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田:形式至上——当代书法的审美误区
手机日志
而今天人们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在广州举行,收到投稿5万余件,终评投票时挂在一个类似体育馆的大厅中,密密麻麻如书法的海洋,最后展出作品一千件,这一千件的┞饭览怎么看?每件作品看20秒,每分钟3件,计算下来看一千件作品需要近6个小时,而且是马不停蹄!这是真实的走马不雅花。当你身心疲惫地从展厅中走出来,如果有人问你哪件作品最好,你脑海里可能会浮现一件或几件留下较深印象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写的是什么内容,甚至作者是谁都浑然不知,只对作品的形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将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从文书写内容和人创作主体中剥离了出来,唯形式至上,体现了当代书法艺术美的独立性和纯洁性,面临展厅中悬挂的鸿篇巨制的作品,如走进了书法的原始森林,谁还能细读文词的美妙?谁还能细究文字的┞俘误?谁还能研读笔势往复中的细节之美?大家所感受的只是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意在求象与聚焦于形
书法创作的三十年是在国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从起步到逐渐成熟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从这个大背景中,我们就能够发现书法探索发展之路的波动起伏及必然趋势。全国第一届书展作品缺乏形式上的表现,只重视传统样式表现出的文化传承性;后来的几届全国书展及中青年书展中表现出的创作理念则逐渐同步于市场经济初起时的混乱时期,夸大了作品的翰墨表现及形式设计,而淡化或无视其内在的隽永意味和仔细解读的细节美。人们把作品形式的工艺性制作带进了书法创作中,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工艺制作效果已参与到对书法作品的审美中。
换个角度审视,我们也可以说古代的书法艺术是不纯洁的、不独立的,古代的书法艺术都荷载着文和人的内容,也就是古代的书法艺术隶属于文和人。书法是文与人的隶属,是载道的工具,而非创作。古人的书法创作是无意于嘉乃嘉,反对刻意做作,而今天的书法则是刻意于形式经营,努力追求创作效果,追求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形式之美。古人于书法讲求经典的积淀与技巧的锤炼,王铎作书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方式贯彻终生便是古代书家的典型例证,他凝神静虑、物我两忘,浩然听腕之所使,是一种非创作的自然挥运。而今天展厅中的书法创作重设计性,从选择内容、书体、形式到用纸、用墨乃至完成后印章钤盖的位置,都要精心设计。古人作书意在求象,这个象是一种心像,是通过笔墨表现人格与文化联想,而今天的书法创作则聚焦于形,重在对作品形式美的感受。
用眼欣赏与用心品读
在全国第二届书展、第三届书展中作者们开始对传承样式说不,开始具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作品多为鸿篇巨制的大幅,夸大表现笔墨效果和醒目章法,过去文人书法中字法的准确与笔法的精到在青年作者的作品中显得无关紧要,书法创作开始告别在书斋中的雅玩,而适应在高大展厅中的表现与众多作品对比之中自我彰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艺术创作思想的开放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在创作中个性化、形式化的倾向越来表现越明显。书法创作在创新、淘汰、再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前进。
在全国第四届书展中,不雅众对空洞无物的作品开始厌恶。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洞口书法来说,通过用笔表现出的笔势之美就是细节,细节处表现书法所特有的内在韵致,表现书法区别于绘画的独特的、个性的美,这细节要用心去读,而不是今天展厅中对书法作品只是用眼去看,来不及用心去读,这读是通过笔墨去读其文化内蕴乃至人格魅力,而看是对艺术形式的感受与把握,是纯洁意义的书法之美。古人循着文句、循着笔势、循着时序对书法进行解读,感受作品中舞蹈般的美,这舞蹈既有空间造型之美,又有沿时序进程中的美,今天在展厅中,在众多作品的对比映衬之中去看作品,主要是把握其建筑般的空间造型之美,抽出了、淡化了、模糊了其沿笔势展开的时序之美。
上个世纪末展览中出现明清现象,我们以王铎为例来说明为什么会出现明清现象。王铎书法有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一种精神表现,其意味隽永,有着耐人寻味的境界与美感,通过笔墨表现着深沉的传统文化,这是其书法中内蕴的精神。而其笔墨表现及章法经营,则明显能与当代重表现、重个性的创作理念相接轨。明清现象的出现是艺术发展自律的结果,表现出当代书法经过几十年探索发展之后渐趋成熟,作者们开始梳理与反思,逐渐意识到在对艺术形式探索出新的过程中书法所荷载的传统文化的失落。王铎书法兼具文化内涵、形式表现力和精神气质三方面,这正是当代书法探索发展几十年后人们认识到的书法创作的理想境界。
对当代书法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种理念、一种模式来解读,古代书法具有多元与包容性,各种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在融合与对峙中发展前进,凡偏重于创造和探索的时代事后,一个偏重于整合的时代就必然相继而至。反之,当一个常规创造的时代达到了自己审美范型的顶峰之后,创造的内应力就重新开始积聚并期待新一轮的喷发。新的审美范型的探索和创造,只是为下一轮的┞符合铺平道路。创造和整合的轮番出现,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源远流长的艺术史。
用这个思维方式来评价当下书法的发展,我想应该认为是处在一个探索出新时期,也是建立新秩序的前奏期,我们理应期待书坛的更加繁荣与辉煌。
1946年3月生,河南洛阳人。号仓叟,室名宽斋、石鱼斋。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篆刻理论家。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1-2]
其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历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历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及其它国内外重要展览活动。书学、印学论文多次入选全国书学讨论会、全国印学讨论会等重要学术会议,散论常见于多种专业报刊。多次被聘为全国重要书法篆刻展、赛活动的评审委员。曾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河南书法龙门奖金奖,全国篆刻征评优秀奖,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二等奖,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书协授予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河南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