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舌尖上的安溪 | 第三集:福建泉州安溪铁观音
个人日记
每年四季,正值安溪铁观音采摘季节。虽是秋意浓郁,但若没有枯黄的小草,叫人疑似置身春色盎然的江南茶园。
灵动玉指时时舞,多少闺密笑谈中。闽南采茶女,天生丽质,楚楚动人。或许终日与茶相伴,个个修得一份淡定从容的超然气度。
谁说男子不如女,身怀制茶绝技的闽南制茶郎,采茶也是高手,娴熟的手法尽显了须眉不让巾帼的英雄气概。
一芽三叶,是铁观音标准的采摘规格。一片嫩叶离枝而去,意味着死亡,但是从茶叶初制的立场看,却是新生命的开始。
从来佳茗似佳人,此话不假。茶篓里的茶叶,一如采茶女阳光灿烂,满怀喜悦,去迎接芬芳生命历程的洗礼。
“中国真茶韵,安溪铁观音。”如今的铁观音已是“芳荼冠六味,溢味播九州。”来自宁夏的回族姑娘第一次采摘铁观音,相信这美妙的体验终生难忘。
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一天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是惬意的笑容,此情此景,让人艳羡不已。安溪铁观音以一叶之轻,惠及的是百万人民,其功不可谓不大也。
采摘、运输过程中,茶叶略显疲态。置于阴凉的环境里,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这是铁观音初制中茶叶死去活来的第一轮回。
薄摊竹筛中,置于阳光之下。秋阳西下,秋风送爽,相信茶与人一样,置身其间,定然情闲意逸,气高致远。
萎凋叶呈伏软状态,置于摇笼中进行摇青,摇出青草气,摇活萎凋叶。这是形成铁观音韵味的独特工序,与众不同,魅力自然出众。
滚滚岁月似摇笼,摇过春夏摇秋冬。摇落一身青涩意,满怀正气自峥嵘。世事的磨砺,人成熟了;摇笼的磨砺,茶芳香了。
摇青之后的萎凋叶,又变得鲜活灵动。这是又一次死去活来的轮回,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真理在这里得到生动的诠释。
摇青叶置于空调晾青房,继续散失青气、水分,为下一次摇青做好准备。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本色不易,只要有芳香的底蕴,芳香的梦想。
摇青、晾青,再摇青、再晾青,如此反复几次,达到梗部水分基本散失、叶色由浓绿转为绿黄、气味略显花香为止。这样的过程,就是死去活来的过程。
经过4小时至36小时的晾青,茶叶发生了复杂的生化反应,青草气消失、游离水挥发完毕,留下精华,观音韵味形成。隐隐可见传说中的“绿叶红镶边”,晾青间弥漫着醉人的兰花香气。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抑制酶促反应,固定做青阶段形成的品质。杀青工序,真是“万般浮意随风散,一缕芳魂向天冲。”
杀青叶静静的躺着,可你觉得它是死的吗?缕缕不绝的香气,可会引起你的联翩浮想:何为生?何为死?如何生?如何死?
通过速包成球、加压、打散,再包、再加压,再打散。如此反复5至8次,中间初烘一次,再重复以上流程4到6次,观音的紧结卷曲的外形方告完成。可谓“忍苦负痛任揉捻,为君修得好形容。”
塑形完毕之后,送进烘箱烘焙。继续失水,达到足干;散失浊气,提高香气。“才下刀山上火笼,长烘慢焙十分功。只缘心藏凌云梦,不计磨难有几重。”
烘焙作业完成之后,经过捡剔、筛末、复火,观音神韵终于酿成。一盘翠绿油润,香气宜人的铁观音,可会让你舌下生津?
烹泉煮水,呼朋唤友,在这秋意十足的夜晚,在这柔和的灯光下,泡一杯亲手所做的铁观音 ,言谈畅适,脱略形骸,个中滋味,你肯定懂的。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吗?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查看历史消息,精彩不容错过!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面原文阅读!!!
阅读原文
文章评论
生命之春,拒绝一世贫苦
再怎么弄好也是几十块钱的东西 不够本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