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巫
个人日记
大概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吧,以前所轻视的东西霎时间会突然的重视起来,比如梦与巫就是这样。
清代后期的那位特厉害的人物曾经说过一句让人印象很深刻的话:我遍经大江南北,所见的尽是庸医。因此他大半生不爱看医,哪怕自己以及子女都患有极严重的皮肤病,也不例外。对于中国的国粹,持有这样的看法,尤其是在如此重要的影响深远的人物身上,不能不使人对这一国粹产生怀疑。梦与巫也类似,但他们好像很难和国粹中医比肩,梦与巫的地位远远的在他们之下,而且只能在“极暗的角落”、在民间保有它的市场。梦的解析一类的书很早就公开了,但认真对待它的好像很少,遍见的都是【周公解梦】,遇到自己的感觉有问题的梦,就找出来看看,对着说法来悟;巫更是如此,不到了什么实在困惑的不会去找他,至于【易经】,“那实在不是我们该去关心的,又那么深奥,谁会一时就弄得明白”。
差不多各地都会看到卜巫的人流,看到许多寻解梦境而翻阅周公那本书的。对于这些,也恰如上面的那位大人物对待中医。不是没有高手,而是高手你就不会遇到。【到佛门祈愿其实类似于卜巫】这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这些人没有一个重视自身,而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冥冥中的智者或圣者。一方面埋头于自己的狭隘私利,一方面又期望那个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用不知道的方式赐给自己以幸福。这些人从来也不去想想,一个如此神通广大、一个如此大公无私的神灵,他怎么会偏心到眷顾一个与他没有血缘或者别的关系的人!即便他真的如此会眷顾你,他这样的放纵私情,他还会是你心中的那个神吗?
历史中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而是在早期很普遍,处处可以见到的。但有一点你得主意:他们寻求的往往与你的通常期望的相反!牧野之战前,武王卜巫遇到极不吉利的卦象,无人可以解答,就像上面的那位老是遇不到治疗自己及家人疾病的人一样,而屠钓之徒给了他满意的解答,并且成为“现实”。那位漂泊十九年的苦儿,在城濮之战前梦到自己竟被别人骑马,懊恼不已。一般的巫士又该如何解释呢?高明的人物又是如何看待呢?从他们身上,你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重要的是什么,最不重要的又是什么。
一本书,每人读去都会很不一样 ,这本是好事。很多人希望一本书给多数人的印象应该相差无几,这样才是好的。各自偏重的不同,何必定要如此呢。只要你的结论,用之于很多方面,都可以解释的通顺,也就可以坚持自己的了,而不必渴求一律。对于梦的解析,尤其是易经最好就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如果你竟然把九成的都读成一个,那你就更不必寻求和他人一致,大可以安心处己,平静生活了。
清代后期的那位特厉害的人物曾经说过一句让人印象很深刻的话:我遍经大江南北,所见的尽是庸医。因此他大半生不爱看医,哪怕自己以及子女都患有极严重的皮肤病,也不例外。对于中国的国粹,持有这样的看法,尤其是在如此重要的影响深远的人物身上,不能不使人对这一国粹产生怀疑。梦与巫也类似,但他们好像很难和国粹中医比肩,梦与巫的地位远远的在他们之下,而且只能在“极暗的角落”、在民间保有它的市场。梦的解析一类的书很早就公开了,但认真对待它的好像很少,遍见的都是【周公解梦】,遇到自己的感觉有问题的梦,就找出来看看,对着说法来悟;巫更是如此,不到了什么实在困惑的不会去找他,至于【易经】,“那实在不是我们该去关心的,又那么深奥,谁会一时就弄得明白”。
差不多各地都会看到卜巫的人流,看到许多寻解梦境而翻阅周公那本书的。对于这些,也恰如上面的那位大人物对待中医。不是没有高手,而是高手你就不会遇到。【到佛门祈愿其实类似于卜巫】这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这些人没有一个重视自身,而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冥冥中的智者或圣者。一方面埋头于自己的狭隘私利,一方面又期望那个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用不知道的方式赐给自己以幸福。这些人从来也不去想想,一个如此神通广大、一个如此大公无私的神灵,他怎么会偏心到眷顾一个与他没有血缘或者别的关系的人!即便他真的如此会眷顾你,他这样的放纵私情,他还会是你心中的那个神吗?
历史中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而是在早期很普遍,处处可以见到的。但有一点你得主意:他们寻求的往往与你的通常期望的相反!牧野之战前,武王卜巫遇到极不吉利的卦象,无人可以解答,就像上面的那位老是遇不到治疗自己及家人疾病的人一样,而屠钓之徒给了他满意的解答,并且成为“现实”。那位漂泊十九年的苦儿,在城濮之战前梦到自己竟被别人骑马,懊恼不已。一般的巫士又该如何解释呢?高明的人物又是如何看待呢?从他们身上,你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重要的是什么,最不重要的又是什么。
一本书,每人读去都会很不一样 ,这本是好事。很多人希望一本书给多数人的印象应该相差无几,这样才是好的。各自偏重的不同,何必定要如此呢。只要你的结论,用之于很多方面,都可以解释的通顺,也就可以坚持自己的了,而不必渴求一律。对于梦的解析,尤其是易经最好就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如果你竟然把九成的都读成一个,那你就更不必寻求和他人一致,大可以安心处己,平静生活了。
文章评论
淡淡的月儿
梦与巫,本是不可多信的东西,可它却能千年不衰,近年来甚至有泛滥之势,究其缘由,是有它生长的土壤:一是蒙昧时代知识的匮乏,只有依赖之;二是苦难时代人们无力改变现状的悲惨,只好寄托于冥冥之中,借以获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解脱。同样的读书,同样的对事,看法天壤之别,应该是方向的不同,目标的不一,结果自然会迥异。胡说几句,多批评。[em]e112[/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