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笔记——尊严问题
个人日记
义工笔记——尊严话题
2014年3月1日,天空飘着小雨,永进义工的代表来到朱杨镇振兴村看望走访一户困难家庭,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事后却意外地引发了一个关于“帮助贫困是否会使受助者失去尊严”的话题。
我们的温总理也说:要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那么究竟什么是“尊严”呢?考证古义,“尊”是对母亲的敬称,“严”为对父亲的敬称,“尊严”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荀子的《致仕》篇,“尊”和“严”皆是家里的两尊菩萨,合起来表达的词义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尊严”则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所谓人性特征,也包括民族和国家等等社会性概念。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
……哎,哲学性名词真是……深奥乏味,它们追求干净利索。就像一份在我们眼里美味可口的鸡哈豆腐,它们却仿佛只看到了盘子里一堆碳水化合物和营养分析表。
呵呵扯远了。那么,帮助贫困,扶助弱势群体就是在用善行来伤害这样的尊严吗?那为什么帮助的过程当中,施助者和受助者都获得了快乐了呢?我想这是因为施助的动机和受助的心态使然。
帮助别人首先应该是心底无私的。不应该事前考虑是否会践踏尊严,这跟“扶不扶”其实是同样一种心态。看见老人摔倒,你如果顾虑事后可能的麻烦,也许就会放弃这次善举,并且给自己找到一个下台阶的理由。公车上让座,你要顾虑别人都坐着,我站起来是不是会被笑话,或者产生“前面比我年轻的小妹都坐着,凭什么我要起来”的想法……总之,善念的背后如果藏着一颗忐忑不安的私心,会使人鼓不起行善的勇气来——是的,行善也需要勇气。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只知而不行,反而于身心不利,事前顾虑,事后又生愧疚,双重纠结。归根结底是帮的心,扶的心还不纯。心有芥蒂是因为心魔暗生,如同照镜子一般,以我所欲及于他人。所以,唯心底无私者才能临危有所为。而受助者呢,这些年我们似乎也没有看到他们感觉丧失尊严。当他们拿到沉甸甸的慰问金时,他们流下的是感激的热泪,当他们的小手握在我们的大手里时,他们有说不出的快乐,当他们观看我们的演出时,同我们聊天时,吃着我们亲手包的饺子时,脸上现着愉悦,而不是屈辱。也许,当我们不去帮他们一把时,他们反而会因为被社会遗忘,被生活遗弃而感到世情炎凉吧。
因此我个人的理解,义工的帮扶行动不仅不是让人失去尊严,而是使他获得被关爱被温暖的尊严。只是在帮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受助者的意愿,注意不要产生有损尊严的想法和行为,不要歧视你所帮扶的人,不要嘲笑他们,不要打听传播他人的隐私,不要言语伤害。不要暗示你的优越。不要……好吧,义工也是普通人,记不住这么多条框,难免会有一些个性化的思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义工对社会、对生活的一片赤诚,对弱者、贫者的一片赤诚,天可怜见。
其实,行善最重要是看以怎样的心态,它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心灵的修炼。人生而平等,你的善行也只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力所能及地帮了一把而已,你并不会因此而拥有特权,不会被允许拥有支配、歧视、自傲等等一切伤害别人尊严的权利。你仍然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的社会却正是靠着这样一种守望相助的传统才得以延续。
文章评论
尘埃
我们给予但并不怀有道德上的优越感,我们自愿付出其实成全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