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现代人所淡忘,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主题都是吃: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以至物质生活丰裕后,吃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节日因此变淡。

这当然是误解,以端午节而言,其精神内涵远不只是吃。2000多年前,端午一直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它更是精神层面的节日,寄寓了人们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

传统节日遇尴尬
原本产生于民间的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一些节俗已不再见于民间,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过节,为什么过节,误以为过端午就是吃粽子。一些民俗专家分析认为,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遭此境遇,原因有三:
一是历法的变更。从1912年开始,公历成为法定历法,而传统节日是以农历为依据、在岁时基础上形成的,农历的衰微,使得传统节日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官民之分、朝野之分、雅俗之分,都参与到节俗活动中去。
二是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节俗的形成与人们对农业社会的认知有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习俗渐渐从城市生活中消失。
三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科学思想,科学成为认识社会的唯一正确方法,一些节日中的习俗被斥之为“迷信”、“不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变化,传统节日的习俗渐渐丧失了群众土壤。
信仰色彩蕴含其中
民俗专家提出,中国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信仰色彩。实际上,传统节日的魅力恰恰包含在这些有信仰色彩的节俗之中。对这些习俗,不应单单从迷信的角度去看,而应看到其中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寄托。

“辟邪除瘟”说对端午有着深入研究的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认为,分析端午节各种习俗的核心内容,会发现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在一致性——辟邪除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不只是中国大陆,也是中国港澳台以及新加坡等华人聚集区的传统节日。而韩国、朝鲜、日本等地也在这一天进行相关民俗活动。在中国本土,辟邪除瘟说被学者普遍认为是最初的源头,而分析现存于日本、韩国等地端午的节俗也可找到类似的原生态文化元素。

“龙”部落图腾说学者闻一多曾在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写道,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这两项活动事实上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为了祈求蛟龙不再兴风作浪,而竞渡用龙舟也是为了向自然传递人类的敬畏之心。在古代吴越地区,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纪念伍子胥迎涛神说迎涛神这个说法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所以,在苏州当地的端午节节俗就是以纪念伍子胥为主进行的。目前,苏州当地正积极恢复传承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端午之时,苏州地区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
 
仪式趣事多
端午前后,正是蛇虫百脚侵入住宅的时节,到菜场买几把菖蒲和艾叶挂在家中门窗上,挂到端午这天放进火盆里点燃,在住宅里外熏一熏,可确保一个夏天家中不生蚊虫,孩子胸前挂着香袋,袋里的香料据说可以驱蚊;大人蘸一点雄黄酒在孩子脑门上画个王字,天渐渐热了,雄黄可以驱疫排毒。由此可见,端午节的种种习俗不单单是仪式,很多都是有实际用途的。即使以上种种并无确凿的科学证据,但这些小小的仪式使世世代代中国人做好了入夏的思想准备。

还有粽子,20年前,即使是在大城市里,家家户户还都要自裹粽子过端午的。从选择箬叶到蒸糯米再到包裹,有一系列的技术攻略在长幼之间和邻里之间传播,每家裹的粽子还要互送以让品种更加丰富——裹粽子不只是为了吃,也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和他曾经受到的委屈,它更是社会交往的方式。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节日被赋予的意义和仪式将会慢慢淡化,但它以全民公休的形式提醒我们有这样一个源远流长、有纪念意义并且有诸多小仪式和专门食品的节日,就像春节习俗被淡化的今天,再不靠谱的青年人都知道,那是一个必须回家的节日。
|
文章评论
莲塘居士
[B][ft=,4,]端午节虽然已经过了,但是,我的祝福、我的期盼一直不会断的,那就是:祝你永远快乐。吉祥如意![/f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