜地得知:嘎洒至西双版纳的七百多公里,全是竣工不久的高速路。于是又疾驰一小时,天色全黑时投宿于新平县城。     

翌日我们早早动身,重新上路。摇下车窗玻璃,清风拂面,满山秀色匆匆闪过;打开随身听,熟悉的歌声回荡耳旁,引人不由地随声唱起来。大家的心情与昨天大不一样,轻松、惬意、兴致勃勃。透过挡风玻璃极目望去:崭新的路面 宽阔而平坦,不断向前方延伸,延伸。有时消失在远山的转弯处,或隧道里;有时又如飘带般在另一座山上时隐时现。两旁是望不断的连绵青山。窗外的景色幻化不定,忽而满山青松翠竹或整座茶山一一闪过,忽而满坡农田如色彩浓重的油画扑面而来,又迅即退去。我指着红土地,青苗地与待收的包谷地之间的焦黑地块问:哈尼人用草木灰作肥料吧?荣华说:是啊。你看有的地方还在冒烟呢。这一路上也不都是风光绮丽,也有不少荒山匆匆闪过。但是荣华他们说,越是光山秃岭,越可能是有宝藏的矿山。原来如此,此乃藏富于腹,财不外露。

车子疾速行驶,载着我们穿山而行钻过无数山洞、隧道,飞越峡谷跨过无数高山大桥。其中最长的隧道长达3389米;最高的红河大桥高达168米。小张介绍说,红河大桥位于元江河谷地带,长801 米,宽20 余米。2003年建成时,为同类桥中的世界第一高。车在高速路上,不可能中途停下观看,甚为遗憾。等车驶过桥头拐弯后向后斜望,可以瞥见红河大桥气势挺拔地屹立于群山之巅,深谷中的红河如小溪般蜿蜒而去,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的诗句于心底倏然而过。

元江过去前面是墨江,墨江是全国惟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老远就看见城门前横幅上的字: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欢迎您!我们在这儿人吃饭车加油。所谓回归之城,是因为墨江正处于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是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它穿城而过,把县城分为南北两半。夏至那天阳光垂直照射,可见立杆无影的景象。在加油站时,小张指着对面山顶上一个白色球形建筑物说,那就是北回归线的标志物。而双胞之家是说这里的哈尼人双胞胎出生率非常高。城外的河西村有相邻的两口井,叫做双胞井。传说喝了这里的井水能生双胞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但据统计,这个村的双胞胎比例超过了百分之四,比之自然发生率的千分之一,确实高了很多。每年国内外的许多双胞胎们都会云集于此,欢度他们的双胞胎节。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啰——,傣族人民在这里成长——”歌声飞扬,伴我们继续南行。走过扬武、宁洱、普洱······车内渐渐燥热起来。窗外的景物渐渐变成遍布山谷坡地的甘蔗林、香蕉林,和公路旁堆积待运的香蕉,农家院里、屋顶上堆积如山的南瓜。这南瓜可是猪们常年的美食。随着高大挺拔的棕榈树渐渐地多了起来,终于,西双版纳欢迎您!的大字标语,在前方右侧的山体上出现了。我和老徐有些激动,但车没有一点要停下的意思,过了野象谷也还在飞驰。野象谷是野象的出没之地。野象群经常在下午五六点时走出山林,越过公路去河边饮水嬉戏。当野象们在公路上游荡时,路两端就会戒严。所有人对野象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们经过时才午后三点,没有远观的机会,只得在层绿叠翠中飞车而过。二十分钟后,我们终于到达那个美丽的地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首府景洪市。

 

         旖旎的热带风光,迷人的傣家风情

我们知道西双版纳当然是美丽的,然而来到景洪还是被深深震撼。 她集热带风光、傣族风情、现代风格于一身,到处散发着异域他乡的迷人风采。

街上从十几层的酒店大厦,到路边报亭小铺,从民居民房,到政府机关,所有建筑物无不具有浓郁的傣式特点。人字形、三角形是其屋顶形状的基本样式,一排楼的人字形屋顶,正面看中间高起两侧成阶梯状下错,侧面看屋顶层层向上叠加,颇有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趣。有的在顶层加盖高耸的锥形宝顶,于是又凭添了一些宗教色彩。傣式建筑以金黄、橘红、纯白为主色调,以孔雀、大象为装饰的主元素。我们入住的《孔雀湖大酒店》,白墙、橘红色屋顶,饰以孔雀花纹。对面叫做《金水岸》的商厦则,白墙金顶饰以大象浮雕。自治州政府的傣式大门明丽耀眼,美若公园入口,一枚巨型国徽镶嵌在门楣上方白色三角图形中,显示出政府机关的威严,止住了游人的脚步。 漫步街头,楼宇高低错落富丽堂皇,高大的阔叶乔木浓阴匝地,挺拔秀丽的椰树直指蓝天,孔雀湖碧波微漾,睡莲盛开,游船点点。开放的孔雀湖公园与城市融为一体。身着筒裙的傣族女子打着小伞款款而行。宁静的湖面倒映着街道两旁的人、树、屋······

景洪的行道树以棕榈树、榕树为主。油棕、贝叶棕、椰树、槟榔树随处可见,如撑开的一把把巨伞,在高空给行人搭成凉篷。有一种棕树以前从未见过,树干笔直高耸,上端的巨柄长叶从树干两侧依次伸展出去,呈硕大无比的扇面状,仿佛铁扇公主的宝扇遗落此方就地生根。蓝天下她的身姿尤为妩媚,问了好多人有人说这叫龙葵棕。相比起来,那些高大粗壮的榕树算得上是巨无霸。有一棵不算最粗的榕树,我们三个人竟没把它围过来。它粗枝大叶遮天蔽日,所荫之处目测能有几百个平米。高大乔木之下扶桑花、三叶梅和别的不知名的花开得如火如荼,而碧绿的龟背竹舒展开的每张大叶都像镂空的艺术品······

澜沧江纵贯南北穿城而过,晚饭后去江边看夜景。穿过一片椰树林绿草地,走过一条拥挤的小商品街,前面就是灯火通明的滨江公园。江风习习,游人三五成群徜徉于江畔,或登上豪华游轮游荡于江心。江水极其清澈,闪着波光静静地流淌,游轮缓缓驶过划出一道道涟漪,对岸的灯光在薄雾中朦胧闪烁。一座高大的斜拉桥横跨江面,仰望桥身通体洁白,各色车辆在桥面往来穿行。这就是澜沧江吗?与我想象中的波涛滚滚,汹涌澎湃相差巨大。但是老徐却说,这里的清幽静谧平和,不是与景洪的优雅美丽热烈相得益彰吗?想想也是啊!澜沧江流经高山峡谷时自有它的奔腾狂野,到了平坦开阔之地则尽显柔美宁静,流出境外不是还改名叫做湄公河了吗?

中科院热带植物花卉园是景洪的一块绿宝石。它占地80公顷,培植保存各种热带花卉及经济植物近1000个品种,是一个奇花异树、五彩斑斓的植物王国。这个王国太大了,我们流连了一天,百花园、空中花园、棕榈区、热带果树区、橡胶园······都有我们的足迹,但所到之处也不足半个园。进门不远处的池塘里,直径达一米左右的大王莲,亭亭玉立的蓝色睡莲闪着丝缎般光泽,让我们首开眼界。一株椰树冲破两旁榕树巨大气根的层层缠裹绞杀,高达10多米傲然挺立于蓝天之下,让我们惊叹于它的不可扼杀的生命力。三叶梅在云南最普遍最常见,随便哪里的美景都离不开她的浓情艳紫,在这里我们却见到白如雪红似火的三叶梅。

热带果树区我们看到菠萝怎样长在锯条般的叶丛中,香蕉怎样一把把地倒挂于蕉树上。见识了什么叫做木瓜生来抱娘颈。木瓜树不十分高大,但每棵都果实累累,在树干与树冠之间的颈部吊满了大大小小的木瓜。柑橘林里也是一派丰收景象,排球般的大柚子每棵树上总有几十个,坠得枝条弯曲下垂甚至拖到地上。怪不得版纳人常自诩头顶香蕉,脚踩菠萝,跌倒抓把野生果呢!可惜还有种类繁多的水果,比如芒果、龙眼、莲雾、番石榴、菠萝蜜、金心果等,或还在生长期,或早已收获完毕,使我们没有品尝鲜果的机会。在休息区,我们尝到的最为奇特的果子是蛋黄果,鸡蛋大小,薄皮里边黄黄的粉粉的和熟蛋黄一个样,吃到嘴里是蛋黄加奶油的味道,叫你回味无穷。据说蛋黄果的营养价值极高。还有一种果子,形状颜色类似枇杷 ,果肉细腻有淡淡的芒果香味,但是果肉中杂有无数坚硬的小籽粒,吃时连籽一起咽。别看它不起眼,润肠却有极佳的效果。荣强递过来几枚葡萄粒似的小球球,满脸忠厚地笑曰:尝尝,这是鼻涕果。我和老徐连忙敬谢不敏:这么恶心的名字,免了免了!您自己受用吧,我们还要好胃口吃杨桃菠萝呢。

我们走过一片林子,有竹子似的干和叶,乍看以为是竹林。往里看却发现靠近根部开着几朵碗口大的奇花,直径在十五六公分以上,花瓣大如手掌且肥肥厚厚,鲜红欲滴娇艳无比。但非常遗憾,我们始终不知道这是哪路仙葩,因为找不到铭牌和说明。植物园里的奇花异草数不胜数美不胜收,但最有趣的大约是猪笼草。早在初中时就听说过这种神奇植物,一直奇怪它是如何捕捉小昆虫的。今天终于见到了它的真容。原来猪笼草是一种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的藤蔓植物。叶片翠绿长椭圆形,中间的主叶脉从叶稍一直向外生长,长成一根尺把长的细茎。细茎紫红色,前端优雅地挑着一个口朝上的瓶状物。瓶身紫红泛点绿色,高约十公分,瓶肚略膨大凸起,瓶口稍向外翻,上方有一片小叶儿。有贪吃或好奇的小昆虫一旦落在瓶口儿,稍一蹬腿就会滑落淹进瓶里的汁液中,同时上方的那片小叶子也会啪地落下封住瓶口。于是这个小昆虫就成了猪笼草的营养大餐。像这样的瓶儿每株至少有四五个,猪笼草守瓶待飞虫,植物吃动物,所以它无论在怎样贫瘠的地方,都能茁壮成长。其它植物也许会嫉妒造物主对它的独特构思吧!

甬路旁小卖部里,一个姑娘吹奏着葫芦丝,粉色的筒裙衬得她格外窈窕动人。天色近晚,我们不舍地走出植物园。我想以后如有机会再来版纳,一定要再游此地。第二天我们打点行装,只用多半天时间即返回昆明,就此结束了我们第一阶段的自驾游。

               昆明与个旧

回到昆明我们着实地休整了几天,其间我们观光了市容,游玩了翠湖公园、大观楼公园、民族村等地。我发现无论在哪里,越是风景美的地方越是老人多。老人们快活地游走于花间、林中、湖畔,登假山、过小桥,或三五成群在凉亭中打牌逗趣,或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聊天、听音乐、打毛衣,还有的老太太打开MP3在草地上边唱边舞······放眼望去仿佛到了老人世界。荣华说全国各地很多人退休后都到昆明来过冬、度夏,甚至买房安度晚年。昆明气候宜人,满眼葱绿,古老而年轻,繁华而不失幽静,的确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养老的好地方。

三哥的两个儿子云璨、云浩都在个旧就职于中国云锡公司。刚好云璨出差昆明,待他公事完毕,我们五个即随他一起去个旧,开始了第二次自驾游。

 个旧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城市,我只知道她是锡都。一路上听云璨介绍:个旧距昆明280公里,距越南老街省170公里,位于云南南部的红河州。海拔1688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以有色金属为主体的工业城市,号称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皇冠。云璨矿院毕业后,从基层干起是优秀的技术干部,现在主要负责云锡公司的对外投资和收购等工作。他自豪地说,云锡公司虽然在国内不怎么出名,但是在国外早已声名远播,是世界锡业界响当当的龙头老大。从矿石采掘、冶炼到深度加工,拥有多项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所有的设备、技术、管理都是世界第一流的。云锡公司每年为国家创造上百亿财富,为个旧人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文章评论

小溪

老师:有没有去我的故乡云南泸西呢?

月影青莲

一口气读完《行走在彩云之南》及赏析,仿佛身临其境……妙哉!老师的赏析言简意赅,结尾图片寓意深远……,受益匪浅……。问好西风老师![em]e160[/em]

虂雪

西风老师的评论好棒,[em]e179[/em] [em]e179[/em] [em]e179[/em] 竖三个指头以示由衷的佩服 [em]e112[/em]

^_^*雪*&

欣赏,写得太好了,好是好,写起来是不是太累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