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修养,才能高尚
个人日记
人有修养,才能高尚
修养,是指一个人的品质,道德、气质,对生命的领悟等,有修养的人,他的言行在别人的心目中是高尚的。修养不是以金钱、地位、容貌来衡量的,而是一个重学、自律、慎独、自省、力行的人,一个具有高远气度、严谨节操、淡泊情趣、高雅气质的人。人的品德修养内容很多,涉及广泛,如,忠诚老实、坚定勇敢、谦虚谨慎、艰苦朴素、正直无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勤奋刻苦、自尊自强、遵纪守法等等,很难一一列举全面。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在浮燥的物欲的世界里,如何镇守本心,修身韫德,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性的人,又如何自律修身呢?
一要重视学习。重学是实现自我修养的首要途径。古人认为:刻苦读书,丰富知识,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可见知识对于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思维就是粗鲁和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书才能明理。重学的程度越高,修养的质量就越好,对自我修养的实践就越有益。重学,简单讲就是对学习的重视和自觉。知之,这是克服愚昧、求得知识的行为过程;好之,这是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的学习行为,其外在表现是安贫乐道,笃志好学,学而不厌,虚怀若谷,随地从师,躬行实践,迁善改过;乐之,这是学习境界的顶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审美体验,是自身人格世界向“善”的升华,是在对“真”的发现与领悟中产生的愉悦,它是建立在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对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使人进入一种自强不息、欲罢不能、学道相融、浑然而一的境界。重学,就要对这三种境界的理解和遵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奠定自己学识和修养的基础。
二要严于律己。律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关键的问题是要知错就改,不文过饰非,不推诿责任,不妄自菲薄,勇敢地面对和承担责任,坚决改正。孔子曾这样说过:一个人犯了错误,又不承认错误,就是错上加错。一个人正确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改造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常思己过,做到有则改之,防微杜渐。“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古人经常反省自己的一种修身方法。“书见贤学躬行,官爱民业种德”,读书不学圣贤,就是文字的奴隶;做官不爱护人民,就是衣冠楚楚的强盗;讲学不问崇尚实践,就像随口念经不悟佛心的和尚;建功立业却不培养道德修养,就像开放的花朵,转眼间就会凋谢。律已是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律已就是能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做到心不动、眼不迷、嘴不馋、手不伸。因为只有自律,才拥有自尊。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事实上的自我,一个是自己认识上的自我,这两个自我往往差距较大,因此人们经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学上把它称为人的自我知觉。
三要慎独慎微。“慎独慎微”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慎独慎微的基本内核是: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古代先贤特别强调一个人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意义,强调修养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强调即使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也能做到言行一致,才是对人道德水平的真正考验。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管是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我们都应自重、自爱、自律,自觉按照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倍养》中强调对于一个有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他“投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患,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慎微’,不做任何坏事”。我们应该学会慎独慎微,自觉在“隐”和“微”上下功夫,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唐太宗曾说:凡是大事都是由小事引起,如果小事不追究,大事就不可挽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四要日省其身。“日省其身”即每天自我反省。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静坐观心,真妄毕现”。夜深人静时,独坐观心,自我反省,这时候,就可以得到大机趣,得到大惭愧。反省,是一面镜子,是一剂良药,是把自己引向做一个有尊严、有人格的人的阶梯。桃源至今不可得,自种桃花在堂前。一切,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门前,自有桃花绚丽开放;生命,因此充满生机和乐趣。奋斗是一种乐趣,追求是一种动力, 助人是一种储蓄,吃亏是一种积累, 谦和是一种修养,宽容是一种境界, 忍让是一着妙棋,冷静是一副良药, 美色是一口陷阱,嫉妒是一支毒箭, 急躁是一种隐患,冲动是一个魔鬼, 寡欲是一种享受,挫折是一种磨练, 违心是一种欺骗,私欲是一条祸根。“日省其身”是进行自我修养的最佳途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活动,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反思,理性反思有助于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使自我修养达到理想的境界。陈毅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他严求诸己,谦恭律己,“中夜尝自省、悔愧难自文”,“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的内省精神分不开;恽代英有《每日反思表》;雷锋每天入睡前要“过电影”等。这些都值得我们修养中借鉴和学习。
五要有平常心态。平赏的心态是干好一切事情的前堤。世上没有不好的人,只有不好的心态。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平常心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境界。平常心就是守志向、守本心、守清贫、守气节、守志向。心安静中的人。心不动,才能坚守节操,心不动,才能守护真我。心静,并不是静止的,而存在于动的平衡状态之中,是一种通过自我调节,走向平衡、心静的内心状态。一颗冷静的心,可跳出世俗的羡慕;一颗冷静的心,可消磨贪念与执迷;一颗沉静的心,可拥有闲散的志趣;一颗守静的心,即可达到苏轼《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境界。一个高尚的人,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为了高尚而高尚的包装。人生茫茫路途,重要的是你是面朝阳光,还是面朝黑暗,只要你总是向着阳光,就算你身处困境,你也会无比幸福,但若是你总是朝向黑暗,就算有钱从天上掉下来,你也会害怕砸伤头。世界怎样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自己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上善若水”。每一个人,都持有自身生命的活水,那就是“真我”。真性真情,就是我们天生具备的自家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禅诗说:“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缺心中鄙夷,眼前时有月到风来。”拥有真性情,拥有诚实的心,对待家人,即可至亲至孝、至情至深;对待朋友,即可淡无心机,坦荡心怀;对待他人,即可宽厚待人、少思计较;对待事物,即可驱除眼碍,寻得本性,自得其乐
六要身体力行。“身体力行”是进行自我修养的实践途径。“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能了解别人,慧眼识人,是聪明人,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的勇士,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失去自信,失去斗志。生活,是一本教科书,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愿,在困境中,更需要学会欣赏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鼓励自己,敢于挑战自己,克服自我修养认知的不足,通过与社会交流、互动,使我们的自我修养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准确性。通过身体力行,检查到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对的,以便及时矫正与肯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近处做起,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道德习惯的养成,不断的重复和强化,“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个性品质。过去不等于未来,要不断在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和惰性,养成好的习性和品质,乐于行动,乐于战胜困难,才能达到成熟,才能实现完美的成功之路。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大成就者,无不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磨练。重视修养,是生活让我们懂得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将提升品德修养和才能和谐地统一起来。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做到提升品德修养,我想,每个人的才能就会随之提升,我们的生活就会少一分烦恼,多一分快乐,世界也会更加美好。
文章评论
琴声悠扬
[ft=,2,]虽然不是人人可成圣人,但闲静时看看可明心境,不使自己落成猥琐之人[em]e160[/em][em]e176[/em][/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