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另一种视角看袁世凯

个人日记

转发此篇,并不代表我阶级立场有问题。我意:抛开背景解析人物,是不客观的,主观所向和为我所用,在历史上就是另一番主张。时势造英雄也好,英雄造时势也罢,辩证思维去看,只求辩得清,看得明。哈哈。
 





今天(转载时我也不知今夕何夕)是袁世凯去世
97周年忌日,作为安阳人,我想替袁世凯说几句话。袁世凯不仅为安阳留下了养寿园(政府已经规划重建)、袁氏小宅、袁林,还为安阳留下了一座火车站。安阳,在清末民初时已沦落为一座安阳县城,城市地位不高。袁世凯下野后隐居安阳洹上村,专门设立了洹上村火车站,命京汉铁路的火车路过洹上村都要停车,此举对提升安阳的城市地位是有很大帮助的。

袁世凯在国人眼里是个负面人物,大家都认为他是个窃国大盗、卖国贼,认为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了当皇帝,与日本签订了卖国条约“二十一条”。而“窃国大盗”的历史定论,恐怕还得益于陈伯达那充满意识形态思维的《窃国大盗袁世凯》一书。然而历史,更多时候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如果能跨过胜利者看历史的眼光,用另一种视角去审视,或许会有全然不同的感觉。近日翻阅了《剑桥中华民国史》,对袁世凯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在中国历史中,袁世凯从弃笔投军、朝鲜平乱、小站练兵,到建立北洋、位及人臣,再到被迫下野、逼清退位,到最后恢复帝制,撤销帝制,撒手人寰。袁世凯本人的传奇,正是晚清到民国这段历史最真实的写照。

功绩:推翻清室建立共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

清末民初,袁世凯在国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为新旧人物所接受,民众普遍认为袁世凯是能够挽救中国的不二人选。李鸿章对袁世凯的评价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还说:“环顾宇内者,无出袁世凯其右者。”民国元年二月,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在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文后,孙中山又说:“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语云:英雄造时势。盖谓是也……新旧交替,万机待举,遗大投坚,非公莫办。”

1.袁世凯是中国共和体制的主要缔造者

19111010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但清廷仍牢牢控制着东北三省、直隶、山东、河南,且起用袁世凯之后迅速反扑,112攻下汉口,使革命势力受挫。此时的形势,如果要拼个你死我活的话,恐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关键时刻,是袁世凯促成了南北和谈,清廷退位,不费一兵一卒而实现了国人梦寐以求的共和体制,避免了多少人的流血。客观上分析,此事的主要功劳应当记在袁世凯头上。

2.在政权变革之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19111010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孙中山捡起朱明王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陈词滥调以煽动汉人仇满情绪之时,无疑已经给蒙疆藏满辽阔地域之各民族带来极大恐慌,各民族地区掀起排汉高潮,分离倾向日益明显,一些地方实力派也反对推翻满清政权,所幸清王朝总理大臣袁世凯出任民国总统,使各族上层人物感到有了安全保障,加上北洋军坐镇,国家才没有四分五裂,社会回复稳定,顺利完成了政权的过度和新旧制度的变革。

民国初期,革命党人十分激进,不少人提出了分省自治的提案,如果当时没有袁世凯坚持维持一个强权的中央政府,中国很可能就要分成几个国家。另外蒙古和西藏当时是清王朝的藩属国,辛亥革命后,俄国和英国曾设法谋求蒙古和西藏脱离中国,但袁世凯积极与列国交涉,保全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袁世凯拟定了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例》,溥仪退位后,皇帝“尊号仍存不变”,“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并“暂居宫禁”。袁世凯妥善地解决了对待满清最高统治者这一问题,为中华五大民族友好相处打下基础。

3.袁世凯维护国家利益,保障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清末朝鲜内乱,袁世凯任朝鲜总督,奉命进驻朝鲜平乱。在朝鲜的12年,袁世凯虽然对朝鲜君臣飞扬跋扈,极不尊敬,但在国人眼里却是政绩卓著、可圈可点,亦为物议所推崇。袁世凯曾密电李鸿章道:弟思日本既能废琉球,我又何不“可废朝鲜改行省,许各国往来通商,各国必不与我为难。从袁世凯的吞韩之谋可知他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抱负。袁世凯总督朝鲜期间,孤立和排挤打击朝鲜亲日派,甚至派人到日本刺杀朝鲜亲日派头子金玉均,“遇事挑唆”日朝关系。阻止和延缓了日本对朝鲜的吞并,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民国初年,外蒙古在俄国的唆使下独立,并造成内蒙局势的不稳定。袁世凯一直对蒙古问题极为重视,软硬兼施,任命贡桑诺尔布为民国政府蒙藏事务局总裁,大量晋封蒙族上层人物为亲王,使内蒙王公数量“比清朝时的数额增加了几倍”,终于使内蒙王公们放弃了分裂的图谋,诸多已逃往外蒙的蒙族同胞遂陆续返回,后来,经过袁世凯政府立场强硬的谈判,中、俄、蒙签订《恰克图协约》,外蒙古分裂势力于19156月9日取消独立,俄国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

袁世凯竭力主张的清帝优待退位,意味着清朝政府拥有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地移交给民国政府,保持了主权和领土范围的延续性,这是孙氏革命推翻清廷所不可能做到的。

政治:推动政治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

1.中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属于袁世凯所管辖的直隶)。

2.袁世凯是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始人。义和团事件后,规定中国不准在天津地区驻军。袁世凯训练3000警察进驻这个地区,维护了主权和地方治安。用警察取代衙役管理社会治安,应该说是社会管理体系的一个进步,在建立和推广这个制度上,袁世凯功不可没。

3.袁世凯在执政的第一年,就制订了《国会组织法》,接着又依法进行选举,并在1913年初召开了国会。

4.191319公布《文官考试法》,为建立现代国家机关做出重要贡献。其中规定文官高等考试,以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学七种为主科,一定要考。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等五种为附科,应试者自择其一。

5.他推行军民分治,规定督军不得兼任省长,一再下令军警不得干预政治。为削弱地方军阀的权利防止国家分裂起到重要作用。

军事: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新式军队。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在中国建立一支近代化的陆军,把军队的编制改为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这样中国的军队才第一次有了分工建制。袁世凯不仅在武器装备上的近代化,同时在军事编制、后勤保障、兵种划分向西方学习,设立一大批军事学堂,大力培养北洋军事指挥人才,实行西方军队的演练方法,实行征兵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教育:奏停科举,开办新学。

190592,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大力兴办各级新式学堂教育,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辛亥革命前,创办的各式新式学堂不下几十所,除了小学、中学、大学,还包括专科、技术、师范、医学、政治、军事等多种学堂。他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凡一国之盛衰强弱,视民德民智民力之进退为衡。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则必注重于国民教育。”

经济:实业救国,统一币制,改革厘金制度。

在经济领域,袁世凯发展工商企业也用力很勤,成绩显著,有的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1.袁世凯发起和筹建了京张铁路(詹天佑修的那条),在这条铁路的决策、资金筹措,包括决定用中国人和中国资金修建等等方面袁世凯起了重要作用。

2.民国后,为鼓励制造业和加工业各民营公司,由政府出资建立保息制度。投资第一年开始,即可获得四至六厘股息。第六年起才按保息金的二十四分之一,分年摊还。开办厂矿的手续简化;有的税收也降低了,从而促进了矿山开采。

3.改革厘金制度。到处设卡,征收厘金是晚清留下的弊政,十分不利于经济发展。袁世凯政府没有彻底废除,但对颇为大宗的土布免征厘金,亦不失为做了一件好事。

4.纠正清政府混淆垄断与专利的错误,取消创办企业动辄给予专营权若干年的规定,专利只给予真正的发明创新,从而促进了自由竞争。

5.整理和健全财政税收制度,民国三四年间(19141915)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约计每年可余二千万”。

6.整顿金融秩序,收回各地乱发的纸币(如广东),统一铸造银币(袁大头),奠立了统一币制的基础。

7.创办或改革邮传、无线电报、招商轮船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灯厂,使电灯走入中国百姓生活,第一个自来水厂,第一辆电车等等。

司法:创立了近代司法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袁世凯创立了近代司法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执政的第一年,就制订了《国会组织法》,接着又依法进行选举,并在1913年初召开了国会。191319公布《文官考试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现代国家机关。191243日,参议院正式通过《新法律未颁行前暂适用旧有法律案》。袁世凯政府还听取工商界人士意见,制定有关经济法令八十多件,完善了市场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推行其政治主张和社会改革,如保护人民财产、提倡保护并发展工商业、募集军需公债、维持地方治安、禁止私自招兵募饷、禁烟、禁赌、禁止买卖人口、剪辫、劝禁缠足、禁止刑讯体罚等文。

文化:恢复中华传统汉文化。

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下令“尊崇伦常”,他说:“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力图恢复已经中断两百多年的传统汉文化。

外交: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主权。

1913年,袁世凯断然拒绝承认英国企图分裂西藏的麦克马洪线,维护了西藏的领土主权。1915年,经过袁世凯政府立场强硬的谈判,中、俄、蒙签订《恰克图协约》,外蒙古分裂势力于6月9日取消独立,俄国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上,袁世凯表现的还是高明很多。

污点:误判称帝,签订“二十一条”

1.误判称帝

帝王理想是中国男人潜意识里最根深蒂固的胎记,加之受袁克定、杨度之流的误导,袁世凯也不能免俗。袁的帝王梦完全和封建皇帝不同,他是以当时民智未开,故认为君主立宪可以号召国民,而国人以为他是要恢复到清朝那样的帝制,结果引发了反对帝制的“二次革命”。 如果袁世凯没有后面的误判形势称帝,如果没有一厢情愿的君主立宪,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华盛顿。

2.签订“二十一条”

说袁世凯是卖国贼是因为他签订了“二十一条”。当时袁世凯处于风口浪尖的人物,可日本一开始提出的“二十一条”同后来签定的《中日新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在“二十一条”的谈判中,袁世凯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日本人已经得到的,可以让步,日本人还没有得到的,锱铢必较。经过袁世凯的软磨硬抗、斗智斗勇,日本不得不降低要求,把危害中国最大的条款去除变成无关紧要的“十二条”。袁世凯曾在二十一条中逐条批示,争取最后的主权,其中他的一条批示是这样的:“各项条约均有侵犯主权,实难同意!”(天津市历史档案馆有袁世凯朱批的“二十一条”原档可供查证)袁大总统签定后愤恨难平,令将签约日定为“国耻日”,以志不忘此仇。

中国的著名外交家顾维钧评价过袁世凯:“袁总统在对外关系上是煞费苦心的,对政府所做的一切亲自承担了责任”;他“是个老练的政治家。他不仅深知中国的贫弱,也洞悉日本帝国的扩张政策”;袁世凯“是一个爱国者,即他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特别是对日关系中,唯恐丧失中国的主权”。

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或许可以作为正史。但如果人们换一个视角去看历史人物,却可能发现另一面。《剑桥中华民国史》称:“没有一个晚清官吏,能在同样短暂的时间内比袁世凯取得更多的改革成就。”本文无意为袁世凯翻案,但从另一个视角带来的或许是可以超越“窃国大盗”,“卖国贼”定论的历史感观。这一切,正如袁世凯在遗书自挽中所写“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令人深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