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葬礼※※很难得啊 【欢迎转载】
个人日记
2007-4-9 01:50 外观设计:千呼万唤始出来 纪念堂的设计工作是与选址工作同时展开的,即1976年9月中旬。由于大家心情十分悲痛,提出的方案都过于沉重、肃穆。方案大多是陵墓形式,以实体为主,墙上基本不开窗,往往无柱廊:即使有柱廊,也是采用短而粗的柱墩。 10月初,党中央提出要“让世世代代人民群众能够亲眼瞻仰毛主席的遗容,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重温毛主席的教导,激励他们的革命斗志。”这样,纪念堂的设计指导思想就更为明确了,即毛主席纪念堂既要肃穆,又须明朗。 随着选址工作的深入,纪念堂设在天安门广场已成定局。结合天安门广场的具体环境,大家都倾向于柱廊式方案,认为这种方案容易做到“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又易与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相协调。 设计人员很快就柱廊式的处理手法达成一致:采取周圈列柱手法,它比起列柱两端或中间嵌以实墙的手法更为完整、庄重。 台基是1层好,2层好,还是3层好呢?多数设计人员认为采用多层台基较好,这是我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常用的手法,考虑到便于群众瞻仰,以两层台基为宜。有的方案提出采用红花岗石基为宜。有的方案提出采用红花岗石作台基,上为汉白玉栏杆,以此来表示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打下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根据这些意见,设计组做了3个总结方案。这3个方案台基基本一样,屋顶也均为重檐,只是柱子、华板、屋顶的细节稍有变化。1976年11月初,有关领导同志审查了这3个方案,指出“现在的3种建筑式样基本上可以,与人民大会堂等建筑比较协调,要求作进一步修改,再报中央审定。” 设计组多次召开工人、干部、设计人员三结合会议,并逐个征求各省市代表的意见。按照领导同志指示,设计组拿出了综合方案,即两层红台基;正方形抹小角柱子;黄梳璃瓦的退跨重檐柱子。最后,当时的最高决策层批准了综合方案。 细节安排:无微不至 当时,中央领导指示纪念堂设计方案要“方便群众瞻仰”。为了贯彻这一思想,设计人员特地在入口至瞻仰厅之间安排了一段相对较长的过厅和走道,为的是让刚刚从阳光下进入室内的人们对厅内光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一安排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在细节处理上独具匠心,也说明他们付出的心血。 为了突出从北大厅到瞻仰厅的入口,南墙上的两樘大门选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作,色泽和纹理都很醒目,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为了体现“毛主席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的思想,无论在建筑尺度上,或在室内环境的安排上,设计者们都竭力设计成类似一间日常生活的卧室。他们选用泰山产的磨光黑色花岗石作为水晶棺的基座,寓意“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纪念堂外围廊柱为白色,为了衬托白色柱子,设计者们特意选用带黑点、微露红色的山东浮山花岗石,而墙面则用粗磨光做法,使两者在质感上有所区别。 庭院绿化分内外两环,设计人员安排得外屋密内层疏,目的在于使纪念堂与四周其它建筑有所分隔,但又便于从庭院外面看到纪念堂。所有这些细节安排,都倾注着设计者对领袖的爱,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
看更多精彩日志加彬彬的Q :158672987http://binbin9898.qzone.qq.com 彬彬空间站期待你的光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