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摩私情隐康桥
个人日记
我们就从他师傅在徐志摩的隆重的婚礼上的证婚词来看,对徐志摩的“用情不专”或者“放荡不羁”的个人问题,应该有一个肯定性的认识了。我想,如何用最少的东西来了解这个人呢?于是,我把徐志摩的个人生活戏谑在《再别康桥》里,注意,是戏谑后,再对比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再别康桥》,嘿嘿,我发现很有意思——不论名家如何精准的赏析文学版《再别康桥》,我也始终不渝的认为文学版《再别康桥》中有作者个人生活版那样的底色。
徐志摩的个人生活版: 徐志摩的文学地位版: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幽会的青睐。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媚柳, 那河畔的金柳,
是灯光中的新娘, 是夕阳中的新娘,
灯光里的艳影,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似的呓语,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里招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爱河的柔波里,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永远不走了!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爱巢上的一潭,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被褥间,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幽处更幽处漫溯,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床星辉,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放歌!唯有您能知晓,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灯光也为我沉默,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鹊桥!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我挥一挥衣袖,
盼带走您的情怀。 不带走一片云彩。
至今,还没有谁敢肯定地排除徐志摩在写《再别康桥》时心中那股子曾经“用情不专”的情愫,这也是诗歌的魅力适宜了徐志摩,只有他能把那些“用情不专”的所谓的人性的多情的呼唤隐藏得如此经典。以至于成了懵懵懂懂的高一的学生们的必学的诗歌范文(戴望舒的《雨巷》也是)。当然,作为中国式的教育,是不可能触及本非敏感的敏感话题。 我们知道,《再别康桥》是唯一一首可以从中窥见徐志摩“全貌”的作品。完全可以算作是徐志摩诗文方面的总结性的经典之作。这个“全貌”,通常我们是从诗歌艺术方面来解读赏析的。从教育工作方面来说,似乎也只能这么解读。可是,这是徐志摩的“全貌”么?显然不是。但,我们要把《再别康桥》讲透彻,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作者,你不讲徐志摩和那三个女人,能行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情观”里,用西方爱情观比如美国的来说,是不好说的。徐志摩其他的比如与林徽因等人的情爱过程我们不说,就说他与他要好的朋友王庚的妻子陆小曼那段经历,我们是值得对他诟病的,王庚让他与妻子陆小曼交往,可他俩才拥抱到一起了。然后美其名曰:与前爱不复存在了。而王庚抛弃夺妻之恨,非常友好的参加了徐与陆小曼的婚礼并祝贺他们白头偕老。可徐志摩结婚后却继续追林徽因。那一次上苍不作美了,飞机失事了……以至于把林徽因感动得含泪拾块飞机残骸(cán hái)悬挂在她与梁思成的卧室里显目处作永久纪念。 客观的,才是正确的。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思想已在国民心中扎下了深根。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拔掉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中国人在一定范围内的责任感比西方比如美国人要重一些。比如:亲情的关爱、偏爱、溺爱等等就是一例。当然,这是普遍而言。所以,中国人在个人的某些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的顾已问题就不如美国了。这也是客观事实。徐志摩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在某些方面也有西化的影子。这是存在的。但他是中国人,且是回中国工作、学习、生活、结婚并办了“新月”成了“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中国人,那么,衡量他在“用情”方面的尺度,我也就同意梁启超的尺度了。 《再别康桥》是永远影响中国文学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置疑的。名诗,就名在这一点,它像多棱镜一样,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光辉来,且都是灿烂的。
——尽管说《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有多种版本。其中,有的版本还分析说是徐志摩恋着林徽因而移情于康桥。我想,不管是哪一种版本应该都是有意义的吧。像我这种“另类”的戏谑的版本,算上民间茶余饭后杜撰的笑料吧。不过,徐志摩的那些风流,多情的故事也是大家所共识的。
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给读高一的女儿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必须背熟并会赏析。这是两位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她回答我,老师说的,读熟就行了,可以不背。整得我哭笑不得。我不明白女儿的语文老师为什么不按诗文后面的要求,要求同学们背诵。她是否也有另类的想法?我不得而知。
我发现太自私的人,特别是个人感情自私的人似乎收场都不太好。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经历了恋爱的浪漫的花季,再步入了宽泛复杂的社会里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后,他所承担的事务应该不仅仅是关照自己,忠实自己的思维了,应该有很多责任、义务要完成,特别是自己儿女,双方家人,社会朋友等等的生活感受和诸多期许,那更是双方重之又重的重大问题。相对而言,对于个人的一些冠冕堂皇的人性问题的呼唤,就显得轻若尘埃了。徐志摩在这方面是有些轻视的。把师长和父母的劝阻当成耳旁风,我行我素。这种率性而为的行为,一般的,总会让我们多一些遗憾和惋惜。徐志摩的英年早逝,的确是有一些惋惜的。
文章评论
梅点轻馠
不知道徐志摩是滥情还是多情,但作为年轻而又文学诗人的他,更愿意以一种包容的态度面对他的婚姻和感情。记得某空间文友写过一篇文字,其中说到“美国,这个多年来在我们眼里滥性滥情的国度,近些年一直在性与情的观点上给我们以严肃的反思。他们或许不会在乎自己的初吻或初夜,但他们从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付出身体,他们或许更容易开始一段交往,但从不轻易许诺爱情。”或许,扯远了。我们常常背着海枯石烂的誓言走一辈子,这值得尊敬,但有没有关照过自己的内心忠实于自己?这似乎更重要
火鸟
哦、哦,独特的个人生活版。
梅点轻馠
刚看到后面的续文,又想再说几句。林徽因是优秀的女人,婚后和梁思成过着幸福的生活,可她也苦恼极了,她对梁思成说,她爱上了两个男人,不知如何是好,这另一个就是金岳霖。徐志摩的用情不专受到强烈批判,不知楼主对此作何感想?当然,我在这里并非赞赏徐志摩的放荡不拘,其实我想要说的是,在感情问题上,懂得关照自己的内心并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是对自己更是对另一半的尊重。之于责任、义务、亲情、友情、社会的眼光,那些东西应该尽力呵护并努力承担,不仅仅只中国这样而已。
苏世
诗人多情
素荷
喜欢这篇文字!友晚上好!
&随~缘&
拜读,不说什么了,怕说不好 [em]e112[/em]
清风明月
[em]e113[/em] 你改编的个人生活版好像真的是徐写的生活版。我现在不佩服徐,而是佩服你了。
喀什噶尔胡杨
[em]e183[/em] 欣赏了友的生活版的《再别康桥》,佩服,佩服!只是不知道,你敢让上高一的女儿来品读吗?
我是朱颜改
看诗不看人,是传奇,美到极致;看诗再看人,是梦醒,失望的极致;看人再看诗,是化妆,懒看到极致!
晓月荷香
喜欢徐志摩的诗,欣赏你的文采。遥祝秋安!
秋山霜艳
我觉得,读《再别康桥》,每个人的心底都会分外柔软。感情,是真实的;责任,是现实的。孰重孰轻,每个人心里 ,都有一个不同的平衡点吧。如有可能,责任和感情,一个也不能少。
清丽
拜读[em]e179[/em] [em]e160[/em]
天高云淡
[em]e179[/em] 欣赏您的文采![em]e142[/em] [em]e142[/em]
妙然依依
欣赏甲乙的徐志摩的个人生活版: 《再别康桥》 [em]e142[/em] [ft=,2,宋体][/ft]
腊月
欣赏阁下的文采,你真棒,第一次来你空间,帮你踩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