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荥经之桥
话说荥经
荥经地质结构复杂,地势高差悬殊,山岭重叠,连亘不绝,荥河、经河、荥经河是县境内主要河流,更有无数的支流、溪、沟分布。为适应这种自然地理状况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在漫长的岁月中,荥经人民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桥。由桥的演进,见证着荥经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大通桥 由索桥到石拱桥,见证桥的发展史
古人讲“逢山开道,遇水造桥”,但是在西南地区的荥经,谷深水急,根本无法筑墩建桥,古人就发明了以竹、藤作索为桥的办法,建置笮桥,即用竹索、藤条编织而成的索架空吊桥。这种桥,在当今的西南地区偶仍可见。
荥经境内有史记载的笮桥,当是位于安靖乡横跨相岭河的大通桥。《荥经县志(乾隆)》云:“明朝洪武十年,征伐云南时,修建有筰桥。”《荥经县工交志》载:“大通桥,昔为成康驿道之要渡,今为花皇县道之孔道;公元1377年(明·洪武十年)征云南置笮桥。”“筰”通“笮”,这是荥经境内最早关于笮桥的记载。
毕竟笮桥是一种原始的过河方法,且以竹、藤为材料,使用寿命很短,功能也很受限。到了1378年(清·乾隆三年)废笮桥建廊桥,易名大东桥。
廊桥,荥经俗称“桥楼子”,为木桥系列,有顶,可保护桥梁;桥两侧有“飞来椅”,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过去在交通要道、迎送官员之适处都有廊桥。在荥经有记载的廊桥有高桥关之高桥、榨子门的忠孝桥、城西的雁翅桥、荥经和天全交界处的板桥溪之板桥、鹿角坝之鹿鸣桥。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这种只能人马通行的古桥,在荥经再也见不到一座。
1869年,(清·同治八年)大东桥毁于洪水,县令夏沛田倡修石板桥,历时三载,于1869年(清·同治十一年)3月竣工,更名大通桥。
大通桥两岸以条石安砌码头,河床中以条石砌三石墩,由四节长条形巨石板接铺于桥面,每孔并铺三条。每条石板长七米,宽1.33米,厚0.60米,石桥全长50.5米,宽4米,高5.2米。
大通桥建造之雄伟,在于无先进起重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以人力和智慧运送、安放12条、每条重约3万余斤的巨型条石于桥面,熟非易事,且墩台安砌技巧高超,令人唱绝,百余年间,完好如初,连极度超载的重型花岗石货车也通行无阻。
而关于这桥的修建,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当年大通桥铺放桥面巨石时,众人无策,有架桥工困倦小憩,梦见一位老妪对其言道,“汝石曲也。”那工人惊醒,见到修桥用的条石真的都变弯曲了。工人惊恐,连忙跪拜求助梦中老妪,大呼道,“神仙助我!”那老妪显灵道,“助汝复直。”转瞬间,那些条石重新变得笔直,大通桥遂建成。
此桥建成后,就成为茶马大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官方干线,昔日的马帮商旅,背夫走卒,不知在这桥上来来往往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草木青黄之间,古桥经历风雨,却仍坚固结实,直到1997年,大通桥仍是当地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护大通桥这一文化遗产,荥经县政府决定另建一桥,并于1994年动工,桥为石拱桥,1995年5月竣工,命名安靖大桥。1997年7月31日晚,相岭河水猛涨上桥二尺,大相岭上冲下来的原木、树桩等杂物阻塞了桥孔,两桥面石掉下水中,大通桥遂毁。“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荥经对大通桥进行了修复,现在,在相岭河上,又能见到它伟岸的风采。
荥经大桥 由摆渡到平桥实现了现代交通的跨越
荥经古为氐羌地。先秦时期,秦惠文王为“却得尽四海之利”,灭蜀后,为控制荥经的铜、铁、煤资源,为统一六国作战略上的准备,便置严道,并修筑了一条邛崃到荥经的路,史称“临邛大道”。汉文帝时,赐邓通严道铜山铸币,“邓氏钱,布天下”。大量的兵器、钱币通过“临邛大道”而达四海,布天下,如何涉水?用什么过河,这到不得而知。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在荥河、经河交汇的两合水处设一小兵镇,名“荥经水口戍”,这是最早的荥经之名的使用。“荥经水口戍”当是以小船的摆渡为渡河方式。
《荥经县工交志》上说,“横贯县境的荥河、经河汇合后,北流13公里入天全境,注入青衣江。荥经河是县内主要河流,为青衣江上游第二大支流。年均流量为93秒立方米,最大洪峰量达3450秒立方米,其下游河段,平均河床比降为千分之八,水流较平缓,加强了河流的侧蚀作用,河面增宽,若建桥梁以利交通,熟非易取,下游多渡船,迄至二十世纪中叶。”
荥经南门下渡,为荥经至雅安的要道。1929年(民国十八年),由川军驻荥城防张行(营长)主持,废南门下渡,由铁商巨头、桥梁土工程师刘益斋设计监修桥了一座大型铁索桥,名“康宁桥”,意为通往康属和宁属之要隘。桥底由9根铁杆组成,两侧竖排二根扶栏铁杆,两端以石顶嵌之,桥头两岸设置木坊,两岸码头和中间桥墩,由著名石工鲁瑞廷、谭其清、何以玉等安砌,桥长110米,宽2米,高7米。
康宁桥造型雄伟雅观,古朴大方,坚固平稳,独具一格。其长宽度、孔跨,名列我县古代铁索桥之榜首。
1952年元月,雅(安)富(林)公路通车后,设汽车船渡于康宁桥下侧东方公园处。1965年废康宁铁索桥,由省交通厅第五工程桥工处承修为石墩台铪丁型桥。桥长110.7米,宽7米,高6.65米。1992年7月荥经县交通局对该桥采用科研新技术,进行了加宽改造。
杨河沟桥:由桥的变迁见证社会发展
荥经境内国道108线杨河沟,三座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桥梁,展示了百年来交通事业的发展进程。
“杨河沟”在花滩镇光河村境内,山间小河形成的细长河谷上,一座石拱桥优美地横跨山间,让河谷变成通途。这座长约百米的石拱桥名叫“杨河沟大桥”,是国道108线必经要道。 大桥上游百米处,另一座“杨河沟桥”安静地隐没在灌木树林之间。和正在使用的大桥比起来,这座老桥长显得“身材五短”,长不过三十米的桥梁用钢筋混凝土造就,两侧道路已被山石灌木遮盖,早已无人过往。而在“杨河沟大桥”下方的万古桥,长不过二三米,宽不过一米。古桥旁边,一块四方形的石碑安静地躺倒在茂密的草丛中,其上的文字早已斑驳不清,只有记录万古桥建设年代的落款依旧醒目,“大清乾隆五十三年”。
这条河谷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故道,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万古桥所在的位置,在更早以前就建有桥梁。后来老桥损坏,为了保证要道的畅通,清朝乾隆年间就又修建了万古桥。这座小小的石桥,凸现的是南方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
通汽车了,窄窄的万古桥自然是不能担当这样的重负的,只有作为文物隐没在荒草里,让问古者感慨。当商品经济的发展,物流量的不断增长,双车道的“杨河沟桥”也只好让位于“杨河沟桥大”取代自己的作用。
纪念桥 时代的特征与永恒的怀念
荥经是革命老区,长征是一首传奇的史诗。中央红军过荥经,胡长保舍身救毛泽东主席,这是挽救了中国革命;红四方面军南下,罗炳辉、何长工率红三十二军从天全垭子口进入荥经,经荥河、新建至花滩。红四方面军在荥经坚持了六个月的斗争,创建了荥经苏维埃政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孟新路,由荥河乡孟家坝的水银寺至新建乡紫炉村,中间要跨越荥河、冷水河。为了缅怀红军长征的业绩,荥河、
新建两乡人民将1977年7月建成的横跨荥河之桥命名为长征桥,将1979年建成,横跨冷水河的大桥,命名为红军桥。
在阵阵的鞭炮声中,在人山人海的喝彩声中,群英大桥竣工了,它横跨荥水河上的梓桐渡,在荥经县城背面一公里处,是通往新添区七个公社的咽喉,也是荥(经)天(全)路的要津。在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财政困难,48万元的预算,上级只给30万元,怎么办?当时的荥经县委决定组织社员投劳,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经过一年的努力,克服了资金不足、水流湍急、跨度大等难题。在与桥命名时,有人按传统的观念提出为“梓桐宫大桥”,时任中共荥经县委书记的谢世杰说“全县人民群策群力,克服了千重难,万道险,才建成了这座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座大桥的建成是群英会战的结果,就叫‘群英桥吧’。”
荥经县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县境内四面群山环抱,河流强烈切割,岭谷高差悬殊。这一过渡,使得历史上的荥经成为边塞要冲,使得大相岭成为一座气候的界山、生态的界山、民族的界山、文化的界山。
西汉时,益州刺史王阳在巡查属郡的过程中,途经大相岭上的九折坂,为九折板的艰险奇绝所惊憻,他害怕自己掉下悬崖,家中老母无人侍奉,于是留下“逢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的话语,急急回车,辞官回家待奉母亲。王阳的继任者王尊,在就职途中见道路奇险,又知道王阳回车的旧事,于是便问随行官吏道,“此非王阳所畏道耶?”那官吏答道,“是。”王尊便命令驾车的驭手道,“驱之!”后人便尊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清宗室果亲王允礼在他的进藏日记中写到“至九折坂及顶有坊曰‘汉刺史王尊过此王阳不过此。’”“孝子回车,忠臣叱驭”就成为南丝路途中荥经段上的一段千古佳话,荥经也就成了中国忠孝文化的渊源地。
为子尽孝,为吏尽忠,乃千古人道。于是,荥经的官民便将位于荥经榨子门的小溪易名为忠孝溪,在其上建桥,名“忠孝桥”。
高架桥 “天人合一”的壮美组
两千年前,汉朝仅凭借人力在西南群山中打通了南方丝绸之路,成为当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原点。
今天,人类文明产生的力量再一次在大相岭上演奏了浩大工程的进行曲——雅(安)西(昌)高速公路通车了。
这条路起于雨城区对岩镇,经荥经、汉源、石棉,止于凉山冕宁县泸沽镇。这是一条穿越多条地质断裂带和多种地质自然环境的挑战之路。在荥段,它穿越了龙苍沟原始森林,10公里长的大相岭隧道,让高山如履平地,让天堑成了坦途,
这条被誉为“云端上的高速公路”,基本就是超级高架桥和超长隧道的结合体。驱车在这条路上奔驰,向四周望去,仿佛在天空中飞驰,在云雾中穿行。其中,在荥经腊八斤沟有一座特大桥,叫做腊八斤特大桥,其桥墩高182.5米,号称亚洲第一高墩,腊八斤大桥也就被称之为了亚洲第一高架桥。而从大桥之下向上仰望,更会看到腊八斤沟大桥的巍峨与雄伟,让人不禁慨叹天工之神奇,人工之精巧。
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京昆高速(北京至昆明)的组成部分,四川南向出川(至云南)大通道的组成部分,这条连接成都经济区与攀西经济区高速公路,对于雅安及攀西地区创新开发、扩大区域开放与合作、加快川西南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雅西高速公路在建设中克服种种了世界级难题,创造了许多的“世界第一”、“国内首创”——“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文章评论
一口入玉
巴士,[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