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若巴倒洗脚水:只有集资净障(解行并重)才能体会空性
手机日志
有人问,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一断就把所有烦恼断除?当然有,这就是需要了达空性的智慧。然而,空性智慧的成就,并非如同原子弹一样,按钮一按就能瞬间炸得粉碎。我们只看到爆炸那一刻力量的强大与速度的惊人,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背后研究及制造的过程,那是不知多少人的心血及精神的全盘投注。因此,仔细一想,我们不难得知,要把烦恼断除干净,之前的修持磨炼及心血的投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成就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及功夫,更是难以估量的。
那若巴是印度佛教大师之一,他在修行上取得了很高的见地,什么高深法门都通晓,但是依然有个坎没能突破,境界停滞不前。他的师父对他说:我已经没有什么法门可以在传给你,你下山去一家妓院打工。那若巴不解,但是不敢违背师命,到妓院给妓女端洗脚水,后来在那里终于开悟了。因为他放下了修行人的傲慢。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在生活中、修行中要尽量用得上,不要只是夸夸其谈。有些人平时说起来天花乱坠,没有遇到事情时,大家都觉得他是真正的修行人,可是一遇到严厉的对境,原来的境界就荡然无存,所说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 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无碍。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受用。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在说话时,都有一群比丘议论纷纷,那我们有些法师讲法时,下面的人不能接受,甚至说“法师不应该这样讲,堪布不应该这样讲,应该按我的思维方式讲”,这种情况也是理所当然。)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们闻后恍然大悟,原来只说不修是不行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闻思后一定要去修行。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
不过有些人听了又会走入另一极端:“对对对,听再多也没有意义。那我以后不听法了,明天到山洞里专修去!”可是,这种专修也不一定能成功。因为你以前听的法特别少,十部论典也没有,虽然自认为广闻博学,但有些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如果这样去修的话,犹如没读小学就想成为博士一样,很容易就修偏了。 没有实践的愿望,类于空谈,没有理解的实践,变为盲从。盲从与空谈,皆是偏差,无法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佛法的道理有所认知及了解外,也不可忽略事上一点一滴的磨炼,生活上每一件事,都是我们磨炼心性的机会。能够掌握每一个调练心性的机会,就是在为我们自已储备资粮,使我们的烦恼及习性能够很快的调整,很快的净化。如果我们境界也能更为深刻,修持上就能更加拔卓。
当年文殊菩萨告诉宗喀巴:要去净罪积资才能证悟空性
宗喀巴大师在二十岁时就通达一切教法了。但是宗喀巴大师还不能如实地了解空性,尽管当宗喀巴入定观空性的时候,可以持续两三个小时,有人在旁边打鼓都无法惊扰到他。
后来宗喀巴大师请教文殊菩萨,他所证的是不是最究竟的空性。文殊菩萨说:“这还不是”。宗喀巴大师于是和文殊菩萨讨论,但是还是无法完全了解。于是宗喀巴大师说:“我如果到印度参拜一些成就者,是不是就可以了解”?文殊菩萨说:“不需要去印度!你可以在西藏依止其他上师,如果还不能了解,我再直接向你解答”。于是宗喀巴大师开始参访西藏很多有成就的上师,但还是没有办法了解。
文殊菩萨告诉宗喀巴大师,现在还是没有办法证到空性,就要去净罪积资。另有一位通达中观的上师,他也可以见到文殊菩萨,于是问道:“宗喀巴大师已经通达这么多教法了,现在要他去净罪积资,不是很奇怪吗”?文殊菩萨说:“这个你不知道。我这样让他净罪,将来一定可以推广教法,利益更多有情”。
于是宗喀巴大师在三十七岁时,带了八位随从在拉萨东南边一个叫欧喀的地方,在那里净罪积资。宗喀巴大师用一个石头做的曼达拉盘供养,因供曼达手上的肉都被磨掉了。拜十万次大礼拜,供十万次曼达拉,念百字明,祈求净除罪障,以证得空性。后来依净罪积资,宗大师才证得最究竟的空性, 于是写下了缘起赞。这部缘起赞,深深思惟的话,乃是浓缩了一切般若经的内涵。宗喀巴大师都要经由净罪集资才能了解,可见空性是真的“如极难量”的。
大师求道心甚坚,闭关专修时,虽至疲惫不堪仍不敢稍有懈怠,一意严谨苦行。所以他在这段专修期间,曾获得许多佛菩萨的现身加持,和证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
法王如意宝曾要求,四十岁之前必须要精进地背书闻思,过了四十岁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修持。其实,一边闻思一边修行,乔美仁波切说,这是最好的。白天闻思教义后,晚上再加以修持,每天在实际行动中不断串习法义,这就叫修行。反之,身心若没有实地修持这些应行的修法,只是空口言说,修行没有串习成熟还是很难解脱的!
古来有一位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多时,度量很宽,待人厚道,常能劝人放下放下,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没有?’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后来觉得在大众会下,还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这回独宿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就真无烦恼了。谁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的说到庵里去看看,有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说既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后来牧童都进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团没有理他,他们找吃的找喝的闹个不休,老修行不动不声,牧童以为他死了,摇他也不动,但摸他身上还有暖气。有人说:‘他入定了!’有人说:‘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还是不动,挑他的手也不动,挑他的肚脐也不动,挑他的耳朵亦不动,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杂种!’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憨山大师《费闲歌》说:‘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间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我们既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说,也是无补于实际的
顶果法王教言中说:任何想教授佛法的人,必先使佛法成为他生命的主体;若只是复述教法是无益的,就像一个耳聋的音乐家演奏乐曲,不管曲调多美,自己都无法听闻。领受教法时,我们的动机应该是真诚发愿,愿自身能如法实修;如果我们只想尝试学得一些东西,以便教导他人,就像乞丐演奏音乐是为了牟利,以这种心态去接受教法,于己于人教毫无意义。同样地,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而搜集佛法知识,也是错误的。如俗谚所说:“知识愈多,骄慢愈大;离家乡愈远,离诚实愈远。”在我们内蕴的烦恼尚未调伏之前,又如何去利他呢?这就像身无分文的乞丐高谈要喂饱整座村庄,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为了确保别人真正的福社,我们必先使自己完善,直到一如巴楚仁波切般。他谦称自己对佛法毫无了悟,整个人却饱含了佛法的要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