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冬天

个人日记

         对于上海的认识一直都在电视和媒体中,对于上海的感觉一直都是繁华、高傲、大气。去年冬天有了一次去上海学习的机会,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有了实际的接触,也就留下许多的感悟。
   

         从胶东半岛到上海只需一个昼夜的时间,随着那辆绿皮火车,就着那龟行的速度,煎熬着、忐忑着在黎明进入上海,六点山东农村周扒皮养的公鸡刚刚鸣叫,或许距离上海太远,那催生般的鸣叫没有惊扰上海人的夜梦,走进地铁也稍微冷清,一路上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也似乎被那些冷清抵消,经过一系列男女人士,以及地铁专业人士的指导,经过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下榻的松江区如家连锁酒店,没有啥星级级别,却也感到舒服,也在那时见到上海的天空,触摸着上海的冬天。
      
       去年的冬天并不冷,胶东半岛也模糊了季节,那时节蜗居的山城跟山川树木都蜕变成颓废的老人,消融了颜色,隐约着一年的老故事期待着来年春雷。
    
         走进上海,你不觉得进入冬天的城市,树木依然老绿,蔬菜依然勃发,气候依然温和,整个城市悠然着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对于习惯了冰天雪地,冷啸酷寒的北方人,那时节真的有些仰慕,对于城市和那里的人都有一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习惯了北方能敲出声响的冬天,然后进入这种温软相宜的城市,你哪里都不能触碰,就怕粗糙的手会把那些感觉碰出汁液。
   
       上海之大,可以穷尽你的感觉思维,因此你觉得到过上海一次,就算认识上海那就是吹牦牛,乘坐地铁你感觉的是速度、广告、人,哪怕你到外滩那些知名景地,也只是有种到此一游的感觉,如果没有导游,只凭着眼睛,你绝对是就着西餐吃咸菜,雅俗共餐,不知其味。不过你却有机会乘坐公交感受那个上海的冬天。
      
        因为有过一次从松江到闸北、从松江到外滩的经历,感受了一些对于冬天这座城市的边角风貌,那时节本可以一件毛衫一件外套打发,可是上海人却羽绒伺候,虽然不算臃肿,可是却觉得不合时已,大有走一步笑百步的窃喜,城市中绿化树并不显眼,虽然他们依然枝繁叶茂,虽然墨绿犹新,在那些高楼的夹缝中已经失去颜色的意义,就是那些绿化地中在北方看似珍贵的桂花和杜鹃你也不觉得奢侈,走在其中你就没有北方人的情绪,也没有人关注你对上海的仰慕和不屑,因为那时节的气候让你有更多需要喷涌的激情和感悟都被那城市和气候给温化,所以,你没有必要清高,更没有必要猥琐,你也不必把自己浓缩成一个过客,感慨人生中对于上海的经历,你能做的就是自然的说话、做事、吃饭。
       
        对于上海的冬天更能牵强附会的说到一些,那就是我们学员自发组织的夜游黄浦江了,当我们跟旅游公司洽谈好的时候,导游电话过去说那天夜晚有特大降温,要注意防寒,那时心里对于上海的旅游业感觉好极了,他们的服务太周到了,心里似乎有些平衡,不过那个平衡却找不到标杆,更不用说坐标系了,如期想展示以下北方人抗冷能力那点优越的话,其实在那个环境也根本不值得嘚瑟,不过那天确实真的冷,零上3度左右,以至于售票口当地小姑娘说:天真冷,冷的要死,其实对于从山东去的几个学员的感觉真是太舒服了,虽然风有点大,这最后的证实,也就是看风景时,游船的二层是露天仓最后也只剩下山东的三人。
      
        对于上海的冬天其实真的没啥说道了,无病呻吟几个文字也无非是炫耀曾经到过上海,其实冬天只是一个气候节点,重要的是在那个节点生活的人适应那个节点氛围,正如上海这座大都化城市,在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种解读,无论她的冬天是否温暖、寒冷,不变的是她的价值,她的繁华、她的国际化、她的美丽,一切都彰显着城市的信号,这个信号给我的感觉一直都是温柔舒服的。
 

文章评论

心飘泊

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把大都市描绘的让人向往![em]e113[/em][em]e113[/em][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