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与张仪——纵横家的传奇人生

个人日记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马陵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合起来并且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为“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到战国晚期,乐毅破齐,齐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赵国严重削弱,秦国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合纵连横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称为合纵;秦联合东方某一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称为连横。于是,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历史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横捭阖”的著名外交家苏秦、张仪。

苏秦、张仪与当时著名军事家孙膑、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导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波诡云谲的历史活剧。鬼谷子相传为战国时代的隐士,因隐居“鬼谷”这个地方而得名,“鬼谷”具体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也是众说纷纭,难以确考。历史上,鬼谷子充满了神秘色彩,有人说他是“兵家的祖师、修鞋业、眼镜店、卜筮算卦的先祖”,等等。显然,这些说法过于神化其人了。不过,从《鬼谷子》的内容来看,鬼谷子很可能是在政治斗争中因为厌倦、失意而退隐的高级官员,或者谋臣策士。

他潜居抱道,总结战国时代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经验,并提炼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政治秘诀,提出了系统的“纵横术”理论,主要用于洞察政治行情,揣摩相关人物的深层心理,以此来获得政治利益。鬼谷子曾传授苏秦、张仪二人“纵横术”,主要用于揣摩人物心理,运用策略手段影响并控制他人,进而获得政治地位以及个人利益,也称游说的本领。

《鬼谷子》是一部中国秘传谋略著作,2000多年来一直以秘密的方式流传,故知之者甚少。这些都给《鬼谷子》朦上了神秘的面纱。其将中国兵法原理引入到为人处世的一套学问——纵横术,又称长短、勾距之学,宣扬情报决胜论思想,倡导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等策略思维,强调隐性策略以及“超限影响力”法则的实践运用。由于《鬼谷子》独特的智慧,以及强大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为政治家们私下竞相研究,即便在现代社会,也发挥着重要影响。著名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就高度评价了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和“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及“对外交技巧的掌握”。

1、苏秦的故事

在公元前三世纪初的历史舞台上,苏秦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为了燕国的强大而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同时又大大影响齐、赵、魏等国的政治决策,为燕伐齐做了准备。他取法诸于百家的学说加以融汇,游说诸侯国君,讲究机谋权变,被推为当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氏,年幼之时,曾与张仪在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业成就之后,曾先后去东周(当时周王朝已经沦落为“国”并分裂成东西二周)和秦国请求出仕欲施展抱负。

苏秦游说秦国,是家里的一件大事情,亲戚们也凑了一笔不菲的资金资助苏秦。可以说,苏秦是满载着家人、族人的期待开始了第一次游说之旅的。

苏秦时代,正值战国中后期,经过数年的战争与兼并,当时中国只剩下秦国、齐国、楚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等七个主要的诸侯强国。秦国是当时国际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实力明显高出其它六个诸侯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除秦国之外的六个诸侯国为了安全的考虑,曾采取过多种方式的合作联盟,来对抗西方强秦的威胁,这就是“合纵”(建立同盟国)的由来,即弱小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无奈,由于各国目光短浅,满足于眼前利益的苟得,这种同盟合作关系天生就注定了是脆弱的和不彻底的。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每每“合纵”建立之时,一旦秦国抛出个诱饵,许以一方重利,“合纵”同盟即宣告瓦解,各国又反目为仇,互相厮杀起来。

与上述的“合纵”同盟策略相反,秦国采取的则是“连横”策略,即通过与六国各自建立双边合作关系,来破坏六国的同盟。当然,开始秦国的“连横”策略贯彻得并不太好,直到后来又一纵横家代表人物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策略之后,秦国的“连横”策略才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来,最终统一中国,这是后话。

苏秦到了秦国,通过关系的引荐,见到了当时威震天下的秦王,于是开始游说秦王。

苏秦第一次游说秦王的内容大意是:秦国经济强大,地势险要,军事力量无与伦比,实力明显强于其他六国,应该采取吞并各国的策略才是;由于秦国政府的官员们碌碌无为,私心太重,以至于秦国这么强大的实力,这么好的条件,却被困于西方一隅,无所作为,令天下人耻笑;如果秦王有意用兵统一天下,苏秦愿意效劳,并有好的策略奉献,等等。

出乎苏秦意料的是,秦王似乎根本无意与其探讨统一天下的大计,只是很客气说时机不到以及秦国的实力还不够,待时机成熟了,实力足够了,再请教先生云云。

以苏秦的巧舌如簧,竟然在秦王的漠然冷淡下,毫无施展之处。之后他又连续上书很多次,希望秦王重视,但是秦王根本不予理睬。

这时候苏秦花光了所有钱财,只好十分落魄地沿路乞讨着回到了家乡。“黑貂之裘弊,黄金白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滕履跷,负书担蠹,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不得不谓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皆秦之罪也!”初次苏秦连横游说政策的失落使他心理受到重大的震撼,父母妻嫂的冷落又使他心理承受更大的苦楚,但这也激发了苏秦决心再次拚搏的斗志。

回家的当天晚上,苏秦把以前的藏书全翻出来了,并特别找出《太公兵法》一书,一说是《黄帝阴符经》,反正是一部有关兵法权谋方面的书,开始了刻苦学习。

仅仅用“刻苦”二字来形容,似乎还不够形象,应该说是“残忍”地学习。

苏秦是怎样学习的呢?

为了能够集中精神读书,每当困乏之时,便拿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同时用绳子从大梁垂下,系在头上,使自己不能低头睡觉。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即源于此。

苏秦的学习方法今天看来似乎不太人道,但是苏秦也是没有办法,如果说第一次游说,是为了实现个人的飞黄腾达,这一次则是为了挽救濒临破产的家庭而学习了。

刻苦攻读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出于对自己新战略思想的自信,苏秦再次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他自信地说道:“掌握了这样的游说技术,怎么会不能够说服那些君王们,获得高官与个人利益呢?!”

于是开始了第二次游说之旅。

这一次,苏秦不再贸然依仗个人口才来盲目游说了,而是将天下形势与各国君主的心理揣摩分析透彻后,最后将目光定位于当时一个很不起眼的弱小国家——燕国。

战国后期,燕国实力最为弱小,在各国相互兼并,弱肉强食的形势下,燕国国君对于自身的安全最为敏感。正是针对燕国这一敏感而又恐惧的心理,苏秦向燕王游说的核心策略就是:建立六国“合纵”同盟用以对抗强秦、保护燕国。从客观而言,这种政治同盟至少可以确保燕国短期内的安全,对于处在苟延残喘状况的燕国来说,这种短暂的和平实在是弥足珍贵。

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秦要功燕,必须经过赵而跋涉千里,赵要功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于是,苏秦建议燕侯先与赵国结好,然后再与其他各国联盟抗秦,这样,燕国就可保安全。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语中的的言论打动了燕文侯的心。

这一次,苏秦真是成熟了,他一针见血地看准了燕王的心理弱点,所以他的主张与燕王一拍即合。

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苏秦来到赵国之后,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侯。他向赵肃侯指出,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亦可相安无事。因此,苏秦请赵侯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侯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的“合纵”策略果然大见功效,很多国家纷纷加入苏秦设计的这个同盟方案,不久之后,六国国君于赵国洹水(今河南境内)之上,歃血为盟,合纵抗秦。封苏秦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负责协调同盟各国的防务安全,共同对抗秦国。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事向秦国通报。自此之后,秦国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一步。这在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当苏秦将要出使楚国,游说楚国合纵同盟路过洛邑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见此情景,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其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一语道破世间人情冷暖,正所谓“世上结交皆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苏秦面对如此利益冷暖人情之煎熬,也不得不使他叹道:“嗟呼,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甚为吃惊。随即,秦惠文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远的燕国,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好起来。赵侯得知之后,责问苏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苏秦十分惶恐,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 

苏秦首先又来到燕国。此时,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燕,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从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如若齐国归还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 

苏秦去齐,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道,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头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就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头籽一样!齐国实在是大难即将临头。齐威王闻言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于是苏秦就建议齐威王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会高兴。齐威王以之为是,竟然立刻照办。

回到燕国之后,苏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赏。这却引发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苏秦见自己再呆在燕国不安全,就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齐威王用他为客卿。谁知后来齐国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佣刺客向他行刺。临终之前,他向齐王建议,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一代纵横家也就以这样惨壮的形式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2、张仪的故事

相比之下,苏秦的另一位同学张仪则没有那么幸运了。

尽管从口才而言,张仪要强于苏秦,但是张仪曾经周游列国却得不到国君的赏识,本想依靠老同学,已经名满天下的苏秦来救济一把,不料苏秦将张仪请到赵国后,又故意侮辱他一番,令张仪十分恼怒羞愤,于是决心誓与苏秦比个高低。

张仪分析了天下形势后,认为列国中只有秦国有能力打击赵国,于是投奔秦国,并提出了著名的“连横”策略来破坏苏秦打造的“合纵”同盟策略。

与上一次见到苏秦时的狂妄自大不同,秦王此时已经非常苦恼苏秦的“合纵”策略给秦国带来的麻烦了。

于是张仪的游说正合秦王心意,秦王马上任命张仪为外籍顾问,负责建立“连横”策略,破坏“合纵”策略。

这时候,随同张仪到秦国的仆人将一件意想不到的真相告诉了张仪,说:“你所以有今天,都是苏秦设计的计谋,因为苏秦十分担心没有强大的外患,各国会对‘合纵’同盟渐渐忽视,所以他要制造一个敌人,而这个理想的敌人秦国显然没有什么太好的应对办法,所以只有请你出马到秦国,希望借你与苏秦的相互斗争,来将这场政治游戏玩下去,这样由于双方都有求于你们,你与苏秦就可以享受高官厚禄,而不必担心由于没有利用价值会被国君们所抛弃。其实,你来秦国的一切费用都是苏秦提供的。”

张仪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还是没有逃出老同学的算计!”

于是张仪与苏秦导演了中国历史上最精彩也最奇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利用的政治游戏。

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齐是东方的强国,楚则虎视于南方。因此,齐楚联盟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而离间齐楚联盟,削弱齐楚力量就成为秦向东扩张过程中的关键一着。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

公元前313年,张仪向南去拜见楚王。到楚之后,他首先派人买通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利用其取得怀王信任,然后着手离间齐楚关系。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

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张仪虽然说动楚怀王,但楚国不乏有识之士。原来在秦国用事的陈轸,张仪为相后来到楚国,对张仪的意图非常清楚。他劝怀王毋听张仪之言,以防被欺而又和齐国断绝关系。但楚怀王早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听不进陈轸的意见,而且把楚国相印交给张仪,接着一面派人去齐宣布断交,一面派人跟随张仪去接收商、于之地。

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是,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

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在狂热的复仇情绪的支配下,他调动楚国全部军队进攻秦国。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

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怀王受夫人蛊惑,又害怕得罪秦国,加上仍贪于土地,权衡再三,最后下令把张仪释放,并且还客客气气地招待他。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

张仪说:“当今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个大国交战,当势不两立。大王如果不亲附秦国,秦国将出兵占领宜阳,韩国的土地就会被割断。秦国攻下河东,夺取成皋,韩国一定会投降,魏国就会闻风而动。秦国攻打楚国的西面,韩魏攻打楚国的北面,国家怎么会不危险?”“秦国现在据有巴蜀,大战船顺江而下,一日能行五百余里,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到达杆关,杆关受到威胁,楚国的东部地区就很难保住,西部地区的黔中、巫郡就不再属于楚国了。秦军如果出武关,楚国北部地区也会断送。楚国遭到秦国的进攻只在三个月以内,而楚国要想得到诸侯的援救却至少得半年,所以,楚国不与秦国亲善是不行的。再说,坐等弱国的援救而忽视秦国的威胁,这正是下臣为大王所担心的事情。”

“秦国出兵攻打卫都和阳晋,一定会堵塞天下的胸膛。大王出动全部军队去进攻宋国,不要几个月宋国就可以拿下来,拿下了宋国,然后一直向东,那么泗水边的众多小国就全归大王所有了。”

“现在秦国和楚国接境连界,本来是地缘亲近的邻国。大王如果能听取我的意见。我将让秦国太子到楚国做人质,楚国太子到秦国做人质,把秦国女子做大王的姬妾,进献居民万户的都邑作为汤沐邑,长久作为兄弟邻邦,永世互不攻伐。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

一席话说得楚怀王连连点头称是,马上同意与秦和好,并送走了张仪。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群臣忌妒张仪的又趁机向武王进谗言,张仪也害怕大祸迟早降临,因而用计辞掉相位,奔魏。公元前310年,张仪病死。至此,一代纵横家张仪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从公元前328年开始,张仪运用纵横之术,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归附于秦;或拆散其连盟,使其力量削弱。但总的来说,他是以秦国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在整个秦惠王时期,他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而且帮助秦国开拓了疆土,因此可以说他为秦国的强大和以后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张仪不讲信义,在外交场上运用欺骗伎俩,为人们所不齿,但仅从一个使者的角度来看,他是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外交任务。而且作为纵横家的一代鼻祖,他开创了一个局面,为后世的外交家们在辞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面提供了一种范式。

苏秦、张仪二人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评价二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