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的学习
手机日志
我们的书法创作,离不开技巧,精湛成熟的技巧是支撑我们的审美追求的基石。
为了丰富我们的书法内涵,风格气质的修炼固然是必需的,但技巧的锤炼和学习是必须具备的,也是可以摸得着的,有形的。在众多的技巧中,变化的手法便是其中一项,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讲的便是“变化”。从古代经典中学习我们需要的变化技巧,是我们临帖的重要目的之一。
《张迁碑》以方整见长,是汉代隶书中方整类型的典范。但在这种大特征下,又不像清代伊秉绶那样匀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变化,使得该碑充满了灵动的气息。这些变化手段给我们今天学习隶书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下面试作一下探寻。
首先谈谈用笔的提按。《张迁碑》的用笔不是平直、匀整的,到处充满了提按的变化,用笔的节奏非常清晰。由于提按技巧的运用,就避免了结体方整之中的平直呆板。增加了很多“活脱”之趣。如: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公”的下面三个笔画都有明显的提按变化;“周”的中间“土”的中竖、第一横,下面“口”的每一笔,都有清晰的提按变化;“世”的中间两个竖由重到轻;“门”右竖由轻到重;“书”的中竖由重到轻;“兆”的中竖也有明显的由轻到重的变化。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每一个笔画,几乎都能感受到那种轻重变化的用笔节奏,这种节奏,使得《张迁碑》的笔画形态丰富、有趣、灵活。
再说说《张迁碑》中“点”应用,这是它的一个特色,很重视点的应用,甚至有些笔画有意要化成“点”。在我看来,真是有一种“点睛”的作用,使得整个字活脱起来。
“从”的双人旁几乎全化成了点,右部上部两个小点,中间的小横也化成了点;“知”左部分的撇捺都成了点;“俗”的右面的上部分两撇两捺也化成点;“汉”的水部、右部分下面的撇捺化做点;“县”的右部份下面的“小”,化作三个点;“崇”的下面的“小”也成了三个点了。“点”的突出使用,几乎成了《张迁碑》的一个特色。
弧线的运用,有人称作“俯仰向背”的笔势变化。看《张迁碑》,我常和伊秉绶的隶书比较,这样更容易发现《张迁碑》的一些玄机。《张迁碑》的笔画,不像伊秉绶的笔画那样平直,这就在静穆端庄中,融入了灵活的成分。如:
“览”的右上部的“口”的第二横、下部分“见”的上下两个横都有俯仰变化;“吾”的“口”的两个横也有俯仰变化;“问”的右面部分下面两个横也是仰势;“归”的右下部分的五个竖、“求”的中竖、“喋”的下面的中竖都向右弯曲。弧线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字的活力,而且在书写的时候,会觉着写起来很顺势。
笔画角度的变化,这是任何高水平的大家或作品都不愿意舍弃的表现手段之一,纵览古今大家的作品,无论真行草隶篆,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应用。作为高水平的隶书,《张迁碑》自然也不例外。它不像伊秉绶那样更多地以平直的状态出现,而是自然而然地、含蓄的运用着“角度变化”。如:
只要看一看,就很清晰了,“自”、“兴”、“景”、“兰”、“释”、“长”,都有明显的横的角度的变化;“仁”、“斯”、“贱”,是明显的竖角度的变化。我们明显的感觉到,这是“有意”为之,不是“偶然”。
从结构的角度看,《张迁碑》的变化表现在:
一、 字形的变化。
字形的变化应该是“因其势而用之”的,这样会使章法显得“活脱”起来。这在行书作品中是常见的,在《张迁碑》中也很丰富,我们常见的隶书字形是扁形,《张迁碑》中也是如此,这是常规,但在这种常规之下,参以丰富的长、方、扁形,使得该碑灿若繁星——“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丰富多彩。这里仅举一些长形和扁形的例子,以作对比,长形的如:
扁形的如:
这样的例子很多,由于篇幅的原因,不能列举更多,有兴趣者可以多找一找。
二、 倚侧的变化。
这是把字的某一部分或整体姿态加以变化,使通篇子姿态万千,字字珠玑,耐人寻味,生动、活泼起来,富有情趣。如:
“树”的“木”向右倾,呈现依靠的姿态;“新”则是左部分右倾,右部分左倾,形成“上开下合”;“斯”是右部分正,左倾斜;“阳”是左部分向左倾斜;“外”是有部分向右倾斜;“相”也是左边的“木”右倾斜,依靠着左边的部分。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可以感受到古人写字时是于不经意间变化万千,又是那么自然、和谐,真是让人叹服。
三、在结构的变化手段上,《张迁碑》还运用了很多左右参差错落的手段,把字处理的富有情趣。如:
“孙”是右边部分抬起来;“析”是左边部分上提、而且右倾;“故”是右边的“古”缩小、上抬;“祈”、“拾”、“除”三个字都是在左部分做文章。
四、疏密的运用。疏密是古今名碑常用的手段,张迁碑也不例外。恰当合理自然地使用,会使字增加很多情趣,比如下面的例子。
“宣”中心紧密,上下空旷;“幕”上面很松,下面极密,真是“疏处走马,密不容针”!“犁”、“野”、“肱”、“友”也都是上紧下松。
以上是我在学习《张迁碑》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一些手法。当然,肯定不止这些,在此也是抛砖引玉。应该说明的是,任何手段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支持自己的审美追求,富于变化而且和谐,这才是我们的目标。正像《张迁碑》一样,运用了丰富的变化手段,这是技巧的表面现象,我们的感觉是:静穆、方正、宏大,加之以灵动。
应该强调的是,变化手段的应用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综合,协调,自然。
综合,纵观古代大家,比如《集王圣教序》,在一个字中,往往是几种手段的合理使用,《张迁碑》中也是这样的,比如:
右部分有横画的角度变化,还有中间的“疏”于周围的“密”的变化。协调,使用集中手段是比较容易的,但用起来不和谐,会使人有怪异的感觉,反而会画蛇添足。自然,就更重要了。不要刻意为之,上乘的作品必须是自然的。
文章评论