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千里 家书抵万金
个人日记
《永志成城》
岁值壬辰,相属龙腾。时维三春,孟夏之交。行吟泽畔,黎明光耀垂柳:水云乡里,虎畅璇娇承露。鲁门阖府齐聚武昌东湖会所,恭贺鲁永城老先生八十寿诞。男女老幼百余口之众,老姊老妹,子侄孙辈,及至重孙,四世同堂,祝寿共叙天伦。其情浓浓,其乐融融!一应宾客,无不为之感慨动容------。
鲁老先生永城,八十年前诞于武昌城郊外沟边街,家道小康,祖籍青山。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熟读诗书古典,练就一手传统中华小楷,笔锋端庄遒劲,十六岁即受聘于民国武昌市挹江区第六保国民学校任教,志在开启民智,解惑释疑,传习民族文化!拯救苦难中华。时逢乱世,家道维艰,遂投笔从戎,随共和之军转战南北,用青春热血熔铸新中国!建国后在部队任湖北司令部文职书记、参谋。后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韩东山、国防部副部长王树声大将秘书。多年军务,兢兢业业,奉公律己,多次赢得部队嘉奖。亲历“庐山会议”、“七千人会议”、“武汉军区党代会”等重要场合,其间多次受到毛泽东接见并合影留念。文革中虽遭动乱之殃,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实事求是,不随波逐流,不为一己之安危而屈节苟且!无私无畏!历经劫波。在艰苦的三线建设中,为东风二汽早年拓荒建厂做出了军人的无私奉献!1979年转入地方政协部门,鲁老先生更是如鱼得水地发挥自己传统文化功底,利用自己历经的乱世风雨的切身感受,广泛联系党政军学各界知名人士,组织和帮助他们撰写历史资料。对湖北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大量的“抢救”工作,从而丰富了文献档案资料宝库,为完善新中国政协文史档案工作拾遗补缺,矫枉匡正,深孚众望。历任湖北省政协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协副秘书长、文史委员会专职付主任等领导职务。除担任机关领导工作外,主编《湖北文史资料》四十余集:另编著《辛亥革命回忆录》、《武昌起义档案资料汇编》、《武汉国民政府》、《武汉会战》、《民国总统黎元洪》、《湖北“三怪”》等文史专著,鸿篇巨制,达数百万字。此外协同有关部门编辑出版《湖北党史人物》、《湖北英烈传》、《陈诚专辑》等数十部具有研究当代历史重要价值的文献。离休后的鲁老先生更是虚怀若谷,无怨无悔。不为名忧,不为利扰!平和乐观,笔耕不辍。其撰写的回忆文章多次被中央和省市刊物选登。生命不息,孜孜不倦。由治国转入齐家,心正而襟宽,行善而寿长!八十年岁月沧桑,八十年世态炎凉。老人见证了中华民族跨世纪的艰难岁月。国忧家愁,举重若轻。家族后辈无不得以老人教诲关照!是以鲁老永诚先生八十大寿之际,后辈中人虽天各多方,亦辗转奔贺,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行商求学,打工务农。千里之外,汇聚一堂。共睹寿星慈颜,共聆寿星教诲,无不茅塞顿开,裨见释怀!老寿星于席间言简意赅的谆谆教导:“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事,知足常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只字精阐天人之道,片语炼铸修身仙剑!
鲁氏族人,远籍江西宜春上高,明代中期转入湖北武昌县北浒鲁家大湾。(现洪山区建设乡鲁家湾)鲁门吾支先祖父于1903年移迁武昌城郊沟口。(现武昌徐家棚诚善里)是时,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厉行洋务,粤汉铁路告通(1906),徐家棚为全路北端起始之要冲,渡连江北京汉,水汇扬子西东,是谓九省通衢之水陆商埠。先祖于乱世创业,历经坎坷,至抗日战争前,已成就不菲。及至鲁老先生永诚辈已是第九序第八代【永】字派,溯源而抚今,鲁老先生位列第九序十五代居中,正所谓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为族人世友所敬仰,为后辈亲人所爱戴。值此八十大寿之际,子侄辈人鲁久赐受亲朋委托,简记老人高功厚德,略叙老人寿诞盛典,以誌族荣门耀,以励亲朋来者。愿老先生永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愿鲁门中人承恩沐德,弘我鲁门祖宗殷望!家谱之道,势如长江,阔如天湖,传于万世。
【志士家必达,芳名永久扬,荣华应长春】。
公元二零一二年五月一日记于武昌东湖棋院
文章评论
默然
[em]e179[/em]
zf1953
难怪有鲁迅之文风.....鲁姓之妙笔[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