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解读---翻译:唐·玄奘法师
个人日记
《心经》是一部广为念诵的佛经,虽言简文略,仅二百六十个字,但含义却极为广博而精深。六百卷般若经中,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当推《心经》。此经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
【经文】心经
翻译:唐·玄奘法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心经简介:
关于这篇《心经》的由来,佛教界的说法是,唐僧,也就是玄奘法师,在阅读经书时,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为感谢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书,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260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现在教界流传最广的,便是玄奘法师的译本。
那位老和尚又是什么人呢?有人说他是观音菩萨,也有人说是鸟窠和尚。为什么叫鸟窠呢?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生活多简单!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遇到鸟窠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窠和尚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
后来,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经过茫茫大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在如此危险万分的绝境中,只要玄奘法师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立即消弭无形。依仗着《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达印度取经,15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佛学经典。《西游记》的故事,便由此而来。故事中向唐僧传授《心经》的这位乌巢禅师,大概就是以鸟窠和尚为原型的吧?
有人说,5000字的《金刚经》是600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华,260字的《心经》则是5000字《金刚经》的浓缩精华。所以,一部《心经》所包含的意义,非常广阔。《心经》在中国大约有18种译本,其中以玄奘法师的译本最为简洁流利清楚。至于《心经》的注疏,自古以来则有100多家,可见《心经》研究之众与传诵之盛。
《心经》翻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解读】 一、悟知: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六情:眼、耳、鼻、舌、身、意,又作六情。 ●四圣谛:苦、集、灭、道。 ●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苦。 ●涅磐境界:灭息苦之根本,永断无明、欲爱等一切烦恼,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玄奘法师称“涅磐”为“圆寂”,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作“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作“寂”。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揭谛:“去”或“度”之意。重复“揭谛”,无非是表示自度又能度他人的意思。 ●波罗:即“彼岸”。 “波罗揭谛”,即“度到彼岸去”之意。 ●标题含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经的总题。“般若”是梵语,义为“智慧”。世人往往以为聪明就是智慧,若翻译之则与彼混淆而失去“般若”的特殊意义,故沿用原音。“波罗密多”也是梵语,意思为“度”或“到彼岸”。“多”乃梵语中的语尾字,相当于“矣”。“心”,含有两种含义:一是说因为般若为诸佛之母,此经又是大般若经的心要,展示了大般若经的中心意思,同时阐明了般若真空的妙理,故称心;二是指真心。此真心,是万法之始,众义之宗;也是诸佛所证,众生所迷。众生执著于真心,认为是真实的我,或是真实的法。《心经》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舍妄趣真,向内寻求,令智慧的种子萌芽,进而让智慧开花结果。 二、悟慧: ◆观自在菩萨 (一,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万物所动,心常住寂,又能以智慧悲悯众生,自己便已经得到解脱,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二,指观世音菩萨,此菩萨与众生特别有缘,随类现身,寻声救苦。)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观照彻见五蕴都是因缘而合的,并没有自性,当体即空,除去了造业受苦的根源而无有烦恼,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烦恼生死之苦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缘起而性空,依性空而缘起,缘起无自性当体即性空,性空为缘起所依即是缘起之本体。或: 世间存在的物质本来就与空不是异质的,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那么,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五蕴诸法都是因缘结合的一种现象,当体皆为空相;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缘聚为生,缘尽为灭;不因被恶的因缘所染而变垢,不因为善的因缘所熏而成净;也不是悟时为增,迷时为减。)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前因今果,今因后果,如是辗转依因再感果,果上再造因,因果不昧,前后相继不断,生死轮回无尽。在空性中,是没有实在的有情在生死中流转的,也没有实在的有情在涅磐中解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是整个佛法理论的浓缩和概括,佛陀这篇大彻大悟后的伟大处女作和杰出代表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是简洁凝练、内容生动、气度恢弘、包罗万象。 腊月初八出定的佛陀,首先慈悲了为自己义务当护法的一群男女儿童;然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去鹿野苑寻找自己的随从,即佛陀的五个弟子,找到后为他们摩顶受记、传授九转丹禅坐功、说法开示,使他们懂得修炼正道的原理:即一味地追求六欲是卑劣的,而一味地追求苦修也是有害的,应该走中观之道,侧重悟道悟空和修心养性;苦修苦行只是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接着,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生动地阐述了缘起法、因果论、八正道等理论,并传授了《心经》,为了使比丘们能真正理解,前后讲法三次,这就是载入世间佛教史册中著名的初转法轮和三转法轮。 《心经》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佛陀的这五个弟子成为世间最先被大彻大悟的释迦牟尼佛度化,并最先将佛家最高经典《心经》背诵下来又传播出去的人,这便是《心经》神奇的来历。 《心经》是:佛学缩影、智慧源泉、宇宙真理、人生指南。而佛学是释迦牟尼佛将全人类的智慧加以总结、升华的最高结晶。 那《心经》究竟讲的是什么呢? 其一,就是一个“空”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空色相等;万事皆空,为首我空。心空增能,性空增智;五蕴皆空,唯慧不空。” 《空字歌》中唱道: 本来空,看不空,看不空,也是空; 求得来,还是空,放不下,仍是空; 妄杂念,更是空,倒不如,就悟空; 万事空,我先空;悟了空,空不空。 (悟空得到能量智慧,可以说空而不空。) 其二,就是一个“心”字。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请看:佛家的心是佛祖,人的心是元神,佛经的心是《心经》, 《心经》的心是般若,般若的心是悟空,悟空的心是我空,我空要靠《八正道》,《八正道》首要是悟性,悟性关键是宽容。修心才能得正果,离开修心养性是小乘。 《心经》讲明白了一个迷,那就是:我是谁,谁是我;从哪来,到哪去?答案是:我是体,心是我;从原来的层次来,到该去的层次去。 《心经》是群经之首、万法之典,虽然全文只有268个字,但却把佛学的全部精要浓缩其内,可以说,其包罗万象,堪称佛学小百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