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寻梦之旅】
个人日记
N多年前,出差回程时顺道前往西安,第一次踏上了这片黄土地。火车快到站时天还没有大亮,透过车窗,可以看到窗外萧条的原野和村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笼罩在灰黄色的格调中,苍茫,厚重,朴实,心里能感觉到自己离那座古老神秘的故都越来越近了。我希望,火车“轰隆轰隆”的声响能不能轻一点,再轻一点,别把这位沉睡已久的老人吵醒。
西安夜景
那是令我神往已久的长安,我喜欢把西安称为长安。因为长安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代表千年之前中华民族无比繁荣昌盛的象征,它让我联想到大唐盛世。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应该很自豪,可以看到四方藩国的大使前来称臣入贡,数以万计的留学生遍布长安,学习汉文化知识;当时的中国人民应该很自豪,百姓们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当时的中国商人应该很自豪,做起国际贸易来不论和哪个国家的人打交道都不吃亏,咱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嘛!它还让我联想到,一位位杰出的文学巨匠,在这里意气风发,挥笔泼墨写下一篇篇华丽的诗词曲赋,强大国力催动了最灿烂文化的诞生。不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书法家,不论他们从哪里来,长安都是他们施展人生抱负的舞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一提起长安,我总能想起一长串古人的名字!
走出火车站,迎接我的是高大巍峨的明城墙,虽然它不是当年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它没有见过李白杜甫这样的人杰;虽然,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的名字就叫西安城墙而不是长安城墙,早在明朝的时候,长安就改名为西安了。但盘旋在西安城的总长为13.7公里的古老城墙仍然成为了城内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站在城墙上有一种居于顶峰的豪放和激动的感觉,因为脚下踩着的不仅仅是眼睛所看到的一块块青砖,而是经历了朝代的轮流更替,积淀着上千年的文化古韵的历史遗迹。亲密地和每一块青砖接触,头脑里不断地闪现昔日皇朝的辉煌壮观,以及在这里演绎的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西安北广场夜景
举目远眺,西安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内城和外城有着明显的布局区别。城内依然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古都建筑群,宽敞笔直的大街错落有致,布局分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分布让西安城显得格外开阔宏伟有气势。城内相对峙的钟楼和鼓楼每日都在上演着古色古香的表演,把游人带回到昔日王朝歌舞升平的盛世中。伴随着古典优雅的音乐和精巧闪亮的服饰,游客的心自然跟随着音乐梦想回到那辉煌盛世,陶醉于此不肯离去。在钟楼里真的让我领悟到了“余音绕梁”的含义,同时也可以用另一个词来表达顷刻的心情——浮想联翩,我的脑海中不停地闪现着昔日皇宫上演的这种精美绝伦的表演,那真是气派十足。
城外的景色和城内有着明显的区别。旅游业带动了西安经济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也屹立在了这个古都。现代化的构架和古色古色的韵味相互映衬,在城墙内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游览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想领略古都的韵味,同时又想感受西安现代化的气息,漫步城墙绝对是最佳的选择。最享受的还是在城墙上踩单车时那种飞驰放松的感觉。举目望不到尽头,那遥远的一端似乎和天相接,让人的视野显得尤其开阔,甚至有一种想闭上眼睛的冲动,似乎找到了在大草原上信马由缰的感觉。俯视脚下的青砖,每一块都刻画着文字或者符号,这或者是修筑时留下的历史印记。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把脑袋探出敌台之外,那种和爬城的敌人厮杀的壮烈场面闪现脑海中,马吼人喊,气势汹汹的场面在眼底浮现。城墙上还有很引人注目的突出部位,那就是外侧筑的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作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城墙可谓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城四周环绕的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则是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得不令我们叹服!
眼前的这座保存完好的城墙,昔日不知道有多少的军队在这里拼杀,不知道有多少的帝王将相用其捍卫自己的政权,保卫自己的皇朝。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一砖一石地垒砌了这座城墙,无数勇敢的士兵在这里用自己的生命为城墙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英雄赞歌,今天,当我把城墙踩在脚下的时候,一种胜利,威风,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恋恋不舍的离开这座厚实的东方老城墙,走在昔日长安今日西安的市井深处,继续寻访那些令我魂牵梦绕,向往已久的古迹。
碑林之六骏遗踪
碑林之六骏遗踪
去碑林,是抱着一种仰慕和欣赏的心情去的,尽管它的人气和它背负的鼎鼎大名实在不符,冷清的庭院里只有寥寥数人驻足观赏。在多数人的眼里,书法是一门陈旧过时的学问,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既不懂书法,为何还要装摸作样研究那些古人的玩意?正因为这种思想作怪,我也险些与这座艺术宝库失之交臂。站在一座大碑前,想搞清它的年代和内容真不是件容易事,密密麻麻且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正当我眼珠子快要弹出来的时候,终于在碑文中搜到了“大小金川”四个字,我便脱口而出:噢,这块碑应该是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之乱的记功碑。几位游人立即凑了过来,不住点头,还让我多说一点。看来知道一些历史对游览碑林还是有点好处的,暗自得意之余,感觉自己与碑林的距离顿时拉近了不少。
移步于历代书法家的作品之间,看虞世南,李阳冰,颜真卿等人的真迹。他们笔法各不相同,字里行间却显露出同样的气宇非凡,苍劲有力的笔迹告诉我他们曾经拥有无比宽广的胸怀和结实有力的双臂。在游人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者,他背负着双手,每到一块碑前,都会仔细观赏良久,不知他是否能透过碑文横跨千年,看到作者当年白须飘飘,舞动着遒劲的双臂和身躯挥笔泼墨的场景?你凝望着碑,碑也凝望着你。它不动声色,演绎着世界上最优美的铁画银钩;它高深莫测,可以让人看到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我相信这里的每块碑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孤傲地立在那里,好像在回望它们过去的主人,在我脑海中,书法家的身躯就是这样峭立挺拔。
逛完碑林中轴线,信步走入附属的石刻陈列馆,墙上有淡灰色的浮雕,走近一看是骏马,数了数一共六匹,我忽然想起了什么,再看文字介绍,猛地一惊,这居然就是我神往已久的 昭陵 六骏!它们出现得太突然,也许正因为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和它们初见的那一刻可以让我回味终生。刹那间,金属兵器的碰撞之声,战马惨烈的嘶叫之声,秦王李世民身边亲兵吹响的进军号角之声,同时在我耳边响起。六骏面容俊雅神态从容,但我能想象在真实的战场上它们是何等地凶悍勇武。马是一种高大但温厚善良的动物,本不该和你死我活充满血腥的战争产生联系,但恰恰人类选择了它。一匹优秀的战马不仅能一马当先带领主人冲锋陷阵,而且和主人情感笃厚,善解人意处处为主人着想。君莫笑天底下哪有如此神马,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差距,马也一样。秦王李世民是百年难遇的天之骄子,他的坐骑自然也是万里挑一。
“天将铲隋乱,帝遣六龙来”,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战斗中所驾驭的六匹坐骑,它们的名字分别是特勤骠(619年战宋金刚),青骓(621年平窦建德),什伐赤(621年虎牢关之战),飒露紫(621年平王世充),拳毛騧(622年战刘黑闼),白蹄乌(618年破薛仁杲)。李世民登基时天下渐趋太平,这些坐骑早已不在人间,但是对于这些曾经伴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李世民依然念念不忘感恩在心。在为自己营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之墓)的时候特命绘画大师阎立本将六匹战马雕成石刻,放置在墓旁祭坛两侧庑廊,并亲自写诗褒之。我想李世民的用意可能是宣扬自己马背得天下武功了得,也可能是告诫子孙创业之艰难,更多的是想突出自己和战马的感情吧!什么是生死与共,只有在冲入敌阵,深陷重围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
六骏石刻中最让人难忘的是飒露紫,前胸中一箭,与其他五骏遍体鳞伤多则中九箭相比,似乎不算什么,但是前胸那一箭正是致命的一箭。图中为飒露紫拔箭的人是李世民身边大将丘行恭,他也是六骏图中里唯一出现的一个人。《新唐书》载,公元621年李世民与王世充在 洛阳 决战前夕,为刺探敌军虚实,李世民骑飒露紫,率数十骑轻入敌方领土,中了王世充重兵埋伏,随从被冲散,飒露紫驼着李世民左冲右突,奈何敌军重重包围,知道李世民金枝玉叶,为立首功拼死向前掩杀。忽然“嗖”的一声,一支冷箭射中飒露紫前胸。战马昂首嘶鸣,双足腾空,敌兵一时间竟无人敢靠近。危急时刻丘行恭率援兵赶到,杀敌军措手不及,李世民得以全身而退回归本营。石刻中长须的丘行恭伸出右手为飒露紫拔箭,此刻战马一改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威武,深情地把头埋在丘行恭的怀里,眼睛里流露出忠诚,疼痛和不舍。箭一拔出,血流如注,马儿的四肢再无力支撑它那强壮的躯体,扑通一声倒在尘埃之中,想必在场的军士们,都会热泪盈眶甚至失声痛哭吧。
我想,昭陵六骏图就是李世民帐下文臣武将们的缩影吧。隋末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地方官僚谁不对中原沃土垂延三尺,你攻我伐,兵荒马乱。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劝父起兵,由太原攻入长安,建国号唐,随后东征西讨,击败王世充,窦建德等多股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揭开了大唐盛世的序幕。李世民是幸运的,如果没有“房谋杜断”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他无法与太子建成的贵族势力相匹敌;如果没有猛将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给齐王元吉最后一击,他无法登上太子乃至皇帝的宝座。李世民也是强悍的,如此众多的人中之杰对他俯首称臣,心无二意,足见此人的人格魅力非同一般。就像李世民赠给一位大臣的诗里写的那样:“疾风识劲草,板荡识诚臣”。君臣同心,开明的大唐盛世就这样拉开帷幕。
雁塔漫步
大雁塔,真的与雁有关吗?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也许这一记事就是雁塔名称的出处。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至今未变。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尤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古城之大雁塔
古城之大雁塔
塔座
大雁塔塔底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
在南门东西两侧的碑龛内镶嵌着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碑,均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珍贵书法碑刻。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一层
在唐时新进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园赐宴,于曲江聚会饮酒,慈恩塔下题名等风俗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
进入南门,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此外,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译经图碑》也值得一观。
在塔内一层通天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身临其境,吟诵一番,颇有原词原句的感受。
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 塔座登道的动测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奋斗精神。
二层
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均争先礼拜瞻仰。
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普贤菩萨壁画两幅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琅琅上口、意味悠长。
三层
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
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五层
大雁塔五层,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
在五层的塔室内,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可窥见玄奘高超的诗词艺术造诣。
六层
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公元752年晚秋,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个个才华横溢,诗句出神入化。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
七层
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燕造塔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古城之雁塔晨钟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统治者们把美好愿望赋予给这座都城,但是把长安推向灭亡边缘的,也是这些统治者们。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愤怒而又带有报复心理的一把火,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中唐以后,长安经受了一遍又一遍兵与火的洗礼,已经面目全非。如今在古城内很难见到唐时遗物了,只有大小雁塔,就像一对难兄难弟,至今仍孤独地伫立在那里。曾几何时,它们是古城的制高点,在闹市区也好,在冷僻小巷也好,一眼望去就能把雁塔摘入眼帘。如今不同了,林立的高楼大厦将它们挡在身后,这样也好,不是说大隐隐于市么,就让它们兄弟俩做一对现代生活中的隐士吧。
与久负盛名的大雁塔相比,小雁塔根本不值一提,因为来古城游玩的人大多不会来小雁塔的。曾经这里有座荐福寺,建于7世纪中后期,是为纪念高宗皇帝李治而建,小雁塔建造年代稍晚,在8世纪初。似乎在唐朝时,它们就不太吸引人们的眼球。我听说过杜甫和岑参高适等人在大雁塔上咏诗“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却从来没听说过有谁咏过小雁塔。后来总算在塔旁的纪念室里,我读到了描写它的一首诗:“噌吰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原来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别名,叫雁塔晨钟,小雁塔以其寺庙里的钟声而闻名。当年小雁塔坐落于荐福寺内,寺里的僧人们每天清晨都要去撞钟,然后上早课。浑厚悠长的钟声在长安上空久久回荡,在大街小巷甚至近郊都能听见气势恢宏的梵语之音。可以想象,当年多少正在街头上赶路的人们,一听见此音,立即双目紧闭,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向佛祖祷告。可惜的是,荐福寺早已不复存在,僧人们亦人去楼空,巨钟静静地悬挂在一座古亭里,清晨时分再无人去敲响它。如今都市人夜生活繁忙,大清早吵吵闹闹地会破坏人们的美梦吧。
Iself说宝塔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而眼前的小雁塔塔顶遭雷轰击后残缺不全,更有原始古朴的味道。心想新中国都成立这么多年了,咋就不给修一下呢。还好,不修更好,就像 圆明园 ,残垣断壁更能体现出苍凉的氛围,一切都是历史造成的,人为焚烧也好自然灾害也好,该啥样就啥样,就让它保持原有的历史面貌吧。顺着昏暗的楼梯往上攀登,颇有《西游记》某集里唐僧扫塔的味道,只是那首扫塔歌已经想不起来了。会不会和唐僧一样遇到妖怪呢?正想着还真听到塔上传来的说话声和踩楼梯的脚步声,不禁吓了一跳。哈,不要这么封建迷信吧,妖怪还怕人呢。每爬到一层,空间就显得越来越小,开始还数着自己爬到了第几层,后来气喘吁吁,早就把数字忘得一干二净。终于看到了头顶的光亮,第十三层到了。当我爬上了塔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露天的铁笼子中,四周是砖塔的废墟,唐代的砖就这样横七竖八地裸露在外,好不苍凉。更让人震惊的是,很多砖上竟刻有XXX到此一游或者类似于海誓山盟之类的话,怎么着,这也算碑刻么,让人心痛不已。铁笼子造起来,一是防止游人在砖上乱刻乱画,二是防止游人靠近边缘会发生坠塔事故。
站在塔顶眺望古城四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想象千年也有人站在这里眺望远处吧,他看到的会是怎样的一片景象呢?大雁塔遥遥相望,百姓的平房遍布,其中散落着亭台楼阁,那是达官显贵的豪宅。再远处,一片片金碧辉煌的宫殿静静俯卧,那是大明宫,太极宫和兴庆宫。一群白鸽飞旋于长安上空,我的盛世大唐哟!
大雁塔和小雁塔也是古代妇女苦难生活的见证!有史料记载:大雁塔的建造是“民建官助”,而这个“官助”也仅仅是以“七宫亡人衣物”相助,官府本身并不支出特别的经费。小雁塔的修建晚于大荐福寺2年,史籍中明确记载:“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长安志》卷七)。“率”者,聚敛,网罗。“景龙”为唐中宗年号,公元707—709年。显然,小雁塔也不是官修。也就是说从建造这两座塔的费用来看,大雁塔是用死去宫人的遗物所修,小雁塔则是活着的宫人集资兴建。
因此,当我们今天面对这两座塔的时候,不应当忘记当初这塔是怎么修的,也不应当忘记这两座塔曾深深地寄托着古代女性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临潼之华清别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元稹的一首《行宫》区区二十字,竟把作者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及沧桑之感流露得如此巧妙。是呵,我们的玄宗皇帝有太多的事迹可以作为人们的谈资了,如今皇帝离开了这里,偌大的行宫无人管理,我们这些宫女既然无事可干,何不搬一张椅子,一起聊聊当年皇帝在时的盛况呢?
华清宫位于长安以东二十五公里的骊山北麓,从西周开始,历经秦汉唐,这里一直被历代帝王垂青,成为皇家别业。唐玄宗就是在这里见到了儿媳杨贵妃,并与其演绎了一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剧。水温恒定四十三度的骊山温泉,滋润着两人的爱情,“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他们称温泉为“汤”,细白如玉之石筑砌的莲花汤,芙蓉汤,太子汤等等,曾遍布华清宫每个角落。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灰黄色的方形土坑了,望着它们你能想象出当年玄宗和杨贵妃在池中鸳鸯戏水的景象吗?恐怕很难!倒是池边墙上一幅幅图画,配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吸引了我的注意。循着画一幅幅读过去,对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来龙去脉也就理清楚了很多。我想,他们即使不是中国帝王之家中最恩爱的一对夫妻,也是最恩爱的忘年夫妻,二三十岁的代沟不是很容易就能填补的,而他们却“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俨然是一对冲破家庭种种阻力,偷偷约会私定终生的小夫妻。
“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杜牧的笔下,唐朝也听到亡国之音了,须知,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引发大乱,也是为了博妃子一笑,而地点居然也是骊山。爱江山更爱美人,有时候在江山和美人之间,只能选择一样。果然,历史在玄宗身上重演,安史之乱造成百姓颠沛流离,大唐一蹶不振。
古城之秦始皇兵马俑
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能够身临其境确实是人生一大幸运之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
从坑道里出土的珍贵文物,比如铜车马就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一件珍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得不令人惊叹不已。在这件铜车马上已经尽显了现代人所达到的先进水平。他们在造马车时很讲究,每一样东西都代表着秦朝的一些标志——如车轮上的36根轴代表的是秦朝时候的36个县城等等,皇帝坐的车有两扇窗,关上就热,开了就冷——在秦朝时代就已经有了如此先进的两用“空调”!目睹历史上的这些巧夺天工的设计,处于日新月异变化中的我们难免有些惭愧,因为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明的东西我们现在也只是在普遍使用阶段,而没有上升到一个更加高级的层面。这又不得不警示我们应该以古为镜,谨记历史,反思历史,在不断的挑战中超越历史。
兵马俑博物馆有四个展区,其中一二三展区都是保存着兵马俑的真实坑道。一号坑道占地面积最大,也是兵马俑数量最庞大的一个展区。步入一号主坑,居高临下,看到这一万多平方米的展厅放置着上千个秦俑,个个神态各异,造诣巧夺天工,这批士兵是秦朝的先行部队,有些穿了盔甲,没有穿的那些叫敢死队,是在最前面的。来西安之前对兵马俑的了解都只是停留在图片和文字上,单单是这些图片和文字已经足以让人惊叹不已了,这回当我亲眼目睹坑道里一排排气势磅礴的人佣和马佣的时候,简直激动得要跳起来。
和真人一样高大的佣一排排地立在那里,每一个都是仿照当时的真人而雕的,每一个都有独特之处,显得非常逼真。站在坑道上感觉自己就是回到了秦朝,可以想象秦始皇居高临下,对着秦兵发号施威的气势。看着兵马俑,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除了感叹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以外,还为当时修建时被一批批暴君埋在坟墓里的老青幼妇而痛心。
秦王是一代暴君,他不仅用当时全国近三分之二的物资来为自己修建陵墓,而且想用大规模的真人和马来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如果这项工程真的就按照秦始皇当初的意愿来施行的话,那就是历史上的一次惨绝人寰的悲剧。庆幸的是秦朝丞相李斯的英明果断,力谏秦始皇采纳了用佣来代替真人的建议,这才避免了历史上的这一沉重悲剧。
不论怎么说,这毕竟还是一项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在这里葬送,然而,如果没有秦始皇当时的这一举动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宏伟奇迹,我们的历史学家对秦朝历史的考究也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成就。现场看到在坑道下挖掘的考古工作者,心里既是羡慕又是佩服。羡慕他们可以亲密地接触着堆积了千年之久的文化故土,可以在这里寻找秦朝昔日的辉煌,同时也佩服他们的细致和细心,每一铲土都要事先认真的考虑,绝对不可以有半点的马虎。考古工作者的工作是辛苦的,但是也是幸运的,甚至是伟大的,因为埋藏的历史可以因为他们的双手而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长安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显赫了一千年,公元九世纪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长安渐渐衰败。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命太子朱标考察西安,一度有建都西安之意,也因为朱标的去世遂成空谈,长安再无与国都有缘,它只是一个文物大省的省会。然而它的“长治久安”,正是在它洗尽铅华之后!
长安,西安,真不愧为十三朝古都!这里的每一砖一瓦都有说不尽的历史故事,当置身其中的时候真的如做梦般,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可以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沉淀了上千年的历史!
离开西安时吃着西安的肉夹馍,听着纯正的陕西话,带着眷恋,踏上归乡之路,别了,我会梦回西安!!!
欣赏请点击...>>>【古筝组曲:长安八景】
资源网络 零落编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