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军旅生涯 浴血抗战八年
个人日记
抗战专稿 十年军旅生涯 浴血抗战八年
——记松滋抗日老兵张启华
写抗战老兵张启华是我近两年来的想法,和他相识也快两年了。
2013年冬,我作为荆州电视台《江汉风》节目组驻松滋记者站记者,跟踪报道和见证了张启华老兵相隔七十八年后回老家四川老家寻亲的全过程。几天时间朝夕相处,也让我和张启华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也让我走进了松滋抗战老兵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
张启华(原名丁华良),1921年3月出生,原籍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王井镇镇坨田村。张启华兄弟四人,大哥丁华云,二哥丁华松,三哥丁华福,他是老幺。当时大哥结婚才半年,二哥三哥没有成家,父母亲和他商量让他顶替大哥当兵,14岁的他满口答应了,在父母心目中他最听话孝顺,而且聪明懂事。他记得那个时候还是"照相兵",出去当兵时还是热热闹闹的欢送场面。
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张启华所属部队为国民革命军18军199师步兵连,他在部队聪明好学,训练有素,参军两年后的张启华已是连队的上等兵了,专门为班长扛轻机枪,战场上他负责给机枪装子弹,班长是机枪手,他们是一对最佳组合。
在无数次枪林弹雨中,张启华也记不清多少次同日本鬼子肉搏和厮杀,不少战友战死在疆场,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目睹两个要好的同班战友,也是四川老乡同日军肉搏时壮烈牺牲。
1940年,国民革命军18军由湖南移驻到四川万县,忠县,湖北宜昌,秭归,三斗坪等地。张启华随部队参加过宜枣会战,鄂西会战等著名战役。
让张启华记忆最深的一次战斗是在宜昌母猪峡,国民革命军18军和其他友军一道同日寇进行殊死决战,敌我双方伤亡惨重,他和战友用轻重机枪封锁日军必经的一个峡口,无数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已记不清战斗用了多长时间,经过顽强而激烈的战斗粉碎了日寇计划经过宜昌母猪峡侵犯四川的梦想。张启华说,战斗结束后,场面惨不忍睹,经过一个地方随时可以踩到死尸,河沟里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血,血流成河,血腥气味和尸体腐烂散发着阵阵臭气,他们只有用艾蒿塞进鼻子。
母猪峡之战,因为时间太长,战场上的枪声炮弹炸弹声给他以后的听力造成了影响,他说和那些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相比,他是幸运的。
张启华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遭遇过无数次险境,有一次部队经过宜昌南津关时,山洪暴发,桥被洪水冲断,他亲自看见不少战友被洪水冲走,团长也溢水身亡,他会游泳才从洪水中爬起来,说起这些他还心有余悸。
相隔70多年,如今已是94岁高龄的张启华对当兵时的一些战术还记忆犹新,他向我详细地叙述了当时打仗的“规矩”:“上前线时最前面的是步兵,他们机枪连在中间,后面是炮兵掩护,撤退时炮兵首先撤离,再是步兵,然后是他们机枪连断后掩护部队撤离”。
张启华当兵十年,经历过数不清的大小次战斗,在他心目中只敬佩一个人,那就是和他搭档的班长,也是四川人,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机枪手。他说,只要是有他的班长在,只要是他和班长在一起,就没有冲不过的封锁线,就没有打不退的日本兵。“人在阵地在,人在枪在”是他们当兵时的誓言。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张启华所在的部队在松滋南海境内磨盘州一带驻防,当时连队规定驻防士兵可以帮助老百姓做农活过日子。张启华做事吃苦耐劳,是一把做农活的好手,深受乡亲们喜爱。随后,在当地一位热心老大爷的介绍下,他到一户没有儿子的张姓人家做了上门女婿。按松滋风俗,从此他的姓名由丁华良改名为张启华。
如今的张启华独自一人生活在松滋市南海镇金鸡寺村一个偏僻安静小山峪,老伴十多年前去世,他不愿意和儿女们住在一起,他说现在很满足,有生之年终于回四川老家走了一趟,哪怕是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总算了却了自己的心愿。现在有政府的养老金和高龄老人的补贴,加上抗日老兵关爱基金会的生活补助,张大爷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经常会有一些志愿者来看望他,陪他聊聊天,听他讲述一段抗战故事也为他增添了一份精神上的乐趣。
张启华老人现在嗜好就是一日三餐喝点白酒,偶尔抽两口自己种植的土烟.白酒每餐二两必不可少,他常说“无酒不成宴”,他说等秋凉后要去前面堰塘里钓一些小鱼,小鱼炒辣椒下酒是他的最爱,说这话时张启华就像一个小顽童。也许就是在这偏僻安静的环境中,也许就是这老烧酒和土烟让他品味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
2013年以来,先后有中国新时代媒体先锋人物孙冕,中欧国际商学院、著名影视明星周杰、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记者前来看望和采访过张启华,并送给他送来慰问金;游泳冠军庄泳、画家丁希文出钱为他维修住房和解添置活用水设施。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关爱让他盛情难却,每当想起这些张启华脸上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近两年来,南海镇金鸡寺村附近的乡亲们也才知道张启华是打过日本鬼子的老兵。
历史不会忘记为国家为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张启华这位乐观豁达,个性鲜明,久经疆场的抗日英雄永远会留在我记忆深处,影响我未来的人生。
作者:王绪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